孙远领命之后,没有丝毫停顿,立刻离开了大殿,出了皇城,翻身上马,再次向东京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在寿州城内,燕军展开了一系列凶猛的攻击,双方将士不断地流血牺牲,战况异常惨烈。
常闵身穿玄色盔甲,稳稳地站在战车上,神情严肃,冷静地观察着攻城的进展。前两天,他接到了燕帝高毅发来的旨意,要求他出兵攻打寿州城,给楚国施加一定的压力。
常闵深知,燕帝下达这样的命令,意味着和谈已进入关键时刻,而这次进攻楚国是为了迫使楚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便燕国在谈判桌上获取更多的利益。
从常理上说,常闵只需按部就班地进攻寿城即可,但他内心深处仍有消灭楚国的心思。因此,他决定趁和谈尚未确定之际,再做最后的尝试,看是否能够攻克寿城,进而一举消灭楚国。
寿州城内,身在帅帐内的蔺道昭亦身穿盔甲,不断有士兵传来寿州城各城门的战况。
“秉太尉,东城门遭到燕军猛烈的进攻!我军伤亡惨重!请求支援!”
………
又有一名浑身是血的士兵闯进营帐,哽咽道“太尉,西城门守军伤亡惨重,守将墨林战死,西城门快守不住了!”
蔺道昭坐在帅帐内,面色凝重地看着桌案上的城防图,耳边回荡着各处传来的战报。每一份战报都让他的眉头皱得更深,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流淌而下。
他深吸一口气,冷静地分析着局势。城内的楚军数量有限,但敌人却如潮水般涌来。蔺道昭知道,只有合理分配兵力,才能守住城池。于是,他果断地下达了一系列命令,将城内的楚军分成数支队伍,并根据各城门的危急程度进行调配。
正当蔺道昭忙碌时,一名将领来到他身边,拱手行礼后忧心忡忡地问道“太尉,您给其他城门都派去了援军,西城门怎么办?那里可是燕军主攻的方向,我们需要更多的兵力防守。”
蔺道昭抬起头,看着这名手下,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深知西城门的重要性,但手中的兵力实在有限。沉默片刻后,他毅然决然地说“不还有三千士兵么!常闵的大纛就在西城门前,他主攻的就是西城门。既如此,西城门我亲自带兵去守!”
将领听到这话,心中一惊,连忙拱手道“太尉,这太危险了!三千人恐怕不足以抵御敌军的攻击,您不能亲自冒险啊”
蔺道昭厉声道“事已至此,别无选择!你给我拉上城中所有的的百姓,无论男女,哪怕是条狗,也给我拉到西城门!你告诉城内所有人,寿州城破之日,便是楚国灭亡之时,到那时,所有楚人再无翻身之日!”
“是!末将立刻去办!”这名将领领命后,便离开大帐。
蔺道昭点齐仅剩的三千楚军,往西城门的方向赶去。
此刻,蔺道昭也明白,这次燕军进攻寿州城,肯定是为了迫使楚国做出更大的妥协,也是常闵最后的一次尝试,只要这次能守住寿州城,和谈便一定能成!
不多时,蔺道昭便带领着那三千楚军匆匆赶到了西城门。此时,西城门的守军已所剩无几,城门也被燕军攻破,已有部分燕军冲入城内。
蔺道昭当机立断,立刻率领楚军迎头而上,与入城的燕军展开激战。他们奋勇杀敌,将燕军赶出城外,并迅速关闭城门。
随后,蔺道昭留下一部分士兵在城下顶着城门,以防燕军再次攻城。而他亲自带领剩下的楚军登上城楼,准备在城楼上继续抵御燕军的攻击。
与此同时,西城门外,常闵站在战车上,目睹了刚刚冲进城门的燕军被杀退出来,城门也被紧紧关上。他又看到城楼上突然多了许多楚军,而蔺道昭正身处其中。
常闵脸上的笑容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脸凝重。就在这时,又有手下前来禀报,称其他城门的守军抵挡住了燕军的攻势。常闵不禁暗叹“蔺道昭!真不愧是蔺道昭啊!”
继而,常闵大喊道“南征军的将士们,继续进攻,务必攻破西城门!”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南征军再次向西城门发起更为猛烈的攻击。
无数燕军士兵如潮水般涌向城墙,顺着云梯奋力攀爬,但很快就被城墙上的楚军击退。
与此同时,城门处也有大量燕军推动着攻城槌,猛烈地撞击着城门。然而,城内的楚军毫不退缩,顽强地抵挡住了一次次的撞击。尽管城门不停地颤抖,但始终未能被攻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常闵突然发现城楼上又涌现出许多人。这些人中既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无一人身穿盔甲,身上穿的皆是粗布麻衣。他们有的手持铁锹,有的拿着爬犁,还有些人手握菜刀,他们手里拿的都是最普通的农具,他们都是楚国最平凡的百姓。
这些楚国百姓的脸上毫无惧色,他们与城楼上的楚军一同御敌。
见到这一幕,历经沙场数十年的常闵忽然滋生出一股无力感,他忽然明白了燕帝高毅为何会与南楚和谈。
常闵明白了,如今,楚国虽弱,民心尚在,楚军虽少,斗志仍存,楚国气运尚在,还不该亡。
此时,恰好陈积跑了过来,他走上前,拱手劝谏道“大将军,不能再这么攻下去了!照这样下去,就算我们能拿下寿州城,也会损失惨重,无力再攻郢都,到那时,拿下寿州城又有什么用呢!”
常闵闭上眼,叹了口气,下令道“通知全军,暂缓攻城。”
“是!”
见常闵自己想通了,陈积松了口气,连忙去传达命令。
过了一会,城楼上的蔺道昭发现燕军的攻势弱了下来,他看向城外常闵所处的方向,常闵亦望着他。
二人双目相对。
蔺道昭明白,此刻的常闵已经放弃攻下寿州城了,但他也明白,只要楚国不亡,常闵还会卷土重来的。
喜欢大燕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