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篇)
“啊?”朱文聪还真的不清楚这些历史事件,自己只知道那个岛被倭国占领、美利坚似乎没成功。
沈葆桢看了一眼朱文聪,自己还以为他什么都知道、不由详细的讲解着去年发生的事情。
自道光二十七年起,美利坚曾数次派船到湾湾勘察煤矿、测量港口等。
同治六年(1867)三月初九,美利坚商船罗妹号在湾湾东部外海红头屿触礁沉没,其生还者被琅峤原住民杀害、史称罗佛号事件。
美利坚一边和清廷交涉,一边自行派军过去解决问题,势必要找回大美利坚的面子。
领事李仙得奉命去湾湾查看实情,得知琅峤位在属于生番地界的土牛线外,清廷湾湾地方官员不愿介入,李仙得与官方的交涉无果。
四月美利坚驻鹭岛领事李仙得率军舰前来报复,结果被土著打的铩羽而归。
五月十八日,美利坚海军陆战队在湾湾南部琅峤登陆,被当地高山族人杀死十三人,只逃走一名清廷水手。
六月,美利坚派遣海军上将贝尔率哈特福号和威奥明号再次武装进攻,一百八十多人的海军陆战队在琅峤登陆进行偷袭。
当地高山族人利用地形优势袭击美军,击毙了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将美军其驱逐到海边。
美利坚没想到湾湾的土著如此凶残彪悍,打倭国都没那么艰难、打个湾湾损兵折将。
10月10日李仙德找个中间人英商麒麟来到恒春与当地高山族首领卓杞笃谈和,卓杞笃做出以下指示:
‘你们要打仗,我们就坚决抵抗。反之,大家保持和平。此后,你们船只需要补给或遇难,必须先挂红旗,否则不准登岸。’
李仙德之所以能搞定土著不仅会大撒币、而且他会说湾湾话,也被众人称之为湾湾番界通。
后来湾湾总兵刘明灯过去与卓杞笃商量汉人与番人之间的事务时,卓杞笃直接安排自己的女儿去谈、并留下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语:
‘清廷是女人,我看不起他们,我会派我的女儿去跟他们谈。’
。。。
“我认为李仙德贼心不死,以后恐怕会再次进攻湾湾。你是最了解美利坚的人,所以我想问一下这个可能性大不大。
如果不能保护自己的番地、就无法维护天朝上国的脸面,朝廷还是有能力庇护番地!
真的到了要出兵帮助湾湾的时候、我一定会率兵征讨洋夷,但战争最好还是不要爆发。
朝廷平定太平天国、捻军已经负债累累了,湾湾不能在这个节骨眼出问题、否则还需要你的资金支持。”沈葆桢长叹一口气。
沈葆桢知道美利坚在倭国还有一支海军,似乎这支海军的将领是朱文聪的手下、非常的崇拜朱文聪。
只要能确定这支海军的动向,那么就可以知晓美利坚是否有进攻的意向,沈葆桢需要提前做好防备。
“那你恐怕是多虑了!你应该知道西方的国家是重利轻名,对于他们而言没利益的事情绝对不会做。
他们已经连败高山族群好几次,所以他们是不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不明白吗?
假如拿下湾湾需要十万白银、而得到湾湾只能榨取五万白银,你说美利坚会出兵吗?
清廷肯定会为了脸面意气用事、但西方国家只讲究利益,我猜测美利坚不出面、但会扶持其他势力征讨。”朱文聪想起原历史。
72年李仙德辞去领事一职,乘船回美利坚的路途中在倭岛横滨下船、在驻倭公使的引导下、李仙德与倭岛外务卿副岛种臣会面。
李仙德忽悠副岛种臣、说是只需两千兵力即可拿下湾湾,副岛种臣大喜、后外务省宣布以准二等官聘任李仙德为顾问。
总而言之就是复制英格兰父亲大人的策略,送死你们去、钱我全赚了;美利坚提供外籍军人、承租船舰、购买军火等等、同时在战争获胜后享有独占贸易利益,甚至拥有实际的殖民权。
74年倭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带领三千六百余人开赴湾湾,当时闽浙总督李鹤年全然不知、后从西乡从道致清廷官署声明书得以知晓。
当时英、美为首的西方各国表示反对倭国的军事行动,然后眼睁睁看着倭国军事行动。
李鹤年立刻写信阻止、警告、抗议,效果和西方诸国打嘴炮一样。可西方诸国是明面上反对、暗地里支持,清廷是明面上反对、暗地里出兵。
实际上倭国的高层还是比较畏惧西方列强,可架不住西乡从道是个军国主义者、他强行率军进攻湾湾(史称西乡大暴走)。
西乡从道选择在湾湾的琅峤湾登陆,而清廷枋寮(liao)的巡检王懋功与千总郭占熬派兵在琅峤目视、远送,让西乡从道一行人毫发无损上岸。
随后三千六百余倭寇分三路开始进攻牡丹社,所到之处杀伤抢掠、无恶不作。
湾湾原住民面对倭军的近代化的装备根本不是对手,但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原住民凭险扼守石门、埋伏血战倭军,可惜在炮火的狂轰滥炸之下、5月22日倭军攻下石门、牡丹社头目阿碌父子战死。
6月1日,倭军分三路攻打牡丹社、女仍社和高士佛社,7月1日三社投降。
由于原住民的死战不休让倭军伤亡大增,故此在后续的行进中倭军展开非人类的报复、烧毁村庄、大肆屠城。
投降的族群越来越多,但有一个名为排湾族的族群拒绝投降、占据深谷依靠地形优势一直阻击倭军。
倭军因作战于险恶之地形,山路狭隘,重装备派不上用场、补给困难,导致死伤累累,被排湾族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随着感染热病死亡人数高达五百六十一人,损失了总兵力的六分之一。
为了天朝上国。。为了维护倭军的大胜,只能暂时放弃前线退守龟山、对外宣称屯兵开荒。
牡丹社事件爆发后,清廷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闽地布政使潘蔚为帮办,并调淮军六千人赴湾作战;同时命令闽地陆路提督唐定奎、巡抚王凯泰率兵二万五千作为后援。
沈葆桢抵达弯弯后在琅峤会见西乡从道,两人各有各的理、所以最终由西方列强主持公道。
当时倭寇和沙俄在库页岛有矛盾,英美见倭军入侵失败、给你机会不中用那就别怪我落井下石。
英格兰派驻湾湾领事乘英格兰军舰到琅峤视察,驻倭国英使向日质询,并提抗议书。同时美利坚驻日公使禁止美利坚人美利坚船参加倭国入湾湾的事件。
倭廷害怕在湾湾的军队全军覆没、立刻光速滑轨起来,特派内务卿大久保利通赶赴京师合谈。
1874年8月5日大久保利通与清廷谈判七次,最初商定索赔军费三百万两白银了结此事。
昏庸无能的清廷将赔款降低到了五十万两白银,10月31日恭亲王奕欣与大久保利签署《清日京师专约》。
公开承认倭国出兵湾湾是“保民义举”,并赔款军费50万两,以换取倭军撤出湾湾。
79年倭国利用该条约正式吞并了琉球、改名为冲绳县,从此琉球不再是清廷的藩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