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篇)
伍家的鼎盛时期是伍秉鉴成为家主,当时他是世界首富、义子是当时的美利坚铁路大亨约翰·默里·福布斯,他的合作伙伴是当时的美利坚首富阿斯特。
伍家在美利坚的投资有铁路业、保险业、证券业、矿产业等,同时还是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主。
早起伍家的生意是从事来往广闽两地的茶叶买卖,直至第五代伍国莹(1731—1810)登场、这个家族才名声鹊起。
伍国莹是有两个兄长、可他们年纪轻轻就死了、也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伍国莹继承了所有的家产。
伍家的崛起也是十三行的兴起。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广州巡抚宣布凡资金实力雄厚的行商缴纳一定白银,便可注册为“官商”,代官府包揽对外贸易,并代征关税。
最初有十三家行商注册、也被后世称之为‘广州十三行’,后面加盟的行商数量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动也被逐渐淘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令洋人来华贸易只准通过广州一口,至此奠定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
当时十三行的总商(龙头)是同文行的潘振承,伍国莹就在同文行担任账房先生(会计)、后来负责整个商行的资产管理和投资贸易、还负责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往来。
在最顶级的平台上打工为伍国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资金,也让伍国莹有了一个人单干的想法。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伍国莹和族人在武夷山做茶叶生意,四年后伍国莹第一次以‘浩官’的名义做买卖。
直至乾隆四十九年,在英格兰东印度公司的扶持下,伍国莹正式加入广东十三行、创建元顺行。
在61岁(1792)的时候伍国莹将家里的生意交给二子伍秉钧(1767年—1801年)负责,伍秉钧将元顺行改名为怡和行、怡字取于第四代伍章茂(字怡伟)的字。
东印度公司一直想在清廷扶持一个走私烟土的中间商,在诸多马仔中见到了最为优秀的伍家、于是与伍秉钧加强合作。
可惜伍秉钧是个短命鬼、九年过后就英年早逝,怡和行便交给了真正的主角三弟伍秉鉴。
(伍国莹刚创建怡和行的时候在商行的排名是20名,卸任的时候排名第6。
伍秉鈞将自家的商行从排名第6直接干到第3,同时也还清了商行对外的债务。)
伍国莹的第三个儿子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伍秉鉴,他出生时候的乳名就叫做阿浩、这也是伍家伍浩官的商名来源。
伍秉鉴出生于1769年,三十二岁接管怡和行、仅用五年的时间将怡和行的排名从第六名升到了第一名、超越了同文行。
据说伍秉鉴是金融天才,他能够在任何时候算出自己存放在英商行号中的期票利息是多少,兑付时分毫不差。
1811年,伍秉鉴担任英格兰公司羽纱销售代理人,他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从此长期担任十三行公行的总商。
伍秉鉴成为总商后,利用职务之便给怡和行拉生意;以1830年为例,这一年怡和行卖出的茶叶是50800箱,占的份额是整个东印度公司在清廷买的茶叶里面18.6%,价值1274000两。
来自印度的棉花商人吉吉博伊想在清廷卖东西必须通过十三行中的怡和行,故此吉吉博伊也成为了伍秉鉴在印度的代理商。
当时广州府美利坚最大的商号铂金斯洋行因为与伍秉鉴合作,他们占到了美利坚对清贸易的一半市场份额,成为当时四大洋行之一。
福布斯家族的约翰于1829年来到清廷,作为一个小角色依靠着倒卖茶叶生活。直到他遇到了义父伍秉鉴,约翰的命运就此改变。
伍秉鉴不仅帮约翰创建了旗昌洋行、同时在约翰回国的时候给了50万西班牙银元;这笔钱变成了美利坚密歇根中央铁路和柏林敦和密苏里河铁路,因此伍秉鉴被美利坚人尊称为‘教父’。
如此成功的伍秉鉴直接将闽地的武夷山变成自家的后花园,每个山头变成了茶山、生产的茶叶通过旗昌洋行运往世界各地。
怡和行商标的茶叶在西方各国以及美利坚十分畅销,只要带有这个商标就能卖出一个高价、品牌塑造的极其成功。
1834年伍秉鉴对他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估计了一下,共约二千六百万墨西哥银元。
盛极一时的伍秉鉴在暮年的时候却极其的狼狈,在国外他是世界首富、在国内他是龟孙子,面对地方官都要下跪磕头。
西方诸国为了扭转贸易差、他们在货物中夹带烟土,十三行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人会和钱过不去。
于是林则徐登场,他刚到广州府直接拿十三行的总商怡和行开刀。那个时候怡和行是伍秉鉴的儿子伍崇曜负责,他不得不劝说洋人们做出妥协、再自掏腰包购买烟土。
伍崇曜凑齐1037箱烟土上交,这数字对于林则徐来说就是羞辱、相比较市面上流通的烟土这一千箱太过于敷衍!
林则徐下令逮捕伍崇曜、首富之子哐当入狱,伍秉鉴也被摘掉三眼花翎、最后不得不交了16万两白银买平安。
1840年是东方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伍家、十三行丧钟敲响之时,作为总商的伍秉鉴号召全体商人为清廷募捐、提供军费、修建堡垒、建造战船等等。
这不是说这些商人有着爱国之心,一旦战争失败、清廷必定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府一口通商的外贸垄断权被彻底终结。
随着战争的结束,英格兰强迫清廷签署《广州和约》、第二款规定要将银600万元缴送英格兰作为战争赔款;其中200万元由十三行承担,伍家承担其中100万银元。
为朝廷捐钱的伍家还被民众扣上了汉奸的帽子,从名扬天下到臭名昭著、伍家的名声彻底臭了。
随后的《南京条约》,十三行再一次承担了赔款、伍家再一次认缴了100万银元、清廷赏了一顶三眼花翎;据说伍家从1800年到1843年,先后自愿或被迫捐出了1600万两白银。
五口通商的落地、彻底废掉了广州府十三行的一口通商特权,作为行商之首的怡和行遭受毁灭性打击。
1842年12月23日,伍秉鉴给他在美利坚的朋友罗伯特·福布斯写信道﹕“如果我现在是青年,我会认真地考虑乘船前往美利坚,在你附近的某处定居。”
美利坚历史学家埃里克·杰·多林在他的书里面说:“1843年9月4日,伍秉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为旧东方贸易画上具有象征性的句号。他几乎是广州体制的化身。”
伍雨婷说得很是生动形象,自己的阿公伍崇曜也难以维持家族的辉煌、只能眼睁睁看着家族不断衰败、直到1863去世。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朱文聪长叹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