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小弓 作品

第四百零九章 军户or服徭役?

雍王把百姓放在心上,不代表他手下的官也把百姓放在心里。搜索本文首发: 小说皇 xiaoshuohuang.com

只要甘州整体的政策对老百姓好,那雍王就是个好王爷。

水至清则无鱼,哪个地方都适用!

“看告示的都给老子排好队,再挤就给老子滚!”满脸不耐的官兵怒喝一声,手里的鞭子凌空甩了一下,破空声让嗡嗡吵嚷声停顿下来。

“官爷,这告示上写了啥啊?老汉祖宗十八代没一个识字呢,您给念念呗!”头发稀疏花白的老头,颤颤巍巍的拱手求问。

本来就佝偻的腰,这会儿都快弯到地上了。

另一个瘦高的官差一把掀翻老头,“不识字你们堵在这儿干啥?还不滚?”

这个朝代读书人金贵,谁家要是能培养一个读书人,十里八乡都得出名。

他们这些当兵大多家里穷,吃不起饭才参军的,谁识字啊,要是识字还能当个看城门的小兵。

安置流民和他们这些当兵的没关系,要不是前段时间有流民闹事,上官也不会把他们派过来。

大冷天被派来守城门,又冷又饿的,他们能给流民好脸色才怪呢。

在他们心里,这些流民就是白眼狼,他们王爷好心,没有驱赶流民,还给发饭发帐篷。

这些流民不知恩,竟敢在背后鼓捣着打进县里,简直是狼心狗肺。

个别流民想闹事,结果把大家伙都给害了。

甘州接收流民也谨慎起来,冬天青黄不接,接收太多流民,他们的压力也大。

所以甜丫他们来的时候,才会在城门口看到这么多流民。

桑有福打问到这些消息的时候,肠子都悔青了,要是再早来个十来天,他们就能顺利落户了。

唉,错过了。

都怪那帮王八犊子,闹屁的事啊,人家甘州没有驱赶流民,还大方的接收流民,已经比另外几个王爷好千倍百倍了。

这些畜生也忒不知足了。

无论老头和村里人咋骂也没用,这会儿就是这么个情况,人家现在对流民有要求了,不是啥人都要。

城门口。

“我们这有识字的,大家伙让让,让让。”石头趁机大喊,他正愁过不去呢。

一直被堵在着,不上不下的,纯纯是耽误事。

现在有这个机会儿,他毫不犹豫的举手大声吆喝。

因着石头这嘹亮的一嗓子,人群缓缓散开,纷纷回头打量几个人。

读书人可不常见。

灾荒这几年,有些地方连科举都停了,读书人也越发金贵了。

大家伙都想瞧瞧。

甜丫被他们毫不客气的忽略了,丫头片子没人在意,他们的视线都落到穆常安身上。

鼓胀的肌肉,高大的身板,这……这也不像读书人啊。

配上他眉骨上的刀疤,倒是更像土匪。

“你认识字?过来给他们读读。”官兵遥遥招手,他们是今早换班过来的,对于告示不熟悉。

有人读,他们正好也听听。

到了近前,因为拒马拦路,墙上的木板离甜丫有三四米远,还好木板上的字大,倒是不影响看。

甜丫正要张嘴读呢,胳膊一紧,她不解的抬头看向穆常安。

就听他说:“说说啥意思就行了,你就是一字不差的读出来,他们也听不懂。”

文人免不了咬文嚼字,一字不落读出来,老百姓也听不懂。

甜丫拧眉细看的时候,穆常安又开口了,声音故意放大了几倍,“甜丫,你好好看看,看完了告诉大家伙。”

话落,人群顿时传出嗡嗡声儿,不少人吃惊的看向甜丫。

这干瘦丫头竟然识字!!

不得了啊。

甜丫却顾不得他们的震惊,目光锁定在四米开外的木板上,越看眉头皱的越近,最后直接拧成了一团。

心口也堵得厉害,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

“先给大家伙解释解释,其他的咱们回去说。”穆常安低声提醒。

为了把桑同文比下去,他下定决心识字,话本子上的字他现在认的七七八八了,木板上写的字,他一大半都认识。

就是搁一块吧,他有些弄不懂啥意思。

看不懂意思,但他懂甜丫,一看她的表情,就知道木板上写的不是啥好话。

甜丫深呼一口气,转身解释起来。

简单来说,就三个意思。

一是,甘州这两年接收了不少流民,从现在开始不再随意接收流民,大家可以转去别的州府试试。

二是,落户甘州这条路没被堵死,想落户甘州依旧可以,不过只能落户成军户,甘州的军户不同于别的州府。

军户身份是可以摆脱的,一家人无论几代,加一块服兵役役五十年就可以脱去贱籍身份,重回良民身份。

军户待遇不错,只要成为军户

,官府就给分地分房,家里服兵役的人还能领军饷。

和普通兵士的待遇一样。

另一种落户甘州的途径,就是以徭役换良民身份。

想落户的人家,依照人口多少,每家出一到三人去卫城服徭役,去修抵御匈奴的长城。

每人最少服两年徭役。

第三,针对读书人、大商人……等特殊群体,有特殊落户条件,读书人可以直接落户成良民。

商人、地主老爷这些就得看情况,这个看情况说白了就是看银子,你愿意掏银子,落户成良民不是不可能。

甚至落户的地方都能选,落户到州府永庆也不是不行。

围观的流民,一听完甜丫的话,立马炸了,不少人当场哭出来。

“俺们以前可都是正儿八经的良民啊,咋能当军户呢,呜呜呜,没法活了啊……”

“修长城那是人干的活吗?一去就是两年,还能回得来吗?呜呜呜,这是让俺们用家里人的命换良民身份呢,忒毒了……”

流民乱成一锅粥,他们不就逃了次荒吗?

咋就把良民身份逃没了呢。

要不是灾荒,谁愿意千里老远出来逃荒啊,逃荒路上,家里人死的死伤的伤,没了大半。

家里活着的人本就不剩几个,现在还要交出去几个,剩下的人咋活啊?

凭什么这么对他们啊,都是大庆的子民,凭啥就不拿他们当人看,光可着他们霍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