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 作品

第372章 江城日报记者,张金海

    双星百货大楼。

    三楼。

    胡清泉看着面前的女包店,眼睛里有赞赏,还有不可思议。

    实在是太好看了!

    他在百货大楼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铺子!

    铺子里的装修,和旁边的铺子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不管是灯光,还是墙壁上挂着的装饰,明明瞧着没啥特别的,但是摆放在一起,就是看着这么高档,金贵。

    大到柜子的用料,小到一根麦秸秆的装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谢昭做不到的。

    胡清泉啧啧了两声,感慨极了。

    别的他不知道,但是这女包铺子,绝对一等一的好。

    谢昭这会儿在铺子里监督扫尾工作。

    他完全是仿照上一世那些高档女包店的装修来改良的。

    虽然不能完全复刻。

    但是八九不离十,神似就好。

    一入门,射灯打光,立刻将铺子内的光照度拉满。

    光的学问,在后世被利用的淋漓尽致。

    只要灯光打得好,质感,纹理,还有各种细节都能够被放大。

    说句直白些的,只要光和角度找好,二百斤的老母猪都能瘦成猪仔。

    更何况对几个包的加成?

    谢昭验收完毕,当场给工人们算清账,之后又找了阿姨做最后的打扫。

    当成品出来的那一刻,饶是谢昭,都忍不住感慨,装修果然和变戏法一样。

    真好看呐!

    “不如咱们弄一个剪彩?”

    谢诚笑道。

    “你不是说要走高档路线吗?我最近在上城区那边跑,他们一些厂子总是会弄一个剪彩仪式,我瞧着挺漂亮的,咱们也弄一个,热闹热闹,图个喜庆。”

    谢昭一乐。

    “哟,我大哥还知道剪彩了!”

    谢昭点头,“是要剪彩的,但是不是现在,在这之前,我还有点事要办。”

    “什么事?”

    谢诚一愣。

    “宣传。”

    谢昭笑道:“宣传不到位,铺子开了也不成,等宣传完成,第二天再剪彩,不至于冷冷清清,你说对不对?”

    他说得神秘兮兮。

    谢诚好奇得不得了,可是再问,谢昭却没再继续说了。

    倒不是不愿意说。

    而是事情没成。

    说了不是白高兴?

    谢诚也就不再追问了。

    铺子装修完,紧接着就是女包入场和找员工卖货。

    从员工培训,到摆放的位置,一一都有讲究,这些事就交给谢诚来做了。

    这日,周末。

    谢昭起了个大早。

    学生早起写作业,因为自己是被特殊对待的,因此,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他的物理化作业格外的多。

    厚厚的一摞。

    叫人哭笑不得。

    打开一瞧,基本上全都是魏庆之最近一段时间给自己讲解过的。

    不过。

    谢昭没有懈怠就是了。

    他全神贯注,就当查缺补漏,锻炼自己,埋头苦写了两小时,终于全部搞定。

    他伸了个懒腰,松口气。

    回头看林暮雨,也已经醒了。

    倒是喜宝儿乐宝儿,昨夜不知道为什么,睡得不踏实,半夜闹了两次,这会儿早上了,倒是睡得香甜。

    “我出门一趟。”

    谢昭轻声道。

    他对着林暮雨比了个手势,“想吃什么?等会儿我给你带回来。”

    谢昭眸色温柔。

    林暮雨摇头。

    她下床,走到谢昭面前,将谢昭的衣领理了理,“天气已经凉了,多穿点衣裳,出门小心,别逞强,我和孩子在家等你。”

    谢昭点头,凑过去在她脸上亲了一口。

    “嘿嘿,我知道了媳妇儿,放心吧。”

    说完他起身,拿了斜挎包,在林暮雨的注视下,又拿了一件外套,搭在肩膀上出门去了。

    …………

    江城日报社。

    张金海正在收集资料,为明天的报纸新闻做准备。

    八十年代。

    要说传播最有力的,不是电视。

    而是电台和报纸以及文字类的东西。

    电视还不普及,但是报纸这种东西,便宜,量大,传播地方广,但凡是能识字儿的,早上起来花几分钱买一张报纸,能拿着看很久,知道附近发生的大小事儿。

    值当。

    张金海是一个最底层的记者。

    他入职江城日报已经六年了,没人脉,没背景,更重要的是,他抓不到重点新闻,发生的大事儿轮不到自己报道。

    因此,这六年来,碌碌无为,一直在底层瞎忙活。

    他有些不甘心,可也只能苦熬着。

    “别翻了,那些事儿我早就翻过了,没什么可以报道的价值。”

    同事过来接开水,嗤道:“都是些鸡毛蒜皮儿的小事,看着都叫人头疼。”

    张金海没有吭声。

    他刚才看了半天。

    一些群众寄过来的信件,里头写的都是些啥?

    王奶奶家的猫爬上树下不来了,隔壁大爷的金牙掉了,再要么就是自己是个学生,考了多少多少分。

    张金海看得头痛欲裂。

    他叹了口气,将东西胡乱一扒拉,塞回了信箱里。

    “我出去透透气儿,看看能不能找到点素材。”

    说完后,张金海转身出去了。

    江城日报对面是一条长长的巷子,到了晚上就会摆夜市。

    此刻。

    谢昭正在对面,他的对面,站着的人不是别人,是李龙飞陈泽还有王意友三人。

    上次一别,好几个月过去了,三人是谢昭最早,也是最忠实的一批顾客。

    靠着谢昭的衣裳,三人成功挣得盆满钵满。

    昨天夜里,他们在这里摆摊呢,谢昭就找上门,说是有事儿要他们帮忙。

    得。

    这一大早,就过来了。

    没别的。

    认人。

    上辈子,谢昭也是看报纸的,但是隔了这么久,他能够记得的内容不多。

    独独一则。

    是关于经济日报版面的。

    那是江城第一次帮着打广告的报导,虽然只占据了一个很小的版面,但是谢昭记忆犹新。

    那是一家电器店开业,是江城电器厂的直营店面。

    记者亲临现场,进行报道,最后刊登在报纸上。

    算算时间,得往后推一年左右。

    而那篇报道的记者,叫做张金海。

    他后来也因为敢想敢做,帮着不少大佬宣传商品,最后一路扶摇直上,成为江城的金牌记者。

    响当当的人物。

    “哎呀,你怎么找张金海?那记者,我认识,干了六年了,还是一个小记者,经常来咱们夜市买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