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二百四十八章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从古至今,改革永远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改革失败的比比皆是,哪怕改革成功的,到最后也免不了跟着改革一起陪葬。

比如吴起,比如商鞅。

而他们还只是对国家的部分进行改革,但卫霍却是对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开刀!

可想而知,这阻力得多大!

大到哪怕改革的主导者是卫霍也一样。

每天反对的奏折,像是雪花般飞来,压得卫霍都心烦意乱。

毕竟,这里面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了。

无数的部门需要改革,无数的利益集团需要受到监督。

对此,卫霍索性想了一个一力降十会的办法!

迁都!

在临安官僚阶级根深蒂固了,索性换个地盘,从零开始!

而新都城,卫霍也定好了,便是辽国的旧都——燕京!

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北方边防,威慑游牧民族!

要知道燕京靠近长城,是防御草原势力的战略要地。迁都于此可加强对蒙古、女真等族的军事威慑,避免再次出现辽国南侵的危机。

而且,卫霍也可以做到天子守国门,彰显大昭

"不割地、不纳贡

"的强硬态度,提振军民士气!

同时,还能摆脱南方门阀束缚,强化中央集权!

临安是江南士族的大本营,迁都燕京可削弱传统门阀对朝政的干预,减少改革阻力。

新都的政治生态由皇帝重新塑造,便于推行新政。

另外,南北虽然刚刚统一,但分裂太久,始终有隔阂。

卫霍主动迁都北方,可以平衡南北势力,让北方人尤其辽人更加接纳卫霍这位新帝,避免南北对立,确保国家统一。

而且,在迁都的同时,卫霍还下了一条命令!

迁天下富户十二万户,前往燕京,充实京城!

这样的目的,一是为了振兴北方经济,改变“南富北穷”格局。

没办法,辽国太不会治理百姓了,这千年燕京硬是被他们弄的贫瘠无比。

而强制迁移富户(包括商人、地主、工匠)入京,可迅速激活燕京经济,带动北方商业、手工业发展。

富户携带的资本、技术、人脉将催生新产业,如运河贸易、边市互商等。

二则是为了削弱地方豪强,抑制土地兼并!

让地方上再没有能出头的豪强,方便卫霍推行新政,同时也可以让地方上的土地兼并再一次缓解!

对于一些土地革命不到位的地方,也可以趁着富户被迁走后,彻彻底底的开始第二波土地革命。

三是为了促进人口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富户北迁将带动大量依附人口(家仆、佃户、工匠)随行,缓解南方人地矛盾。

而北方因战乱凋敝的地区得以补充劳动力,恢复农业生产!

迁都受到的阻力更加大,尤其那十二万富户抛家舍业的前往陌生的地方,这简直就是要他们的老命。

反对者不计其数,但他们强硬,卫霍更强硬!

几十万卫家军强行带着他们迁徙!

不愿意去新都得官员,就地留任!一些卫霍看不顺眼的官员,也都被卫霍趁机留了下来,只带着卫霍看顺眼的官员,前往燕京,推行新政!

最终,在卫霍的铁腕统治下,迁都,迁富户,改革等事情终于开始有条不紊的推行!

期间也曾杀的人头滚滚落地!

让各方势力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卫霍的冷血无情!

五年后,改革初见成效,大昭蒸蒸日上,这个世界终于因此变得有所不一样!

卫霍也终于可以稍微的松一口气,带着皇后拓跋玉儿,太子卫麟,泛舟湖上。

看着湖水波光粼粼,卫霍不禁诗兴大开,当场吟诗一首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人生啊,不管多少功名利禄,不管多少伤春悲秋,最终都付笑谈中!

愿我们都能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过好自己的一生。

如此,便是最大的成功!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