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行医手札到底没有送回去。
赵明华忙着收粮的时候春暖就在客栈里埋头苦读。
不得不说,这手札和肖家祖传的行医手札有很大的区别。
都说各司其教,相同的病症,却有不同的处方。
春暖表示这是真的受教了。
她一边看一边想,两本手札各有各的优点。
看来,回昌州后她得好好的研究比较一番,然后再重新做个记录,把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教到春宁和沐阳手上。
是的,医学不是一天两天就会的,那真的是代代相传的心血。
方爷爷就因为自家没人学医,直接将手札交到了她手上,可见这位老人有多豁达。
单是凭着方爷爷的这份大爱,春暖也决心要将方氏医学的精髓发扬光大。
肖氏医学和方氏医学糅合一下,相信治病救人的良方更加有效。
春暖一心研读,赵明华这边却是一波三折。
曲老爷家的管家答应过要禀告老爷,看卖不卖粮。
结果,等了两天并没有等到回复。
反倒是村里的人上赶着卖粮。
赵明华知道他们劝不住,索性也不再劝了。
要卖就卖吧,趁着这边米行的粮还没涨价,他们再赚一些差价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纸到底没能包住火。
很快米行就知道有一位公子在这边大手笔的收粮。
粮价比自己卖的还要高一文钱,直接就警觉起来了。
打听到是赵明华在买后直接找上门来。
“这位公子是粮商?”
“不算吧。”赵明华早就想好了对策,粮商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如果知道你是一位有钱的粮商,必然会被人有所注意,最后可能会打了你的主意。
聪明的赵明华拿出了一个信封,那是来自就城的信函,在这位姓朱的掌柜眼前晃了两眼。
“受这位大人所托,收购一批粮以备军资。”
是的,打着这个旗号,连检查的人都不敢说什么。
“这么说来,公子是朝廷的官爷?”
“也不算,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药材商,因为走南闯北见识多一点,见到有余粮的地方也多,就替这位大人收购一批。”赵明华道:“听说汉州出产粮食,所以我们就来了。”
“原来是这样。”
朱掌柜别的没想,脑子里只闪过一个念头:这位在京城有人。
可以和他有交情,然后有助于自己。
“不知公子需要多少粮食?”
“几十吨尚可,上百吨也行。”赵明华故作深沉:“毕竟,那位大人说军队人员多,平时多备些以防不时之需。”
“正巧,老夫手上有一批粮,公子可有兴趣看看?”
看看就看看,赵明华去了米行,看了一下那些粮。
“这些都是往年的陈粮了。”
赵明华很感谢唐铁头教自己怎么看新粮和陈粮。
“公子不要这些粮?”
朱掌柜心里是有点遗憾的。
他这些粮卖给当地人,没人嫌弃陈与新的区别。
看看,这粮商就是不一样。
“要可以要,但是价格要少一点。”
朱掌柜自然是巴不得将这批粮脱手。
主要是翻了年后他又要收购新粮了。
这批陈粮如果再不出手也没办法放置新粮。
只要赵明华要,价格少一点就少一点吧。
最后以低于粮行散卖的价格买下了十二吨粮。
曲老爷那边终于得到了消息,也愿意卖几吨粮给赵明华。
赵明华在汉州收二十余吨的粮,然后由商队分批送回昌州。
临走之时,朱掌柜和曲老爷都还和赵明华约定,如果要粮可以托人来信,他们愿意再次合作。
“汉州确实产粮。”赵明华很感慨:“这里土地肥沃,农户都比我们那边的农户存粮多。”
赵明华很清楚,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农户们百分之百得饿肚子。
因为他们佃的田地少,收成也不好,除了付东家的租子外,所剩余粮寥寥无几。
一家人能挨过青黄不济的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本就没有余粮可卖。
赵明华在汉州收粮的时候,唐石头也多次劝说那些农户留够一年的口粮,农户们都说留了留了。
不管真假,敢将粮拉出来卖就说明是真的有底气。
昌州粮价再高他们也不敢卖一粒的谷子。
“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春暖小声的道:“你说,三王爷是不是用的这个计谋?”
那些打着三王爷旗号的兵丁去哪里都是抢粮,可见粮食的重要性。
“很有可能,所以我们也尽可能的多积粮。”
如果在汉州多待几天,可能还会多收购一些粮食。
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事儿就是不能做得过于明显。
赵明华的主意是一个地方收购一些。
“这些粮你打算放到哪里?”
毕竟是一大批的粮,而不是一点儿。
“放到你准备陪嫁的庄上,如何?”
春暖点头。
她在汉州也收购了一些药材。
就以储存药材的名义将这批粮藏在了庄上。
春暖回来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三了。
“暖暖,你可算回来了。”
许氏很激动:“你走了后,我和你娘她们天天掰着手指数日子,总想着你走到哪里了,现在又该在哪里了。”
一来一回,比春暖预期多了半个月时间,肖家众人早已望眼欲穿。
春暖还真想过去找阿姐。
被许氏拦下了。
大夏那么大,路那么多,你知道她走的哪一条路。
“幸好春宁没有出门去找你,要不然你们岂不是要错过了。”许氏担心的问:“暖暖,怎么这么久回来?这一路上还好吧,他们在漠北还好吧?”
许氏一连串的问话,春暖都不知道先回答哪一个好。
最后只好一个个的回答。
“我没事儿,大伯他们在漠北也好。”
至于有些陈年老疾的病就没必要告诉她们了,毕竟告诉了也帮不上忙,只不过徒增烦恼而已。
当下又将他们的书信一一分发了。
虽然以前也曾收到过家书,但是这一次是从春暖手中接过来的,春暖又见到了人,分别描述了一下他们的情况。
总而言之,也不算太差。
“苦肯定是要吃的,三叔学会了煮饭,长兄他们手上都有力了,还有很多肌肉。”
手上的老茧之类的事儿就不提了。
春暖总是避重就轻说一些尽量让人开心的事儿。
“回来的路途中遇上一些事儿,所以回来晚了一点。”
当下将路上帮人治病的事儿说了。
“我们暖暖就是仁心,路上都能治病救人。”许氏道:“说起,你母亲也等你回来给她看诊。”
“母亲怎么了?”
春暖看母亲脸色是很憔悴。
最早以为是担忧她造成的。
“自打你们离开后,你母亲就说头疼。”许氏道:“春宁看过了没用,春宁请了陈大夫过来看诊吃了两副药也没见效,就盼着你回来给她看看。”
“母亲,我给您看看。”
春暖连忙给徐氏把脉。
“是怎么个头痛法?”
“有时候是一侧的太阳穴痛,有时候两侧的太阳穴都痛,有时候脑门顶痛、后颈窝部分痛,甚至整颗头都痛。又可能今天是太阳穴痛,下一次就变成脑门痛……”
徐氏也是没办法,平时看起来也还行,可是一头痛起来整个人都不好了。
有时候恨不能拿头去撞墙。
“一般什么时候疼得厉害?”
“不分时间啊,白天疼晚上也可能疼,根本就没办法入睡。”徐氏很是郁闷:“长了这么几十岁,我还真没有这样头痛过。暖暖啊,这病可能治?”
“母亲放心,自然是能治的。”
春暖看出来了,这应该是偏头痛。
“我先给您针灸一下试试,再开两副药吃了就能好。”
“那就好。”
最近徐氏被头痛折磨得都没有心情顾及其他了。
春宁也没法子,一心只盼着阿姐回来。
不得不说,阿姐的医术才是最让人安心的。
春暖用毫针刺太阳、风池、外关等穴位。
“风池是风邪入侵之门户,具有散风解表、疏风清热、平肝熄风、醒脑开窍、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为治风之要穴。”春暖一边给母亲针灸一边教导春宁。
春宁看得很仔细,但是他不打算学这个。
“阿姐,我实在是看着针就头昏。”春宁道:“还是教教沐阳吧。”
“沐阳还太小,现在不合适学。”
当然,以后肯定是要教导他的。
针灸完后问徐氏的感受。
“之前整个脑子都昏昏沉沉的,现在倒清醒了不少。”徐氏道:“看来你这个针灸有效。”
徐氏是很骄傲的,看看自己的女儿医术真的很好,连百草堂的陈大夫的医术都不及她。
“清醒了就好。”
春暖就知道自己的诊断没有错,就是偏头疼。
“我再给您开点药熬来吃了就会缓解,这病得慢慢的来,您别着急。”春暖道:“你现在还好,再拖晚一些则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你还别说,我昨天就呕吐了。”徐氏心有余悸:“我当时还寻思着是不是又吃坏肚子了。”
就说觉得吧,上了一些年纪了,不是这儿不好就是那儿不爽了。
春暖给娘亲开药方,让春宁写自己念。
“当归、细辛、辛夷……”
春宁边写边想:果然还是药对症才行啊。
他开的药方里这些药材一味都没有。
“娘,您这病得养,您也别操心别的,爹爹和哥哥他们在漠北都挺好的。”
“哎,好什么好呀。”
徐氏哪有不担心的道理:“你和春庆是双生子,明年都十八岁了。你的亲事倒定下了,明年出孝就成亲,可是春庆人在漠北,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在那地儿上哪儿娶媳妇去啊?”
“母亲,好事不在忙上。”春暖安慰道:“您别担心,咱们肖家在漠北也不算差,上次走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温家有意将女儿许配给哥哥。”
“温家?”
“是,太理寺寺卿温大人温家。”
“温家不是比肖家更早受到牵连吗?他们女眷都发配漠北了?”
“是的,当时女眷还准备送教坊司,后来好像还是宫里的温嫔跪着求了皇上才给发配到漠北去的。”
温嫔是温家的嫡长女,送进宫时也得了皇上一些恩宠,后来升为了嫔位。
就当温家以为龙恩正当时,结果卷入了一桩贪污案中,温大人被斩首示众,温家抄家,男丁发配漠北,女眷送教坊司,当时身怀有孕的温嫔跪求皇上才改了口。
“但是,温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温家全家人发配漠北时,已经有五个月的温嫔小产了,是一个男胎,当时皇上很是震怒,若不念及她身体受损太严重就直接打入冷宫了。”
“哎,她也是一个可怜人啊,哪有跪一下就会小产的。”徐氏按了按太阳穴:“肯定是有人不愿意见她生下龙胎,就寻了这么个机会除掉她肚子里的那块肉,又让她失宠,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儿。”
春暖点了点头。
这就是后宫的较量,鹿死谁手还真是说不清楚。
总归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她好。
如今听闻温家有意和自家儿子结亲,徐氏的头又疼起来了。
“如果说还在京城,我们肖家未必能高攀得上温家。”徐氏道:“如今在漠北,肖家和温家谁也不嫌弃谁。但是,温家到底有一个温嫔是宫里的贵人,到时候牵涉恐怕又有点深。”
“这些母亲倒是不用担心。”
温嫔已形同在冷宫一般了,一年到头几乎不得宠。
她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就以保命为重,别再想着去争宠。
“我还是难受。”
娶了温家的女儿,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家儿子永远没有回来的机会了?
“母亲,温家那姑娘我见过。”
春暖是在漠北的街上见过温家姑娘,还是庆生告诉她的。
不得不说,在漠北这么个地方,谁家千金大小姐在这儿落难大家都会指指点点。
“如何?”
“长得还不错。”
最主要的是,她这么一个娇养长大的小姐,居然会挎个篮子去买菜,而且专挑便宜的菜买。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什么琴棋书画都等于零。
还是要实诚的生活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