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明朝的少年说
恢弘水流自天工院顶上空一泻千里,沉闷冲击声震耳欲聋。本文搜:有书楼 免费阅读
卢象升看的直了眼,撩起衣袍,指尖在镗床正在加工的炮管上轻轻叩响。
铮!
金属颤音穿透工坊蒸腾的水雾。
他望着眼前青铜巨龟般的机械,喉头发紧。
洛石村后山囤积引流之水在暗渠里奔涌,带动五丈木轮隆隆转动。
新式铸钢法铸造的精钢镗刀,将生铁炮胚切削得火星四溅。
蓝紫色光点落在他衣袍上,烫出细小的焦痕。
“小心!”
负责安全的红袍军拽着他急退两步,眉宇间有些紧皱。
若非此人是里长带来,单是方才的举动,便要罚他抄写安全条例数十遍。
整根炮管在支架上旋转起来,镗刀切入铁胚的尖啸声震得耳膜生疼。
水流推动的连杆机构如同巨兽筋骨,铜铸齿轮咬合处迸出硫磺味的青烟。
卢象升冲着那红袍军讪笑,旋即声音有些干涩,盯着魏昶君,又扭头看了一眼一旁的匠人。
“这般...这般造炮,需几日?”
“若水力不绝,三日可成。"工匠抹了把脸上的铁屑。
"比人工镗孔快二十倍不止。”
卢象升掌心贴上仍在震颤的炮身。
禹城平原厮杀的画面突然在眼前炸开。
大清自登莱带走的火器炸膛时,碎片就是这样灼热。
他望向天空,只见一角,这才惊觉自己正站在某个巨大裂缝边缘。
河水的咆哮声中,刀轮仍在不知疲倦地啃食铁块,飞溅的火星在青砖地面烙下点点焦斑。
李自成和张献忠已惊呆了。
他们不是没有城府,可见过禹城平原红袍军一战的人,谁敢说不眼红红袍军的火器?
若是有了这般火器,他们也敢打大清,也敢传檄天下。
原本他们以为那些火器已经是魏昶君缔造的红袍军数年积蓄。
现在才知道,一切不过是冰山一角。
“难怪,难怪一个小小的村落竟安炮数百门。”
“他娘的,若是换做老子,只怕要派出一半的兵力停在此处。”
李自成咽了一口唾沫,眼睛直勾勾盯着那些镗床,恶狠狠开口。
张献忠没嘲笑他,一反常态,跟着狠狠点头。
眼前镗床至少有三五十个,这一月能造多少火炮?
只要火药足够,用火药淹了大清都成,这还打什么,骑兵?皇太极那点骑兵,拿来给这些火炮塞牙缝都不够!
更让他们难以置信的,是魏昶君摆弄的新部件。
“随魏某去看看新的吧。”
魏昶君是当真一点也不藏私,径直带着三人向另一扇门走去,那扇门外,正在运输刚刚从镗床送下来的零部件,但和火炮部件截然不同。
卢象升三人走的时候,竟还依依不舍,盯着那些镗床,快要流出口水。
跟着走进另一间殿堂,此处看起来比之前水力镗床看起来要小得多,但其中的部件却让卢象升几人再度一愣。
数十个零部件均是上好的精钢铸造,闪烁寒芒。
生着大胡子的工匠正低头一点点摇晃着,将那些部件组装起来,看起来就像是......一张床?
旁边还有摇杆和各类器械,组装完成后,卢象升凑到一旁,看着那名工匠缓缓摇动摇杆,转动时,带动精钢刀头,一点点切割铸造铁块。
“这是用镗床制造的零部件组装的机床,可以快速塑性各类铜铁部件,包括零碎的小东西。”
魏昶君熟练上前,转出一颗带有螺纹的铁钉,在卢象升三人面前晃动几下。
“这些机床上生产出来的零部件,一点一点,构成了之前诸位乘坐的火车。”
“水力纺纱机,各类火铳零部件都可以在此机床上完成,目前,天工院成型投入生产的机床,共有一百余部。”
“若是全都用来制造火绳枪,一月能造两千余把。”
轻描淡写的语气,让卢象升目光逐渐灰败。
两千余,一年就是数万。
前些时日在禹城平原所见的火器之战历历在目,他愈发没信心了。
按照魏昶君的说法,如今红袍军上下数万人,若是人手一件火器,加上那些威力奇大的火炮,怕是能轻而易举击溃数倍敌军。
大明没士气,更不必提,火光一炸开,就得溃散逃跑。
李自成如今也沉默了。
一双眼睛只是死死的盯着火铳制造的流水线,没了兴致。
难怪魏昶君如此大方,带着他们毫不犹豫的参观这些红袍军的隐秘。
他只是笃定自己这些人学不走。
别的不说,如今他们军中连炼钢都不会,遑论制造镗床,机床。
他忽然想到昔日,魏昶君最初得罪太监和东林党,不正是因为来县铁矿吗?
所以,一
切从那时候旧开始布局了。
李自成笑了,笑的有些无力。
自己一直认为魏昶君此人擅长权谋,各方借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才能在乱世中侥幸崛起。
难怪自己会被此人刷的团团转,单一个铁矿,已算计了数年。
而那时魏昶君甚至还要兼顾经济发展,势力扩张,应对朝堂算计,设法架构经济体系。
这家伙,心思深的不像人。
彼时魏昶君正色看向三人。
“先前诸位不信魏某和身后的百姓能改变这个世道,化不可能为可能。”
“如今亲眼所见,又当如何?”
“诸位眼前所见的水力运用,器械生产,火力运用,追根究底,都在格物。”
“今红袍军能斩大清,靠的也正是此等力量。”
“魏某还有一言。”
“未来某日,人能乘器械升空,朝于京师,暮至泰西,诸君可信?”
“甚至某日,吾等能乘空破霞,玉兔蟾宫,尽在脚下,诸君可信?”
接连开口,卢象升,张献忠,李自成三人皆是身躯一震,瞠目结舌。
之前魏昶君所说,至少火车再铸造精良,便有希望达到。
但如今须臾横跨汪洋,人力登上月亮,他们实在不敢想象。
这一刻,魏昶君格外肃穆,青衫严整,看向三人。
“故今日之事,不在大明,亦不在大清。”
“天下在天下人,不可把持于一家一姓,自此格物开智,人人如龙,如此,方可使吾等不受欺辱,屹立世界之巅。”
“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