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5章

一个少年书童站在白衣青年身旁,好生侍奉。

在远处,还有数名身穿黑色劲装的武士相随。

好似在护卫,亦或是控制白衣青年的行踪。

秦淮河上,一艘花船传出阵阵歌声,落入青年耳中。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这声音十分清脆悦耳,一听便出自大家之口,也勾起了白衣青年不少回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当年我随主公出猎,半路便听孩童吟诵这歌谣。

一晃眼,数年过去了,主公也不在了。

而我郭奉孝的归处,又在何方?”

“这歌唱得真好啊。

也不知,是哪位大家…”

郭嘉自言自语,身后突然传来一道清亮的男声:

“吟唱此歌之人,乃是秦淮河上新晋的秦淮八艳,艺名‘杜十娘’,杜大家。”

郭嘉回头望去,只见杨修穿着一身青衣,身后跟着典魁,向郭嘉走来。

“德祖知晓的倒是多。

德祖公务繁忙,怎么有空来寻我这个闲人?”

杨修很自然地坐在了郭嘉身旁,笑道:

“我原本要协助尚书台的诸位大人们,负责调拨大军的粮草。

现在主公凯旋而归,我们也就清闲了些。

主公赏赐过有功的将士们之后,还给我们放了假,所以我才有机会来寻奉孝。”

说到此处,杨修从腰间掏出两壶天仙酿,将其中一壶递给郭嘉道:

“好久没跟奉孝先生一同饮酒了,来一壶?”

郭嘉接过酒壶,打开瓶盖,一股酒香扑鼻而来。

“好酒啊。

德祖,你确实是发达了,都能喝得起这么好的酒了。”

杨修笑道:

“主公对吾等臣子赏赐甚厚,良田商铺、奢府豪宅应有尽有。

一壶酒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奉孝先生愿意,我这便包下河上画舫,与先生同游秦淮。”

“有了太子的赏赐,德祖这气魄就是不一样。”

郭嘉笑道:

“看来是忘了当年身居军营,每日吃硬饼、喝凉水,给嘉当奴仆的时候了。”

杨修听郭嘉这样说,神色突然一凛,对郭嘉抱拳道:

“先生对吾之厚恩,吾永不敢忘。

奉孝先生从未拿我当奴仆来看,反而是我的半个老师。

吾杨修,当以师礼对待先生。”

“是你自己聪明,我可没教你什么。”

郭嘉抓起酒壶饮了一口,说道:

“不过这天仙酿,还真是不错啊!

想当年我在主公麾下,也是赏赐不断,挥金如土。

却没饮过这等美酒。”

“说来也奇怪。

这秦淮河上的女子,大多喜欢唱些乾词。

唱乐府诗的,还真不多。

这位杜大家,应该有自己的故事吧?”

乾诗乾词,是天下百姓对大乾诗词风格的称谓。

引领这一潮流之人,正是大乾太子袁耀。

袁耀把唐诗宋词搬到大乾,再加上大乾富庶的社会环境与秦淮河的风光,瞬间让这些诗词风靡天下。

袁耀在诗词之道的地位,也跻身天下顶级。

杨修对郭嘉解释道:

“这位杜十娘杜大家,还真是个有故事的人。

她本是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吕布于徐州战败,秦宜禄也在战争中阵亡。

像她这样的美人,本该成为战利品,却被关羽义释,几经辗转来到金陵。”

“杜氏来到金陵后,主公收留了她,给了她一间安静的小院居住。

杜氏心中苦闷,经常来秦淮河放歌,以排解忧愁。

他的歌声,受到很多百姓的喜爱。”

“杜氏也寄情于歌,受邀成为金玉楼的大家,每日为百姓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