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理解的打败敌国,后续就是对方俯首称臣,岁岁纳贡。
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诛,想要把外族并入本国是一件非常艰难,又非常危险的事。
与其花费巨大的精力,也无法让对方效忠,倒不如让他们俯首称臣,只要岁岁纳贡,就不再对他们派兵。
可胡秀儿说的也有道理,他们以前又不是没把蛮夷打服过,蛮夷俯首称臣没几年,就又开始造反。
他去过蛮夷的地盘,知道蛮夷动乱的原由,要么是草原大旱,要么是闹虫灾、火灾、雪灾。
总之,只要蛮夷境内发生大灾大难,他们觉得活不下去了,就去攻打大夏。
比起草原上的危机四伏朝不保夕,蛮夷对大夏肥沃的疆土安稳的环境,一直都垂涎三尺。
俗话说,光脚不怕穿鞋的。
真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就算没有一点胜算,蛮夷也会选择跟大夏拼命。
毕竟拼赢了就能后世无忧,拼输了,也不过还是个死。
想要彻底消除蛮夷的威胁,大概只有斩草除根,让他们彻底灭族。
但是草原无边无际,蛮夷只要不怕死,一个劲儿往远了跑,就算是顾清晏亲自带兵,也没把握能把他们全部杀死。
所以,想要彻底消除蛮夷的威胁,还能有什么办法?
胡秀儿还真有办法,她是这么想的。
虽然说蛮夷不可信,但是蛮夷也是人。
是人就要吃喝拉撒,就要衣食住行。
如果他们能同蛮夷做生意,就能控制蛮夷的生产,进而捏住蛮夷的命脉。
到那时候,蛮夷就算想不听话都没可能。
如果他们还能让蛮夷的日子好过点,让他们有点盼头,就算那些蛮夷贵族想起兵造反,估计普通蛮夷百姓也不情愿。
这民心不统一,仗就打不起来。
顾清晏听得眉头紧皱,靠做生意捏住一国的命脉,这怎么可能?
胡秀儿却觉得,这绝对可行。
她拿养猪举例子,对顾清晏道:
“你知道京城附近有很多猪舍吧,但你肯定不知道这些猪舍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顾清晏见她卖关子,微微歪着头,眨巴着大眼睛,等着他说话的样子,可爱的紧,忍不住想揉揉她脑袋。
但不敢。
只能轻轻搓了下发痒的手指,笑着问道:
“什么时候?”
“大概十年前,猪肉大涨的时候。”
第四百七十四章 转换思路
胡秀儿说起这个,自信满满,滔滔不绝,
“最开始,京城的贵人们是不吃猪肉的,因为猪肉腥臊,不如羊肉嫩,也不如牛肉干净。
后来,有人试着把猪给煽了,发现煽过的猪,养的时候再及时清理粪便,天热的时候多冲冲水,养成后屠宰出来的猪肉就没那么腥臊了。
再后来,京城一些小馆子琢磨出了很多猪肉的做法,引得大酒楼都跟着学。
猪肉就这么在京城流行了起来,贵人们只要一喜欢,价钱就涨起来了。”
顾清晏见胡秀儿停下来,舔了舔嘴唇,忙倒了杯茶递过去。
胡秀儿咕咚咕咚喝了,继续道:
“不知你留意过没有,但凡是吃的东西,一旦涨价,基本上就不会降价了。
你可知道这是为啥?”
顾清晏十分配合追问道:
“为啥?”
“因为,这个吃的啊,只要卖货的涨价,其它的都会跟着涨。
就算是一样的东西,想再弄出来成本就不一样了。
就拿养猪来说吧,以前村里养猪,都是家里剩啥喂啥。
刷锅水、烂菜叶、河边的猪草,地里烂掉的瓜果,只要猪肯吃,都只管喂。
这样养猪成本低,几乎不用花钱,但是猪长的很慢。
差不多得一年,才能长到一百二三十斤。
想一年喂出来个二百斤的大肥猪,就得喂粮食,哪怕是麦麸,一天起码也得喂一顿。”
说到这儿,胡秀儿顿了下,怕顾清晏不知道什么是麦麸,解释道:
“麦麸就是麦子外面的皮,磨面的时候,把麦麸筛出来,剩下的就是白面。
不过,家里缺粮的,就不过筛,麦麸一样也能吃,就是容易拉嗓子。
闹饥荒的时候,别说麦麸,就连麦秸秆,人们都会碾碎了吃。”
顾清晏皱了皱眉,军中缺粮的时候,也吃过麦麸。
他尝过,很不好吃,吞咽的时候格外拉嗓子。
至于麦秸秆那种东西,马都不吃,人怎么吃?
胡秀儿觉得自己扯远了,忙往回收,
“我的意思是,想要猪长得快长得好,就得喂粮食。
因为猪价上涨,大家想多赚钱,就会多养猪,养好猪。
为了让猪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圈,就不会跟之前那样逮着啥喂啥,而是搭
配着喂。
春夏有猪草,就多喂一些猪草,少喂一点麦麸什么的。
秋冬没猪草了,就多喂一些麦麸,或者酒糟、豆渣什么的。
让猪吃的好吃得饱,再早点把小猪煽了,保持猪圈干净,大概半年,猪就能长到一百来斤。
然后就能出圈了,城里的贵人可不比村里人,喜欢吃大肥猪,他们更喜欢吃百十来斤的猪。
这种猪肉嫩,尤其是排骨,炖出来一点都不会塞牙,能卖上来价。
不过这样呢,养猪的成本就增加了,不管是麦麸还是酒糟、豆渣,这可都是粮食,都得花钱才能弄到。
还有煽猪的钱,每天清理猪圈的人力,天热了冲洗猪圈用的水........”
胡秀儿零零总总说了一堆,得出一个结论。
猪肉价的上涨必然会带动养猪成本的增加,也会引得很多不养猪的花大成本去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