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姜原遂二十三,在荥州折冲府任职, 姜原进十岁,还在学堂读书。
一朝国难,生民如刍狗,高薛百无禁忌,血洗大晋山河,姜原遂所在的荥州折冲府护平帝萧煊南下,退至建宁,他也因此得以无恙,相比之下,姜氏的其他族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皇室尚且几乎被屠杀殆尽,遑论姜氏这样的布衣百姓。姜氏几房只有一个姜原进活了下来,姜原进不幸,但也没那么不幸,他在流落到皖北村野时,被一户陈姓人家救了回去。这户人家以打猎为生,家中无子,只有独女,见姜原进长得好,小小年纪就有气度,加上姜原进自己所述,认定他是大户人家的小公子,于是便起了收养姜原进的念头,希冀于日后山河稳定,姜原进的族人来寻他之时,他能记得他们这份恩,退一步而言,即便姜氏族灭,姜原进再也回不去富贵人家,陈家也能得一个半子,他们夫妇二人死后,独女也有人照拂。
姜原进在皖北乡野长大,同陈家阿郎学了一身打猎的功夫,但他不是这块料,学了五六年,第一回独自进山就被野兽咬伤了腿,从此不良于行,所幸陈家并没有因此抛弃他,仍旧依言将独女嫁给了他,二人只有一子,就是姜尚澹。
在收复鄂北的过程中,姜尚川曾遇到了一个阻碍,就是襄州城的誓死顽抗,幸得姜原进现身相助。姜原进时任鄂北郡襄州州尹底下的一名文吏,官职虽小,但他足智多谋,为襄州州尹解决过不少麻烦,只是因为不良于行,才无法在官位上更进一步。表面是小吏,实际上却是襄州州尹的军师,有了这个优势,姜原进得以推算出鄂北郡的布防。
姜尚川乍闻姜原进暗中给他递的消息,以为是北齐的诱敌之计,怎么也不信这个自称是他阿耶落难未死的堂兄弟,直到姜原进联合襄州伪官为他打开了襄州城门。
伪官,是在北齐任职的晋人。这些人并非全然是卖国求荣之辈,其中有不小的一部分在北齐任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为家族亲眷者有之,为苟活至今见大晋北归的亦有之。
姜原进带领襄州城内的北齐伪官向姜尚川献降,为表诚意,除了襄州州尹的人头外,他们还奉出了这么多年得以搜集到的北齐在鄂北郡乃至周边的布防图,至此,姜尚川才重新审视起这个自称是他堂叔的人。
事关大晋军政,姜尚川始终不敢全然信任姜原进,在与姜原进对谈后,又沿着他话里话外的线索明察暗访了许久,这才耽搁了回建宁的时间。
呈上来的结果,没有丝毫不对之处,姜尚川将信将疑地将姜原进一家带回了建宁,带到了姜原遂的面前。姜原遂见了人,也看了姜尚川访查的结果,倒是没多说什么就从驿站将人接回了翼国公府。
华夫人听了姜原遂的话,犹豫几息,询问道,“可是有何问题?”
“身份应当是真的,但毕竟这么久没见,他又在北齐流落许久……”说罢姜原遂再次陷入两难,姜原进同他的耶娘长得太过相似,他一见姜原进就确认了姜原进的身份,在看到姜尚川查探的东西以后,他顿时对姜原进生出一种惋惜与愧疚之情,惋惜于姜原进的残疾,愧疚于这么多年过去,他以为大火烧死了姜氏所有的族人,竟丝毫没想着再寻一寻,以至于姜原进历经坎坷,可同时,他又对姜原进任北齐伪官一事心怀芥蒂。
人心可变,人心易变。
姜原遂无法完全相信姜原进,他出现的时机太巧,他的经历也过于滴水不漏,说不上哪里不对,但是他的直觉总让他对此事抱有怀疑,所以他婉拒了姜原进意图同姜尚川同回江北的请求,只对他言,翼国公府会保护他们,让他们余生无忧,他不必再同以往那般战战兢兢殚精竭虑去谋求生存。
姜原进虽有些失望,但也听从了他的安排。
“阿进还是想凭着自己建功立业,在建宁谋有一席之地的,只是他归来的太突然,以往的经历终究会让人有所疑虑,我不能拿玄甲军甚至是大晋整个北归大业去赌,只能暂时将他困于府中,待日后功成,大局已定,再将他引荐入朝,为今之计,也只有你对那边多加照料,”姜原遂偏头瞧见华夫人的忧色,愧疚道,“上元之后,我与阿川就要归军,家中怕是只能靠你照料……”
身后隐隐有脚步声传来,姜尚澹急忙轻手轻脚地离开了中庭。
姜原进谨慎,觉得到底寄人篱下,不宜太过招摇,选择院落时,取了府中最偏僻的秋岭院,还将姜尚澹拘着,不让他随意走动。
姜尚澹今年十四,正是招猫逗狗的年纪,初见翼国公府的富贵,如入乱花丛中迷人眼,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