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从周 作品

第两千六百九十八章 方案

    周至这话不是恭惟,虽然他手里的好东西已经够多了,但是这三样东西他也是一件都没有,说不垂涎当然是假话。

    而且这三幅画还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比如梁楷的话里有不少火中金莲,地狱恶鬼等意向,这对于研究古代神学,宋代咏习《黄庭经》的禁忌科戒等,大有关联,可以填不上一些学术方面的空白。

    又比如沈周的画作,“东山再起”,“东山盛宴”这是从唐代开始就逐渐流行起来,到晚明达到巅峰的创作题材,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北宋前期的画家崔白就曾画有《谢安东山图》,南宋朱熹也曾题咏过一幅《谢安石东山图》;清初孙承泽曾收藏过一件青绿设色的《刘松年东山丝竹图》,根据孙承泽的描述,画中景物与沈周款《临戴进〈谢安东山图〉》有不少相合的地方。

    元代著名的文人官僚虞集有一首题《谢安游东山图》,稍晚一些的元代文人贡性之也见过一幅《东山图》,谢安的形象是“乌帽青衫”,元末顾瑛著名的“玉山雅集”所欣赏的绘画中,也曾经有过一幅《东山图》。

    这个题材的关键就是人物与山水相结合,恬静隐逸的山林志趣与热闹豪奢的声色盛宴形成的冲突。还有就是谢安这个人的魅力,是其隐居不仕,生活却又风流奢华,放浪形骸,却又不是腐化堕落,而是为以后的兴起积蓄力量。在他的故事中,既有隐居,也有勋业;既有红粉,也有青山;既有歌舞宴乐,也有世事忧患。

    正因如此,谢安堪称是文人理想生活的楷模之一。当然周至认为更多是后世的无耻文人为了纯粹的安乐享受而给自己找的借口,追求个“形似而神不似”,但毋庸置疑的,这个题材就在文人的相互吹捧效仿间流行了起来。

    这个题材在被开创以来,为历朝画家所研习,他们会习惯性地临习前朝名家的画作,然后自己的作品又变成后代临习的对象,如此就产生了一种传承关系,这种关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作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杜甫诗意图轴》则是传承有序,确定为王原祁真品无疑,最难得是上面隶书和行草两种文字,尤其行草,字数很多,足以让人研究透彻其书法特点。

    王原祁名气大,时代近,因此仿品就不少,流传下来的作品里,仿品同样很多。

    这幅文字最多,卷幅最大的王原祁画作,足以为专家们研究王原祁书画的特点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标准,再用它去比对其余作品,可以为真伪鉴定提供葱粉的佐证。

    “这三幅画你就不用想了,要不然上博马兄怕是要连我也骂上了。”翁万戈笑道:“不过你刚刚也该看过三幅画存放过久,状态都有些老化了,因此我想拜托你修缮一番,再捐献出去。”

    “这个没有问题。”周至点头:“不过我想先征求一下您的意见。”

    “什么意见?”

    出于“职业习惯”,周至刚刚就已经看过了三幅画的画病,现在已经算是成竹在胸:“三幅图都是绢本,《白描道君像图》和我修复过的六朝四家中曹不兴那幅《如意轮菩萨像》非常类似,我想就用当时修缮《如意轮菩萨像》的方式,将画卷的画轴,锦栏,背衬,命纸等,都最大程度地揭裱下来,分别清理,修缮,填补,接续,然后再用传统方法恢复回去,尽量保持画作存世的一切信息。”

    “而《杜甫诗意图轴》年代较近,修缮也更容易,很多修复材料现在也还有存货,就算没有,我们国内现在也已经有技术复原出来,基本可以以假乱真,修复起来很简单。”

    “这两幅图的修复方案基本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分歧。”说起专业来,周至非常有自信:“最主要的,是沈周这幅《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

    “这幅图在早期保存不善,清代修复的时候,也没有经过精细清洗,画病拖延至今,导致画面有些阴朽涣漫,急需妥善重修。”

    “这幅画的修复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新法的‘修旧如旧’,就是仿照《如意轮菩萨像》那样的办法,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当时修裱风格,让大家能够从画作到装裱,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坏处就是缝缝补补,修复的效果肯定不是最好,还有要配合装裱的‘古味儿’,画面也不能清理得过分干净,两者间的配合需要恰如其分。”

    “这样也会导致画面会留下些隐患,说短这次修裱的有效时间。”

    “还有一种方案,就是传统古法的‘修旧如新’,将画心揭裱下来,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彻底清理,而裱锦,卷轴,背托,命纸等次要的附件,我们能留就留,不能留的,就彻底用新出的高级仿古材料予以替换。”

    “这种方案的坏处是明显的,就是一些外围的,次要的原始信息,比如修裱材料,会无可避免地丢失。”

    “好处就是画芯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复,画面可以焕然一新,画病得以彻底根除,可以达到故宫和国博馆所藏的沈周《庐山高图》,山水轴《魏园雅集》,蜀大博物馆《仿倪云林山水图》的效果。”

    “这样啊……”翁万戈陷入了思考。

    蜀大博物馆的《仿倪云林山水图》是周至修复的,他倒是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什么效果,但是《庐山高图》和《魏园雅集》的状态却是所有研究过沈周画作的人都为之感到骄傲的。

    两幅图的修裱效果,用梁诗正诗句来形容那就是“蜀锦装金碧,吴工聚碎金”,加上画面上用的又是最夺眼球的青绿,那画卷上虽然古意盎然,但是色调笔墨却鲜明得如同刚刚画上去的那样,号称“神工”。

    “真的能够达到《庐山高图》的效果?”翁万戈又问了一次。

    其实周至为蜀大博物馆修复的《仿倪云林山水图》已经得到了王老爷子和启老爷子的高度评价,认为其效果不亚于《庐山高图》。

    不过当时周至还年轻,修复经验也不够丰富,主要是没有见识过多少古代名作。

    在那种情况下就敢对明四家,吴门画派祖师爷的大作下狠手,虽然没出岔子,但二老事后得知,却也同样惊得背心冒汗,照样狠狠地批评了周至一顿。

    这样的黑历史周至当然不会告诉翁万戈,以免给人家留下毛躁胆大的印象,只对他点头:“完全可以达到那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