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间来客 作品

1339缅甸优先

看着曾省吾递过来的战报,魏广德笑着冲他点点头,伸手接过来

曾省吾是几天前到的京城,在吏部办理手续后,很快就走马上任进了兵部。

而之后几天,魏广德参加了兵部为他举办的接风宴,也私下里邀请过他。

以官身相见,还是曾省吾到京城后的第一次。

不过,接过战报的时候魏广德就注意到,曾省吾脸上尽是轻松笑容显然战报的消息不坏。

想想也是,李成梁也是沙场老将,既然选择出兵,时机选择自然不会出错。

魏广德很快展开战报,快速浏览一遍,随即脸色笑容更盛,晃晃手里战报对张居正说道:“叔大兄,官军在蒲甘和木各具一带围歼缅军残余十七万,算是彻底被消灭了。”

“缅甸还能凑出十七万大军?”

张居正关注的焦点显然不是官军又取得了一场大胜,而是缅甸在损失三十万大军之后,居然还能在国内仅靠半壁,不对,应该是小半壁江山就凑出十七万大军上。

“呵呵,缅甸再怎么说国内也是有数百万人口,平凑五十万人还是可以做到的。

只是这十七万人,战报里说得明白,歼敌六万,俘虏十一万。

想来,那六万可能是缅甸官军,而被俘虏的十一万,十有八九就是临时拉的精壮。

剩下的那些地方,怕是连个青壮都已经见不到了。”

魏广德猜测道。

如果缅甸大半国土在手,或许再拉出几十万人也是可以的。

不过,缅北和缅南尽入明军之手,缅东已经投降,仅剩缅西各部,龟缩在蒲甘城里。

这次被围歼,缅甸国土上能聚集的反对力量,怕是基本被清除。

剩下,就是如何安定缅甸各部,实现长治久安。

说话间,魏广德已经把战报交给了张居正,让他自己看。

而张四维也起身,站到了张居正身侧,和他一起看起战报来。

快速看完战报,张居正又递给张四维,这才看着曾省吾问道:“接下来,兵部可以计划。”

消灭缅甸残余势力只是目的之一,大明费了这么大劲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长期控制缅甸。

有了当初安南旧事,所以张居正其实对此事很是谨慎,就怕重蹈覆辙。

曾省吾闻言,先看了看魏广德,见他点头,这才开口说道:“早前兵部已经和魏次辅议定过了。

明军主力暂住缅甸,主要驻扎在缅北各城和缅南沿海城池里。

阿瓦、东吁和蒲甘是官军在缅甸中部主要的驻扎地,至于其他地方,只派出少量官军和招降的缅军负责控制。

至于维持治安,就让那些缅军去做,他们应该比让官军去更加合适。”

驻军缅北和缅南,其实也是魏广德多少心里还是有点担心,所以大军主要控制住几条退路。

缅南官军可以由海路机动,而缅北则是和大明国土接壤,进退自如。

真正对缅甸进行占领的,就是阿瓦、东吁和蒲甘三城,品字形部署明军,辐射四周,还可以相互照应。

让缅甸人统治缅甸人,也是魏广德一早就定下的计策,尽可能让缅甸各族相互敌视,实际上魏广德巴不得缅军对地方上的缅甸人进行残暴统治,这样对大明最为有利。

张居正闻言微微点头,笑道:“既如此,那兵部尽可放手施为,一定保持对当地的控制。

对了,兵部可有殷大使、俞提督的消息?”

缅甸在张居正眼里已经不算什么,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倒是大明派往西洋的使者,也不知道这时候到没到旧港,有没有西行到缅甸。

缅甸南北连成一片后,从缅南勃固或者达贡的消息可以由陆路快速传递到大明,再有大明的驿递送抵京城,全程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

别觉得一个月时间是不是很长,其实已经是这个时代消息传递的最快速度了。

这段距离,其实主要消耗时间的还是在缅甸境内,毕竟没有驿递系统,只能靠快马翻山越岭传送文书,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至少需要十余日。

而进入大明后,也就是半月时间就可以把消息从西南边陲送到京师。

“暂时没有。”

曾省吾想想就马上说道,“不过听人说,算时间,此时他们应该已经到了旧港,或许休整旬日就会再次出海。

估计最迟一个月,船队就会抵达缅甸,然后继续西行。

朝廷这里,应该在两月后就能收到消息。”

“兵部管着驿递,既然缅甸大部已经被控制,驿递铺的建立就要抓紧进行,尽可能缩短两地联系所需时间。

李成梁驻地不是选在阿瓦吗,至少要先建立一条勃固都阿瓦,再由阿瓦到大明的驿递通道。”

魏广德这时候开口对曾省吾说道。

这是兵部的职责,魏广德只需要提出来就行了,该怎么做,自然有兵部的人去操办。

“是,回去我就督促此事。”

曾省吾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当即点头答应道。

此时张四维已经看完缅甸战报,之前张居正、魏广德都有发表意见,他自然不甘落后。

只是,这时候他还能说什么?

忽然,想到今日来此的原因,心中就有了主意,当即朗声道:“要实现缅甸长治久安,除了军事上取得的成绩外,某以为教化也不能落下。”

“子维有何想法?”

张居正闻言转头看着张四维,笑问道。

“今日礼部奏疏说要在全国府县建立官办社学,自然也包括缅甸。

何况缅甸常年被逆酋莽应龙等治理,不服王化,更是朝廷要教化之地。”

张四维马上说道。

这话一出,魏广德、张居正等人自然知道张四维打的主意。

不过,魏广德没说话,张居正眉头就是一皱说道:“西南边陲蛮荒,内地举子多不愿去,更何况是新附之地的缅甸。”

张居正这话还真不错,别说缅甸,如果内地官员被派往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为官,他们多不会愿意。

甚至,有些人宁愿想尽办法请假回乡,不当这个官了也在所不惜。

回老家,凭着官身日子也能过得不错。

可如果去了西南,穷乡僻壤没什么油水不说,还要时刻担心山民作乱,搞不好就把自己的前程耽误进去了。

所以,西南的官员,除了布政使和知府还能有人免为其难接受外,就连知县,许多进士都不愿意担任。

他们宁愿不做官都不去那地方,直接结果就是西南地方上,许多低级官员只能由举人充任。

好吧,这也是西南举子大多不愿意赴京会试的原因。

只要过了乡试,其实在西南想要谋个官身不难,又可必长途跋涉去京城参加考试。

一路艰险不说,还可能名落孙山。

除了晋升受点影响,其他貌似差别不大。

要知道,西南各省举子,除了四川外,其实基本上都很难在会试里脱颖而出。

缺少关系,想要在仕途上取得进步,那也是困难无比的。

不得不说,大明的科举其实还真是考虑周到,照顾到方方面面,虽然有违公平,但从国家角度确实做的不错。

明朝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可以说影响巨大,按记载就是,“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

这一结果,充分体现出当时国内南北教育文化水平的差异,南方士子凭实力完全碾压北方士子,由此掀起了洪武年所谓的科举舞弊大案。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书,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不过结果是两次复议,都是维持原判。

只是此时政治风向巨变,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10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刘三吾被发配西北。

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

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由此开始,大明会试开始分挂南北榜单以示公平。

洪武三十年这一榜,最初的名单主要还是上榜之人太过集中于三省的原因。

此次科举共中试五十一人,仅江西就上榜18人、浙江十七人人,还有福建九人,其余各省,要么全军覆没,要么仅有一两人,就连当时人口最多、素以文风日盛著称的南直隶,也只有一人上榜。

虽然多次复查并未发现有失偏颇,但其中也多少存在一些问题。

于是,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北榜录取六十一人,让洪武三十年中试举子一下子超过百人。

而之后的解决就是,每科中试举子基本上按照南方六成,北方四成这样的标准进行选拔,直到明宣宗时期将其以旨意的形式发出。

到了宣德、正统年间,为了照顾四川、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又增设中卷,分为南卷、中卷、北卷,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

当然,中卷考生也是集中在四川、广西两地,云贵多为鸭蛋。

这也导致两地考生基本上中举后都不愿意北上京师参加会试,去了也是白去,自找不痛快。

这些大明的举子都不愿意出来科举入仕,你怎么还指望好容易金榜题名的官老爷往西南那犄角旮旯跑,哪怕是去那里做官。

纵观大明朝,除了北方草原的持续威胁外,也就是西南那地方土司时常造反,就更不是做官的好去处了。

张居正知道张四维的想法,可朝廷要安排人去,那也得别人愿意啊。

最起码这几年,缅甸那地方还是交给兵部先管着,等平稳下来了,朝廷再对那里划分府县,逐渐的把官儿安排上。

“两京确实不好调,愿意去的人不多,就算升品级,怕是也难以找到人手。

可是,西南地方多的是未入仕的举人秀才,只是社学,举子自然是不愿意去的,但秀才呢?

允他们现在入缅甸地方社学,以后划分府县建立官学后转调。”

张四维说道。

秀才,其实严格说来都算不得什么功名,因为只有举人才有一部份官身的特权。

秀才,不过勉强算是个读书人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只有秀才才有资格进入地方官学的原因。

大明朝绝大部分秀才,终其一生不得中举,最后也只能蹉跎一生,因为实在没什么上得了台面的身份。

大部分秀才,最后也就是在官府某个差事儿或者在家里开个私塾教书育人。

进社学教书的,往往都是条件比较差的才会选择。

当然,最主要原因还是社学工钱得不到保证,比较靠捐资办学,肯定是不稳定的。

张四维考虑的就是用秀才补充缅甸需要的教书先生,举子可以谋官,他们是绝对看不起不入流的训导。

当然,内地官学,教谕、训导多是举人出任,但那是因为做得好有机会升县城的佐贰官,甚至是县令,就如同海瑞的升官之途。

海瑞那是因为官声好,地方上压不住,还有地方乡绅都巴不得把人送走,所以海瑞虽然不跑官,但背不住有人主动帮他活动。

否则,就海瑞的臭脾气,很难想象在官场无依无靠的一个犟人能够从教谕升任知县,最后走进朝廷,先后入职户部、兵部成为主事。

而且,正常情况下,到这一步也到头了。

可一篇《治安疏》,再次为他升职带来了契机,虽然因此遭遇牢狱之灾,可隆庆之后倒是官运亨通起来。

“你的意思是让西南秀才可以借此入仕,从社学以后可以升官学?”

虽然依然是末流,可进入官学,怎么说也是身份上的巨大变化。

“可以让他们享受地方上举人待遇。”

魏广德这时候也插话道。

秀才和举人的待遇差别也是很大的,光是这点就很吸引人。

“那等奏疏批了,就先让礼部优先处理缅甸社学之事。”

张居正点头说道,“只是这银钱”

“云南方面先垫着,以后等缅甸设立府县后归还。”

魏广德开口说道。

缅甸军管,让李成梁出钱怕是有点难,不如先挂账好了。

张居正点头,看向曾省吾道:“此事兵部给那边通个气,让他们早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