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间来客 作品

1351冬天

“施观民”

魏广德一阵无语,奏疏内容就是弹劾这个叫施观民的人。

从奏疏中,魏广德大致理清了这个人的仕途。

施观民字于我,号龙冈,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人,民籍,嘉靖四十年辛酉科福建乡试第九十名,举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式乙丑科会试第五十六名,二甲第六十八名进士。

此后户部观政,四十五年十月授户部主事,督崇文门课,隆庆三年七月升员外,四年十一月升任郎中,隆庆五年正月出知常州府,万历三年十月离任,擢广东副使,分守惠州。

说直白点就是惠州兵备道,负责当地明军的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

不过这篇奏疏不是褒奖他工作如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也不是说他贪墨军饷,侵占屯田,而是弹劾他在常州知府任上败坏朝廷纲纪,以创建龙城书院的名义大肆私敛民财,更是参与书院讲学违反朝廷政策。

而现在施观民在惠州,明知朝廷禁书院、禁讲学,却还是我行我素,联络民间士绅,打算在惠州创建新的书院。

奏疏最后,自然是说这个人道德败坏,为了私敛钱财,打着大振文风的旗号搞钱,还是在朝廷下文禁书院的当口继续做这样的事儿,实在不配为官。

看到魏广德还在看奏疏,在思索,张居正严肃说道:“善贷,隆庆年间,朝廷就曾下旨禁止官员参与讲学,而今,朝廷也下旨禁书院。

这施观民在常州府任上创建书院也还罢了,当时朝廷并未禁止,但他参加书院讲学,就是在明目张胆违反朝廷法度。

如今死性不改,朝廷已经向各省发文禁书院,而他居然还在筹建惠州书院,实在是拿朝廷法度不当一回事儿。

这样的人,该严肃惩处,以慑百官才是。

否则,人人效仿,朝廷纲纪败坏,还如何代天牧民。”

奏疏是广东巡按上奏,魏广德也算看出来了,这就是张居正在官场上立威的目标。

讲真,隆庆五年若施观民真参与常州那个书院的讲学,确实算是违反朝廷纲纪。

高拱那时候已经下文,禁止地方官员参与这样的活动。

当初那会儿,徐阶、张居正等人是很喜欢参加讲学,提升自己在士林中地位的。

而高拱当时就发现了讲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向把整肃吏治放在首位的高拱来说,这种讲学活动无异于就是科举考试的公关,地方官员参与其中,就和书院教授、士子交流过多,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对试卷的判别。

从施观民在常州、惠州两地都有新建书院的举动看,他这个人是真的喜欢提升当地文风,只不过时机不对,这次撞到张居正枪口上了。

至于弹劾说他其实是借机搜刮民财,魏广德对此是不敢苟同,或者不好确定。

无论他是否借机生财,从朴实的观点来看,建立书院都是对当地文化事业有好处的。

就算有瑕疵,也是功大于过。

魏广德是真的不敢对大明官员的操守有信心,不搜刮民财的,怕除了海瑞也没几个了。

“叔大兄。”

魏广德抬头看过去,小声问道:“以兄之见,是要以此惩戒了?”

张居正微微点头,依旧是板着面孔说道:“朝廷禁止书院,而他顶风作案,难道不该惩戒吗?”

“叔大兄当知道,禁书院之事,民间已经沸反盈天,这时候以此惩治官员,我担心在当地引发风波。

甚至是,整个南方都要出大乱子的。”

魏广德提醒道。

别看朝廷上关于《申旧章》的奏疏只闹了三、五天,可到了地方上,进展其实很慢。

各地布政使司、知府都在想方设法推委、拖延,到现在要各地报上来书院的情况,以及将书院改社学的摸底,许多地方都迟迟没有落实下来。

也就是北直隶因为守着天子脚下,速度慢不下来,已经报了数量。

按照张居正对北直隶的批复,愿意将书院改社学的,自然朝廷全力支持,以后社学一应费用由官府拨付。

而对于不愿意改社学,依旧想要继续独立办学的书院,则直接拆毁,不准其继续开班讲学。

可以说,张居正通过对北直隶书院的处置,已经向天下做出一个态度,那就是这次是玩儿真的。

别以为张居正手里握着官帽子就能威服天下官员,别忘了嘉靖朝,官员们宁愿被皇帝罢官,挨廷杖也要上杆子惹怒皇帝。

这年头,名声的威力不比权利小多少。

他们就算罢官回乡,有好名声就能让他们像土皇帝一样,地方官府还得让着他们,甚至想要做官了,依旧还有机会起复。

“明知他违反朝廷法度,难道还要放任不成?”

听到魏广德略带威胁的话语,虽然知道这是魏广德为他考虑,不想在民间惹出是非,但张居正早就下定决心整顿学风,否则只需要强调禁止讲学就行了,何必要禁毁书院。

书院不毁,那士林中对他的攻讦就不会停止,就算为此落下口实他也认了,长痛不如短痛。

只要过上几年,社学在全大明建立以后,自然也没人还会想到这茬儿。

他张居正非是不敬先贤,刻意打压私学,只是朝廷要推进社学,惠及大众,书院这种类似精英教育的模式不支持罢了。

魏广德想想,这次答道:“可以惩戒施观民,但不能以此为理由。”

“善贷的意思是”

张居正好奇看着他,一脸询问之意。

“让广东上报官员考察,以私创书院为名将施观民考评列为下等,降级使用,改授其他地方。

若是他依旧我行我素,则继续降级调离。”

魏广德小声说道。

降级使用,总比被罢官去职要强吧。

如果施观民性格稍微倔强点,主动致仕,也就免了这场灾祸。

张居正也明白魏广德的意思,给他个教训,只要他还想为官,继续创立书院,那就让他不断调任,没法完成书院的创立。

这样的应对,貌似是比直接惩办他要好些。

不管怎么说,施观民都是进士出身,身后老师、同年一大堆,也是一群人。

这种处理结果,自然是最轻的,也是大家都过得去的一个做法。

张居正何尝不知道墙倒众人推的下场,他也不想把自己完全置身于百官的对立面。

“好,此事我会好好参详善贷的建议。”

张居正捋着胡子小声说道。

虽然说是参详,其实态度上已经软化,应该不会因此就为难施观民了。

魏广德从张居正那里回到自己值房,在门口就对芦布吩咐道:“马上查查施观民,现在是广东惠州副使,还有他创立的常州府那个书院,好像是叫龙城书院的情况。”

“是,老爷。”

看魏广德脸色,芦布知道此事好像不小,急忙答应下来。

魏广德走进值房后,他就忙着去调阅档案去了。

芦布那边动作还是很快,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施观民和龙城书院的情况就已经出现在他的案头。

施观民的情况和弹劾奏疏没多大差别,只是少了巧立名目,以创建书院的名义私敛民财这一项。

龙城书院也是在他任常州知府时,联络当地乡绅出资兴建,而且成绩斐然。

隆庆五年才建立的书院,在万历元年南直隶癸酉科乡试时,常州中举者三十多人。

特别是其中一个叫孙继皋的学子,施观民看好他的文章必能魁天下,而孙继皋果然不负众望,在第二年京城会试、廷试中夺魁,成为万历二年状元郎。

“还和孙继皋有这么段师生关系。”

魏广德轻笑摇头,现在孙继皋不过是翰林修撰,算不得多大的官儿。

担任过修撰的人多了,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进这里,成为主宰大明命运的官员。

当然,头上顶着状元头衔,仕途上也不会有大的麻烦,二品大员不敢保证,三品还是不会有太大阻力,只要不犯大错。

魏广德在值房里查施观民的情况,张居正那边已经下文广东,要上报今年官员考察情况,显然是打算按照魏广德的意见处理施观民。

不过这些和魏广德已经无关,把手里关于甘肃巡抚的文书递给芦布,让他专门送到司礼监那边去,请那边尽快处理。

稍微闲下来,魏广德就想到施观民,再想到何心隐,就觉得有些头疼。

这个人,也是个油盐不进的主儿。

特么的,魏广德找了不少他的好友给他写信劝告,结果这人回信居然说等他在湖广筹建的书院办起来再走。

对给他洗白的对策,让他回老家担任社学教谕,他也是没有半点想法。

其实让他一个江西解元担任社学教谕,确实有些屈才,可他自己不愿意参加科举,参加会试,怪得了谁?

到现在,他不过只有个举人身份,做官也只能是教谕这个级别。

干得好了,才有机会成为知县。

不过何心隐显然志不在此,并没有做官的想法。

而在魏广德为何心隐头疼的时候,张居正在值房已经给湖广巡抚王之垣去信,要求他立即着手逮捕何心隐。

张居正自认为已经给了机会,几个月时间让魏广德活动,但是这何心隐依旧我行我素,不仅在民间大肆攻讦他这个首辅,贬低他禁书院的政策,实在让他忍无可忍。

魏广德管不了,那就别管了,让他来管。

这次回乡葬父,张居正听到最多就是说这个人,在湖广各地讲学,大肆宣扬他不忠不孝之举,理由就是因为不愿意回乡守制,贪恋权位,不愿意让出首辅宝座。

别的地方说了也就说了,可他是在湖广这么说,就在他的家乡。

张居正的势力,除了本身湖广乡党,还有就是徐阶交给他的那些人,还有就是杨博当初留下的山西一众官员。

当然,这些年,张居正自己也挑选了不少得力之人,也手下许多学生。

不过,因为“夺情”一事,张居正和自己那些门生多少已经有了割裂。

何心隐在湖广那么说他,这是要断他的根儿。

没看到魏广德都对江西士子非常重视,就连一个无心官场的何心隐都这么照拂。

他张居正也一样,这就是他的基本盘,可是何心隐的所作所为,是他完全不接受的。

“刘台可恶,这何心隐更可恨。”

看着写好的书信,张居正嘴里喃喃念道。

他倒没怀疑何心隐是不是受魏广德指使,何心隐的情况他在湖广就打听清楚了。

或许,他根本就不是做官的料,完全没想到自己的做法对张居正的危害。

讲学的影响之厉害,其实和后世传销大会一样,蛊惑力非常强大。

何心隐在湖广士子面前讲他的不是,这不是影响几个人,而是一代,甚至是几代湖广士子对他张居正的看法。

他可以容忍一些老乡反对他,但不能接受几代人也反对他。

当初严嵩名声那么臭,江西公然反对他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他张居正因为刘台已经留下恶名,更是被人说成比之严嵩还不如,而何心隐的举动,真要成了那种结果,可不就坐实了他张居正比之严嵩更坏。

这是一向以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绝对不能接受的,这也是何心隐最终难逃杀身之祸的根源。

张居正其实在魏广德面前,也是在尽量压制对何心隐的杀心,现在几乎都不想和他说起这个人。

别人都要名声,难道他张居正就不要了吗?

时光匆匆,转眼就进了十月,京城气温开始明显下降,冬天要来了。

生活在北方的百姓,这个时候也要开始做一件大事儿,这就是准备过冬的煤炭和柴火。

“之前要各县采购的煤可曾备妥?”

魏广德在内阁值房里会见张学颜,他是来报告换帖银征收之事。

之前,张居正禁毁书院由北向南推进,伴随的就是在北方各地建立社学,为此民间对禁书院的反应倒是不大。

北直隶书院大都已经改为社学,不愿改的则直接被拆毁。

社学建立,其经费来源就成了重点,总不能建立社学官府却拿不出钱来操办吧。

换帖银的征收,也在魏广德的推动下加速进行。

为此,张居正倒是没对魏广德插手户部有什么不满,而是让张学颜全力配合。

只是说完换帖银的事儿,魏广德又问起京城煤炭。

好吧,这还是魏广德意外想起后世课本里那篇《卖炭翁》才想到的。

北方的冬天,稍不注意那是要冻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