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喝啤酒的马 作品

第663章 通牒

第663章 通牒

应该是,滕毓藻不愿内政委员会有较强的武装力量,所以收归直军的宪兵来管理。

猜到这些,自然无人反对。

安排完民阵组织架构,滕毓藻忽然微微冷笑着说道。

“莲府,回到天津后,有几件事你要抓紧办一下,要给朝廷上几份明折。”

“第一份,表明支持宪政改革的态度,我们的态度是坚决支持宪政改革,但不支持奕匡担任首任内阁总理。”

“第二份,鉴于太后和皇帝携带近乎所有朝臣西巡,京城无人主持,恐为宵小所乘,故我已派兵进入京城,维护治安。”

“第三份,建议国内新军改称国防军,同时,未维护国防安全,各省新编国防军训练标准亟待提高,直军部队经历过抗击列强联军战火洗礼,战力较高,皆应以直军训练标准整训,直军愿为晋省、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六省新军整训尽绵薄之力。”

“第四份,山西巡抚张人俊、安徽巡抚聂缉规、江苏巡抚陆元鼎、杭州将军兼浙江巡抚瑞兴、河南巡抚陈夔龙在当地主政期间,多有疏漏,致使地方不靖,建议撤换。”

“第五份,就是建议撤销顺天府建制的。”

“第六份,建议撤销除东三省外的总督建制,各省设高官管理地方,只负责民政,不负责地方事务,府也要改为市,设立市长。”

“上述这几份奏折,都是咱们三人联署,今天务必通电发出。”

“还有一份通电要发,是宣告成立民阵的通电,就由我领衔,在场的人全体联署。”

滕毓藻神情严肃地说道,“这份通电,一定要把我们成立民阵的宗旨讲清楚。”

神情兴奋的杨士骧对头道,“大帅英明,这几份明折一发,咱们所有举措也就有了依据,回到天津,我立即就办。”

“另外,我建议把奕匡收受袁世凯银票的事情也让报纸披露出去。”

“可以。”滕毓藻点头表示同意。

对于杨士骧的话,叶祖珪有些不解地问道。

“大帅,这几份明折,朝廷能同意?”

不等滕毓藻回答,杨士骧就笑着说道。

“桐侯,朝廷不会同意,一份都不会,不过他们也不会反对。”

杨士骧的话,让叶祖珪更加糊涂了。

已经想明白了的唐绍仪忽然笑了起来,说道。

“叶大人,杨大人的意思是说,朝廷既不会同意,也不会反对,他们会选择装聋作哑,静观其变,绝对不会在这任何事情上表明态度,以便为日后留下退路。”

徐世昌叹口气也说道,“少川,你只说对了一半,朝廷也不会一点态度都没有,我猜他们很可能会安排一些大臣们以个人的名义抨击大帅,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个人的态度,同时也留下了退路。”

对于几人的说法,滕毓藻完全认同,笑着说道。

“不管它们如何做,我们都不在理会,刚刚咱们商议的那些措施,都要立即执行,一句话,就是我们做我们的,一切都要等到将沙俄和日本两国军队赶出东北后再说。”

滕毓藻稍稍思索后,又说道。

“莲府,你以后的的事情会很多,咱们又建议取消总督,首先也要咱们自己来开这个先例,直隶、山东、晋省、福建、江苏、浙江,甚至还可能包括福建的高官人选,你要尽快拿出一份名单来。”

滕毓藻的话,让众人都不由有些动容,有的兴奋,有的则略有些担忧。

虽说高官的职权要比一省巡抚小一些,可依然也是近乎封疆大吏的存在,按照如今这个朝廷的建制,这是由总理衙门提出建议的。

滕毓藻交给杨士骧来做,明显就是他已经把杨士骧这个民政主任委员当成总理大臣或者是内阁总理来用了,那么滕毓藻自身的定位又在哪里!

早已经兴奋得满脸红光的杨士骧,几乎不加考虑的说道。

“本准备将一些人推荐给大帅的,如今大帅既然要我考虑人选,我就把这些人说给大帅,有大帅定夺吧。”

“梁敦彦已经在山东巡抚上做了一年多了,甚至直隶的事情他也在代管,不如就让他担任直隶高官,刘家照、黄仲良、蔡锦章、罗国瑞、温秉忠几人也可堪大用。”

杨士骧推荐的这些人,都是留美幼童,而且基本都是一二批的,唐绍仪这个第三批的留美幼童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滕毓藻只是征求了徐世昌的意见后,就点头同意。

这些人,滕毓藻记得这些人的名字,甚至他还知道这些人在历史上也都是有名有姓做出过一些成绩的人,对于选择他们出任高官,滕毓藻并不担心会出现所谓的西化问题。

这些留美幼童,都已经回国二十多年了,他们已经完全重新融入了国内的文化、风俗氛围,并不存在全盘西化问题,相反,由于他们都具有开阔的眼界,这一点是国内出身的官员们所完全不具备的。

滕毓藻只是提醒杨士骧,“我记得温秉忠是浙江人,就让他出任zj省长吧,其他人,你酌情考虑,一旦咱们控制了这几个省,他们就要立即赴任。”

“相关属员,包括替换各省一些不合格的州县官员的人,都要从咱们的政务学校里面选。”

提到政务学校,杨士骧、徐世昌、唐绍仪等人都在心中暗自敬佩滕毓藻目光长远,甚至他们已经在心中揣测滕毓藻早就有雄心大志.

十天后,山西,灵丘、平型关。

灵丘历史悠久,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就葬于此,灵丘因而得名。

赵武灵王,就是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那一个诸侯王。 灵丘历代基本属于蔚州府管辖,直到清末才划归大同府辖地。

灵丘地势险要,古有“燕云扼要”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境内平型关更是险峻异常。

平型关关口狭窄,关城附近山势险要、道路崎岖、溪涧纵横,这里向来都是戍守重镇,不仅曾是雁门关十八隘之一,还是国内的九大名关之一。

虽然刚刚上午九点,可已经是艳阳高照,骄阳似火。

山梁上的关城城楼内阴凉处,身材高大肥胖、愁眉紧锁的原豫军第二镇镇统王英楷,此时虽然只穿着解开领口扣子的白衬衣,可还是热的满头大汗。

王英楷字绍宸,辽南海城人,早年考上秀才,屡次未考取举人,只好从军,甲午战争中王英楷骁勇善战,清廷颇为赏识。

后入天津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二年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历任执法营务处总办、北洋常备军右翼翼长、第一镇署长、北洋督练处公所总参议、第二镇镇统。

王英楷在光绪三十四年就病死了,以至后世的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不过他的部下都很出名,甚至可以说是北洋六镇中大军阀出的最多的一个镇。

其中有协统张怀芝、王占元、马龙标,标统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马龙标及炮标标统田中玉等几个心腹,尤其是他的小舅子孙传芳更是名气极大。

张怀芝,字子志,《北洋武备学堂》步科四期毕业,民国时在北洋做过山东督军兼高官。

王占元,字子春,《北洋武备学堂》步科一期,和滕毓藻、段祺瑞等人同为一期同学,民国时在北洋做过湖北督军。

卢永祥,字子嘉,《北洋武备学堂》分校《山海关武备学堂》毕业,民国时在北洋做过沪浙联军总司令,以及江苏宣抚使。

鲍贵卿,字廷九,早年先入与山海关武备学堂,后入《北洋武备学堂》三期炮科,民国时在北洋做过吉黑两省督军和北洋陆军总长。

王怀庆,字懋宣,《北洋武备学堂》步科一期,民国时在北洋先后做过蓟榆镇守使、京城步军统领、京畿卫戍总司令兼第十三师师长、热河都统、热察绥三特区巡阅使等。

马龙标,字锦门,也做过山东护军使。

田中玉,字蕴山,《北洋武备学堂》炮科一期,民国时在北洋先后做过陆军部次长、察哈尔都统、山东督军兼高官。

而孙传芳,更是日后更是做过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

手下有这么多枭雄人物,王英楷自然也不是无能之辈,只不过由于他死的早,所以名声不显。

王英楷和段祺瑞有些相像,他也比较严于律己,而且人也很聪明。

因为武卫右军聘有德国教练,他们沿用德国操典操练武卫右军士兵,由于德语晦涩难懂,严重影响操练效果。

经过观察琢磨,王英楷将操练常用语改成通俗易懂符合国情的训练用语,“立正““稍息“这些口令用语,就是王英楷首倡,而且一直沿用至今,但知其源者寥寥。

此时满脸焦虑的王英楷,一边听着身侧一个精干的年轻少尉军官在读着一份刚刚从一个路径此地的晋省商人那里得来的《大公报》,一边不时微微侧目观察着身旁几个竖着耳朵倾听报上内容的高级军官们的表情。

这些军官中,三个少将军官正是张怀芝和王占元、马龙标,其它几个军官都是上校军衔,正是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马龙标及炮标标统田中玉。

而那个读报的少尉,则是王英楷的小舅子孙传芳。

发剪发事件后,王英楷就将就要毕业的小舅子孙传芳,从保定军校叫回涿州,几天后就在陆军部给孙传芳办好了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公文,由于时间还早,王英楷就把他带在身边了。

虽然一心二用,可丝毫不耽搁他手中不停扇动的折扇的动作,甚至偶尔还要抬头看看碧蓝如洗的晴空,然后再看向远处群山间时隐时现的山路。

孙传芳正在读的,《大公报》已经是七八天前的了,上面刊载的正是滕毓藻发出的几份通电明折,还有成立民阵的公告。

虽然报纸是很多天前的,可对于王英楷和他的第三镇的心腹部下们,依然是全新的消息。

因为从涿州一路穿山越岭,有四百多里山路,他们紧赶慢赶,先头部队第一协第一标的鲍贵卿部昨晚也才刚刚赶到平型关。

按照铁良的安排,王英楷部要去陕西负责整编陕军,他也被委任为陕西提督,而何宗莲部进驻山西,和他的任务相同,也被委任为山西提督。

如果他率部乘火车在郑州下车,然后徒步赶去陕西会快很多,可由于被他们拦截的火车数量不足,京城至信阳这一段路途,多是平原,铁良不敢多耽搁。

铁良又很担心被直军拦截,尤其担心黄河铁桥等关键之处被破坏,导致被直军追上,所以拦截的火车只能优先满足铁良带走的三镇顺天军。

而王英楷和何宗莲也不敢走大路到石门,在进入井陉口,经娘子关进入山西,他们同样担心被滕毓藻的追兵拦截。

所以,王英楷和何宗莲一商议,就决定走紫荆关入晋,这条路早早就钻进大山里,滕毓藻就是想要追他们,也一样来不及。

只要离开了直隶,王英楷不相信滕毓藻还敢派兵追过来。

按照王英楷和何宗莲商定的计划,他们要在灵丘修整两天,然后两人率部一路南下,何宗莲进驻太原,他则稍事休整后继续南下,在蒲州渡过黄河前往西安。

原本一路急行,除了山路艰难,沿途还算顺利,可昨晚赶到平型关的鲍贵卿部不得不在平型关停下脚步。

作为第二镇先头部队的鲍贵卿,在平型关停住脚步的原因很出乎意料。

并不是因为他得知了滕毓藻的通电,不只是他,就是王英楷现在也还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

原因很简单,他们这一路翻山越岭,一直在大山里行军,不要说看不到报纸,商旅都看不到几个。

沿途所经过的涞源、灵丘这样的县城,也都是山区小县城,哪里能看得到报纸,这里连电报也还没有,这些天来,他们没有得到外面的一丝消息。

鲍贵卿停在平型关,是因为鲍贵卿在这里惊疑地见到了直军第五镇吴佩孚部第三协的一个参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