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见 作品
1040 釜底抽薪之计
楚王的这第三次北伐之战,本就是楚国在和北方六国拼内力、看看谁更能扛得住。
现在这一手釜底抽薪,无疑让本就焦头烂额的北方六国雪上加霜!
在黑羽卫的指导、宋昱的援助下,已经堪称‘民不聊生’的北方六国内部,动乱更是大幅加剧——各地乱民、义军揭竿而起。
保守估计——明面上揭竿而起、占山为王的‘义军’,总计数量不下几万人。
虽然这些乱军总人数不少,但东一搓、西一撮,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组织起什么有效的战役……只能给北方六国带来更多的混乱。
不过,这样也足够了!
趁着北方六国内部空前动乱,黑羽卫的工作几乎是摆在了明面上——各地的黑羽卫探子们疯狂地发展情报网络,不遗余力地协助那些饿着肚子揭竿而起的起义军。
在黑羽卫的协助下,起义军混得风生水起!
但凡官府进剿,各地的起义军们总能提前得知情报,要么突围、要么化整为零。
若是镇压的官兵离开,那些起义军又会迅速重新聚集起来,尝试劫掠当地的官府运粮车队、绑票官吏等等……
黑羽卫居功甚伟!
楚国付出的,仅仅是一些压在库房里的破烂兵器;却给北方六国的内政、经济等等,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不少负责收税的官吏,被扒光了衣服、尸体扔在山沟沟里,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哪个村子干得……官吏不敢单独出门,以至于六国官府每次收税,都需要派军队保护。
如此一来,官府可以支配的、本就捉襟见肘的壮丁人力更见紧缺!
此外,大批壮丁为了躲税甘为盗匪,六国官府需要的钱粮却没有半点儿减少——孟津的八十万联军‘嗷嗷待哺’,各国就只能对那些顺民征收更多的钱粮,
于是恶性循环、进一步官逼民反。
熊午良的恶毒做法,取得的成效远远大于消耗——就算那些运往六国的破烂兵器被官府成功缴获了一部分,也远远抵不过他们的损失。
饿极了的老百姓可不管你这那的。
再加上六国的精锐兵将都在【孟津】,对国内可用的镇压兵力明显不足……
啧!
在黑羽卫的情报支持下,个别势力较大的起义军甚至颇有战绩——赵国有一支起义军,人数规模居然达到了一千多人,其首领带领他们四处劫掠游击,已经连续攻克多座县城。
对于这样的‘义士’,熊午良不吝嘉奖——直接一个‘空投手令’,嘉奖当地的黑羽卫情报部门。
同时,还对那个起义军首领许诺——等到日后楚国打到当地的时候,会授予那起义军首领以楚国的贵勋……虽然是最低等的爵位,但也弥足珍贵!
这样的例子,甚至还不是个例。
综上所述——虽然【洛阳-孟津】的决战还未开打,但熊午良的这场第三次北伐大战,已经取得了胜利了……就算两军现在都选择各自安然退兵,六国遭受的损失也是毁灭性的。
这场内政、经济上的浩劫,给北方六国带来的影响——十几年内都无法彻底平息。
总结一下——熊午良于第三次北伐之战选择的‘用经济体量取胜’的办法,已经取得了绝佳的进展!北方六国未战已败、完全被楚国庞大的国力压垮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北方六国拖不下去了。
最迟明年开春,一定要分一个胜负出来!
否则,国内连绵的起义,就足以要了这六国的老命了……
北方六国就这样笼罩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氛围下,冬天很快到来了。
楚军再次在【洛阳】大营之中,渡过了第三次北伐开始以来的第二个新年——按照去年的旧例,熊午良再次为军卒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
时间进入公元前292年,即楚王良九年!
熊午良称王以来的第九个年头……如约而至。
过去的整整一年时间,熊午良一直安安稳稳地待在洛阳大营,麾下统帅五十五万大军,与北方六国持续对峙。
……
春风渐来,万物复苏。
河流解冻,山川见绿。
熊午良在洛阳大营之中,接见了载誉归来的温蚺……这个在吕宋人面前凶神恶煞的恶魔,此刻在熊午良面前低眉顺眼,极其驯服。
温蚺一五一十地禀报了海外的一切见闻,然后恭恭敬敬道:“……恳请大王给我五千武军,末将能为大王打下三千万人口和几千里土地!”
熊午良手指轻轻叩击面前的长案,陷入沉思——
对于身毒、埃及、波斯的历史,熊午良确实没什么印象……要不是温蚺的汇报,熊午良还以为那里还都是些野生毛猴子呢。
没想到,海外已经出现了相当强盛的文明。
好在楚国有绝对的优势——无论是军力、海航技术、抑或是经济实力,都碾压那些海外王朝。
“说说看,你要怎么打?”良久之后,熊午良才慢慢悠悠地说道。
温蚺精神一振,立刻取来舆图,双手奉上,然后凑近到熊午良身边,用手指着舆图,一边开始阐述起来:“海外三番邦之中,属身毒的孔雀王朝最弱!”
“而且彼等奴性深重……”
“若是末将用兵,定然先灭孔雀王朝。”
“然后,效法吕宋模式,在身毒扶植建立总督辖区。”
“有五千武军相助,末将有信心在三年之内,便平灭身毒大陆上的各个番邦——让如今四分五裂的身毒大陆归于一统!”
“届时,我大楚傀儡的身毒总督辖区,便有上千万人口可用!”
“身毒人奴性重,必不会过于反抗……”
“通过训练身毒仆从军,末将手中的兵力能进一步扩充,然后再去征服另外两个王朝……二十年之内,定获全功!”
“届时,我大楚将拥有三千万的奴隶,以及几千里的土地!”
“计谋如何,请大王示下!”温蚺恭恭敬敬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