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真君仁善
劳改犯们捡了一条命,个个松了口气。
他们降金不就是为了保命么只要能保命,做什么都行。
做伪金贼可以,做劳改犯也可以。
命最大嘛!
八百劳改犯赶紧表忠心,在树林里拼命的寻找,不时有人从草丛里捡起一只箭矢,兴奋地叫:“大王,俺找到一支箭。”
“大王,俺在草丛里捡到一把刀。”
“这是王宏将军的头盔。”
“哎呦,这里有一面皮盾。”
有这伙人拼了命的帮忙干活,战场的清理工作倒是快了不少,不一会儿,义军将射出去的箭矢全捡了回来,顺手还捡到了不少伪金贼的箭支。
这倒是给义军补充了一大波箭矢了。
官二娘子颇有些开心,胶东地区缺羽毛,义军箭矢大多无尾羽,但捡来的这一波箭矢,却支支都有尾羽,不少箭矢还带着铁箭头,远比义军的箭支好。
一些士兵还捡到了伪金贼的甲胄,皮甲和纸甲都有,但是没有铁甲。
纸甲这玩意儿虽然防御力不错,但却不耐用,一般打几仗之后就会变得不堪使用。捡到纸甲的人也只能摇了摇头,但还是要将它带回去,就仿佛现代社会那些捡废纸箱的老头老太……脸上洋溢着“赚了点但不多”的喜悦。
战场清理完毕……
义军就押着劳改犯们返回胶水县城。
这些劳改犯按计划得投入招远金矿,加大矿物开采力度。
但是义军现在所有兵力全部拉到了东线,分布在莱州城、胶水县、即墨县这一条防线。
如果将八百俘虏扔到后方的招远县,这些家伙闹起来也很麻烦。
宫二娘子倒也有点为难起来,走到岳文轩身边,低声道:“真君,这些劳改犯是俺要保下来的,但现在却不敢分兵去招远金矿那边看管他们,不派兵看管又不放心,这可如何是好”
岳文轩道:“那就先别急着把他们送去招远,就安排在胶水县吧,把劳改营建在义军主力的大营旁边,让主力看着他们。顺便,也让他们看看义军的主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如何打金贼,只要让他们亲眼看到义军挡住了金贼,他们应该就会死心塌地的投降了。”
宫二娘子瞬间明白过来,义军的火器还没动呢。
等到真金贼来时,火器才会投入战场。
那一仗如果打赢了,劳改犯必然大受震撼,再也不敢反抗,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让他们去挖矿了。
但若那一仗打不赢,万事休矣,也就不必再去管什么劳改犯了。
当天夜里,义军就回到了胶水县。
他们押着八百名俘虏回来的消息,倾刻传遍县城。
首战即告捷,全县军民皆大欢喜。胶水县令赶紧连夜写信,一封写给莱州知州,一封信送去即墨县给王爷。信里拼命表功,说自己为宫义士出了多少多少力,大败伪金贼有自己一份功劳云云。
当然,没人理他就是了!
当天回来得太晚,劳改营来不及建,劳改犯们只能露天席地,睡在义军的兵营外围。此时已是寒冬腊月,虽然还没下雪,但天寒地冻,睡在屋外着实难熬。
不少劳改犯心里都在想:没被杀死,却有可能冻死在这里,唉!
正在哀叹,就见到张雍带着一支队伍走了过来,每个人的手里都抱着一大捧干草。尤其是张大树,抱的草垛子好大一堆,比牛还能扛。
张雍道:“真君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要俺给你们送些御寒之物,你们就偷着乐吧。”
他把干草放下,转身就走。
劳改犯们不知道真君是谁,但心里却却记住了,看来是响马贼里有个叫真君的人救我们一命。
他们把干草铺在地上,盖在身上,这一夜总算是扛了过去。
第二天大清早,劳改犯们肚子咕咕叫着醒来,就见到一个年轻的公子爷,带着张雍来了,还带来了一车粮食。这些粮食很大的颗粒,晶莹剔透,看起来很好看的样子。劳改犯们从来没有见过,不禁有点犯迷糊。
这公子爷他们倒也见过,就是树林伏击战时,站在宫二娘子身边的那位。
不知道他是响马贼里的什么人。
张雍开口了:“这位是真君,天上的神仙,要不是他仁善,你们早死了。”
劳改犯们心里不禁嘀咕:响马贼还找了个人来扮神仙啊摩尼教那一套
岳文轩也不装神弄鬼的吓唬他们,感觉没这个必要,指了指那一车粮食:“这些粮食,是给你们吃的,你们足足有八百人,每一顿饭,都要吃掉这么多粮食。”
劳改犯们听了这话,心里有点慌:这话是什么意思不想给咱们提供吃的么
岳文轩道:“我是想告诉你们,义军饶了你们一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每一天,最少也要付出两车粮食的代价。”
他顿了顿,让劳改犯们消化了几秒这句话,才接着道:“比起让你们活下来,斩了你们的脑袋,反而是一个更轻松的决定。”
劳改犯们:“……”
岳文轩:“我希望你们接下来的所作所为,能对得义军的仁慈!否则,便是在辜负这些代价。”
一个聪明点的劳改犯懂了,开口道:“公子爷,您让咱们做什么,咱们就做什么,不敢有半句怨言,绝不给你们添乱便是。”
其他劳改犯也恍然大悟,赶紧开口表态。
岳文轩挥了挥手:“你们今天的工作,就是在义军的军营旁边,给自己搭建一个劳改营。张雍,给他们发工具吧。”
张雍点了点头,分派了一批斧头、锯子、钉锤等等物件。
这些东西也可以算得上是武器,俘虏拿着这些也是可以造反的。但他们昨天拿着正规的武器都都被义军打得丢盔弃甲,现在拿着这些也一样不敢闹事。
乖乖地跑去砍树伐木,用搭建军营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营寨出来。
古时行军,建营寨是经常要做的事,这些俘虏建营寨的速度还挺快,只用了半天时间,便搞定了。
张雍去找了个牌子,在上面歪歪扭扭地刻上了“劳改营”三个字,挂在了营寨的门上。营寨四周还立了几个木哨塔,上面派义军士兵看着。
这八百人,总算安置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