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天 作品

第173章 征召安保队员

讲话结束,总头人沈云峰手一挥,大家喝酒。

基地就在安保队的训练场上,摆上了十来桌,让来参加总头人推举仪式的瑶人和工作人员开怀畅饮。

这种聚会,自古以来在十万大山就没有举行过。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土司王在山下曾经举办过。

农耕社会,饮酒是最好的交际方式。黄兴发、胡金高他们穿梭人群之中,介绍各个寨子的村老让沈云峰认识。

沈云峰也一个个的相互敬酒,后来的十七个寨子,他得费力一个一个记住,免得到时候人家说自己不重视。

幸好沈云峰酒量大,这么一桌一桌的敬酒下来,还能谈笑风生。

不过,酒量大也是这个时代个人魅力的一部分,这让沈云峰又得到了加分。

吃喝之间,沈云峰不断强调茶叶、油桐树、杜仲树、烟叶这些种植物,要求瑶寨要跟着“丰南号”的节奏,开拓林地种植,保证大家能到时候换成钱。

不是所有村老都能凑到沈云峰身边,有的就开始围着黄兴发转悠了。

今天到实地看到实景,想把本瑶寨人送来上班的村老很多,这事他们不认识主事的人,只有找黄兴发。

黄兴发感觉不要太好,这么多人围着他转悠,敬酒,一杯又一杯,就干多了。

不过,喝多归喝多,他还记得正事,让胡金高通知另外几个头人,过两天开会,要讨论一下具体的事务。

好把“丰南号”的部署贯彻下去,然后把瑶寨的一些需求收集上来。

喝完吃完之后,各个瑶寨的人扛着布匹开开心心的走了,回头都羡慕的看着丰南号基地,也想哪天把自己的瑶寨建成这个样子。

瑶寨们敬献来的石柱就立在了原来的寨子门外,因为新的寨子门又推向垭口那边了,所以这里己经变成了二道门了,里面的山地也是属于丰南号了。

沈云峰感觉放在这里挺适合的,来来往往的人也都看的到,比立在自己办公室门口适合。

欣赏完这象征自己十万大山瑶寨总头人的石柱后,沈云峰摇摇晃晃的回物流园睡觉去了。

过了两天,黄兴发召集胡金高、洪阿七还有西边瑶寨选出的两个头人一起开会,把一些事情讨论了一下。

西边瑶寨目前整理的需求一个是想再开设一个学堂,那么多寨子,只有一个学堂是不够的。

另外就是都想送一些人来“丰南号”上班。

黄兴发把学堂开设的难度也说了一下,毕竟现在“丰南号”的读书识字的人还是太金贵,这需要统一调配。但如果要是沈总答应的话,那么瑶寨自己要负责搭建学堂。

至于来“丰南号”上班,那要看工商部有没有招人的动向,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沈总准备在山下扩大开荒规模,防止下次有灾情。

那么开荒就需要人手,就看瑶寨有没有人愿意去。

关于去丰南号农场的待遇,黄兴发也做了一个宣传,那就是分配房屋,夫妻老小可以一起去,男的可以在安保队上班,女的和老人可以种田,小孩可以在山下的学堂上学。

十家瑶寨和龙岗瑶寨也有人去了农场,所以胡金高和洪阿七也都举了例子。说比较远的寨子比较适合,可以不用来回跑。

西边的两个头人表示回去挨个寨子宣传宣传。

黄兴发说安保队现在需要人,但是要青壮,身手好的。

说到安保队,大家也都自然愿意派人去,本来瑶寨就有猎人,要是粮食够了,少一部分猎人也可以。

只是大家刚刚推选沈云峰当作总头人,各家瑶寨心里还没有底,要是把人都交给了安保队,自己寨子安全怎么维护。

这倒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黄兴发说会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沈云峰,看看怎么让大家又感觉到安心,又能实现在安保队上班挣钱。

可以说,瑶人与瑶人之间沟通还是有成效的,毕竟能够站在一个立场想问题,提出来的想法也能感同身受。

还有就是要继续改进农业生产,会议是在龙岗瑶寨召开的,图个两头近。黄兴发就让洪阿七带着大家看了看龙岗瑶寨的种植。

龙岗瑶寨己经加入“丰南号”两年了,农业种植己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经济作物的种植也都己经开始了,所以在西边瑶寨来看,己经很值得学习了。

黄兴发说想吃饱饭就不能懒,以前瑶寨收获后,都是在寨子里吹牛喝酒,现在要抓紧农闲的时候改造田地,来年才能多种植多丰收。

管老己经有了计划,从赤腰、十家、龙岗三个瑶寨抽人到西边的瑶寨壮寨去,每个寨子去两个人,教授如何改造水田和旱田。

还会带去经济作物的树苗,要伐树种植杜仲树和油桐树。这些事情都要在农闲的时候干,这样就能错开需要劳力的时间。

西边瑶寨的头人连连点头,瑶寨的生活确实是这样,只要收获后不缺吃的,就窝在家里准备过年了。

这次被灾情搞怕了,大家有了忧患意识,所以肯定是要把大家发动起来,不能休息。

他们回去就一路通知,然后就等着“

丰南号”来人指导这些工作。

另外,还提出了个要求,就是修路。

到了“丰南号”,看到了那么好的沥青路,他们都馋死了。

黄兴发说:“你们也真敢提,修路要多少材料多少钱啊,那时候说修路是为了找个理由给你们救济粮食,沈总才说修路的。”

两个头人脸上一红,说那算了,不提了。

黄兴发说:“也不是不能提,你们各自要组织人把自己家那一块的基础打理好,等过段时间,丰南号缓过劲来,也未免不会不修路,你们不能全靠着人家。再说,丰南号也是因为这一年救济你们,才一首没缓过劲来。”

两个头人连连点头称是,说肯定把这个恩情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