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功高盖主
“他说什么了!”
果然不出张之怀所料。
杜清露一听是玉蟾子说的。
当即来了兴致。
这时,张之怀点的藤椒鱼也被老板娘端上了桌。
之所以这么快。
是因为鱼都是提前炸过的。
只要煮一下就能上桌。
比预制菜稍微好一点。
张之怀伸筷子夹了一块鱼肉。
品尝过后,微微皱眉。
不是他爱吃的草鱼。
而是罗非……
他略带失望地放下筷子。
对着杜清露说道:
“说之前,贫道先给你讲个关于这株佛前灯芯草的传说吧。”
杜清露赶忙点头。
她最喜欢听故事了。
随后,张之怀便给杜清露说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故事。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位将军。
他有勇有谋。
文可运筹帷幄。
武可上阵杀敌。
如同一把神兵利器。
势如破竹。
无往不利。
凿穿了敌国一座接一座的城池。
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深受老皇帝的喜爱。
每次打了胜仗,都会给他加官进爵。
甚至把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破格下嫁给了他。
百姓们更是将他奉若神明。
每次凯旋归来。
无不夹道欢迎。
其威望,甚至隐隐有盖过皇帝本人的趋势。
而随着仗越打越大。
胜利的次数越来越多。
将军手底下的军队也从原先的三万,足足扩充了一倍有余。
武将们的地位随之水涨船高。
朝中的文臣们一看这不行啊。
不能眼睁睁看着武将们骑在他们脖子上耀武扬威。
于是便开始频繁蛊惑老皇帝。
说将军现在手里的兵权太大。
万一哪天他起了反意可怎么办。
起初老皇帝并不在意。
认为他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
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就没当回事。
还把试图挑拨的几个文臣给拖出去杖责。
然而,一年后。
当将军再度凯旋归来时。
那几个被杖责的文臣怀恨在心。
派了几个人混在百姓当中。
老皇帝有个习惯。
每次将军凯旋时。
都会站在城楼上亲自迎接。
以表自己对将军的重视。
这次也是一样。
在接到将军又破了敌国一座城池的好消息时。
当即下旨。
令百官出城迎接。
而这次,将军带回来的军队数量。
比原先又扩增了一倍。
从六万,变成如今的十二万。
虽然将军早就上报过这一消息。
可当站在城门上的老皇帝见到远处如同浪潮一般的士兵逼近城门时。
纵使贵为天子的他。
也难免会心惊肉跳。
外出打仗的军队在凯旋还朝时。
统领军队的将领需要将能调动兵马的兵符一半提前派人送还给皇帝,以表忠心。
这属于是王八的屁股——龟腚(规定)。
然而老皇帝因为格外信任他的大将军。
就将这一必要环节给省了。
兵符,也就是虎符。
是调动军队的必要信物之一。
分左右。
皇帝和将军各执半个。
通常是将军持左兵符。
皇帝持右兵符。
唯有左右兵符合在一起。
外人才能调动直隶于皇帝的军队。
符合一词。
就是这么来的。
这不光是皇帝用来保障军队忠诚于自己的手段。
同样也是用来制约皇帝自己的保障。
听到这里,杜清露很好奇。
皇帝贵为天子。
他要调兵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
难道也需要兵符?
赵之怀点点头。
需要!
军队作为一个国家攘外安内的重要保障。
牵一发而动全身。
唯有君臣意见达成一致。
军队才能出动。
要是皇帝昏庸无能。
都像某位战神似的。
为了好玩。
一仗差点把老祖宗用半辈子打下来的江山给送掉怎么办。
“那如果其他地方也需要调兵,或者几个地方同时打仗怎么办?”
杜清露问的这个问题。
让张之怀一愣。
严重怀疑杜清露的智商是不是压根就这么高。
补齐人魂封顶也就这样了。
他无奈一笑。
“杜小姐还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你能想到的,皇帝当然也能想到。”
他解释说兵符并不只有一套。
皇帝手上通常会持有多地兵符的右半部分。
其他地方的统领需要调兵。
要提前打申请。
且一地一符。
专职专用。
军队只认符,不认人。
原因也很简单。
皇帝可以假冒。
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见到皇帝一面。
而兵符一般没人能造出来一模一样的。
因为铸造兵符的技术。
在当时都是绝对垄断的。
“哦……是这样啊……那后来呢?”
一段小插曲过后。
张之怀继续讲起了故事。
且说老皇帝在见到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后,难免心惊肉跳。
当即下令,让自己的贴身宦官带着自己的口谕。
命令大将军停止前进。
并将兵符给上交。
周围那些文臣一看。
顿时起了心思。
看来老皇帝已经对大将军起了忌惮之心。
话分两头。
大将军在接到皇帝的口谕后。
当即让三军原地驻扎。
将完整的兵符交给宦官后。
只带了几名亲随。
在宦官的带领下一同前往都城迎驾。
拿到兵符后。
老皇帝这才松了口气。
为了不让将军以为自己对他产生了嫌隙。
他当即决定亲自出城降阶迎接。
见到皇帝后。
那位大将军立刻下马。
主动下跪,迎接圣驾。
经过一阵君臣之间的商业互吹后。
老皇帝这才伸手搀扶起将军。
进到都城之中。
此时都城的百姓。
早就将街道给围得水泄不通。
翘首期盼他们的战神凯旋。
在见到将军的那一刻。
百姓们如同炸了窝的蜂群。
一个劲儿的叫好。
恨不得将都城给翻过来。
老皇帝龙辇在前。
将军骑马跟随在后。
丰神俊朗,昂首信步。
胯下宝骏扬威。
一身金甲灿然。
端的是人从龙虎风云现。
神似那白马银枪七进出。
就在这时。
百姓队伍里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将军万岁!
一人开头。
千人呼应。
那些被文臣安排进去的人。
诱导着失去理智的百姓们跟着一同呐喊。
整整上千人。
那动静。
犹如山呼海啸,气势磅礴,直冲九霄。
听得坐在龙辇里的老皇帝。
面色越来越难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