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生死悬于一线的关键时刻,顾祝同与陈诚两人紧蹙眉头,大脑飞速运转,苦苦思索着如何拯救陷入绝境的国军。
他们深知此刻每一秒钟都关乎着无数将士的生命以及整个战局的走向。
经过一番紧张而激烈的思考后,二人终于当机立断地调整了战略部署。
顾祝同迅速拿起纸笔,奋笔疾书下达指令:“命 67 军军长吴克仁,率领第 67 军及其他相关部队火速经松江朝着金山方向挺进!务必迎头痛击来犯之敌——日军第 61 师团,并一举攻占闵行,严密警戒黄浦江左岸一带!”
接到命令后的吴克仁军长即刻集结麾下兵马,向着既定目标疾驰而去。
一路上,士兵们风驰电掣、马不停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挡住敌人,为国捐躯。
正是这一临危不乱、果敢决断的临场应变之举,成功地拖住了日军凌厉的攻势,使其前进的步伐明显放缓。
原本锐不可当的日军瞬间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了咽喉,难以再像之前那样长驱直入。
这宝贵的喘息之机对于身陷重围、险象环生的数十万中国军队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它犹如一场及时雨,给那些在死亡边缘苦苦挣扎的将士们带来了一丝生机,也为他们赢得了与死神展开殊死较量、奋力奔跑的珍贵时间。
为了最大限度地延缓日军的进攻速度,顾祝同与陈诚又紧急调动了另外两个军,参与到这场艰难的阻击战当中。
尽管从整体实力对比来看,这两个军的力量相对薄弱,要想完全抵挡住日军强大的攻击潮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但即便如此,它们依然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哪怕只是稍稍迟滞一下日军的推进速度,也能为后方的大部队争取到更多的撤退时间。
可以说,这种以局部牺牲换取全局利益的战术决策,在当时那种极端恶劣的形势下实属无奈之举。
然而,从战术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明智且勇敢的尝试。
它不仅有效地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节奏,更为身处困境中的上海守军主力创造了难得的脱身机会,从而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因此,就其作为一种战术性的反击手段而言,确实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甚至堪称是彼时拯救全军的不二法门。
当吴克仁军长率领第67军刚赶到松江附近时,还没来得及集结完毕,即遭遇日军猛烈攻击,第67军苦战三天三夜,拼尽全力才没能打退敌人。
11月8日夜,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守军殊死抵抗,大部阵亡。
吴克仁率残部据守西门,死战不退,最后壮烈殉国,成为淞沪会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将军长,年仅43岁。
第67军全军覆没后,日军占领了松江,随即兵分两路。
一部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嘉兴、平望。9日切断沪杭铁路及公路。
与此同时,日第16师团在江苏太仓白毛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
与第6、第18师团形成合拢之势,苏州河北岸的日军6个师团与10月31日强渡苏州河后,也迅速向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剩下的50万中国官兵顿时陷入危险境,再不撤退就会全军覆没。
在陈诚等高级将领的再三的劝阻之下,12月8号晚上,蒋介石点头同意撤退。
但这个决心来的应该说为时太晚,由于这个时候一线指挥员。
方寸大乱,所以整个的撤退处在一个缺乏有效组织的一个无序的状态。
陈诚、白崇禧等人的利剑终于将几十万中国官兵的生命从死神的边缘上拉了回来,为后来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保存了实力。
11月8日晚,南京统帅部终于命令第三战区各部实行全线后撤,分两路先退向南京、苏州以及嘉兴以西地区。
当日军发现中国军队撤退时,为实现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
日军飞机疯狂的轰炸扫射,地面部队则穷追不舍,第18师团主力向嘉兴攻击前进。
11日,日军第10军主力向平放至嘉兴一线推进,以第6师团主力向昆山急进。
国民党军队三路大军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指挥失控,大撤退,最终演变成全面大溃退。
战场撤退的需要交替掩护的,需要有组织的脱离战场,但这个时候,指挥序列都已经混乱了,交替掩护什么之类的都谈不上,几十万大军是分别是夺路而逃,上下脱节,
不仅如此,为了迟滞中国军队的撤退速度,松井还在战术上做出调整,不仅正面追击的部队死咬我断后的部队,而且还组织小分队渗透偷袭中国军队指挥部。
日军在作战的时候,伴随有便衣队,而且来讲,有的时候他穿上你中国军的军装,那个时候混乱的时候你也分不清楚。
便衣队当时连续袭击了几个司令部,本身部队就混乱,连续袭击这几个司令部,更加剧了混乱,短短这十几天伤亡的人数就高达十几万。
而整个这两个月防守阵地战,尽管伤亡这么惨重,据统计也是只有19万到20万人。
可想而知,这个无秩序的崩溃,全线崩溃,造成多么惨重的损失,由此,日军很快攻占了上海各镇。
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南市,上海市长发表告市民书,陈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日本军队潮水般的淹没了青天白日起的最后痕迹。
日军开始大举进攻上海时,中国军队已撤到了苏州至福山、江阴至无锡等国防工事外。
本来国民党军队是计划依托坚固国防工势做持久抵抗,但蒋介石的决策失误,使得从危境中逃生的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
放弃了这些国防工事,致使耗时数年苦心筑成有东方星登堡防线之称的这些工事成为摆设,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于是门户大开。
至此,在历经三个月的激烈拼杀之后,淞沪会战终于落下帷幕。
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我军在日军海陆空优势火力的攻击下,伤亡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