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持续至 10 月下旬时,整个上海已然沦为一片焦土。
上海各处炮火连天,郊外村村起火,户户冒烟,震耳欲聋的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熊熊燃烧的烈火四处蔓延,照亮了半边天空。
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都被战火所吞噬,昔日繁华热闹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
日方为了迅速攻占上海,源源不断地向此地增派大量兵力和先进武器装备。
中国军队尽管自身已历经多场激烈战斗且疲惫不堪,但依然坚定地陆续调遣增援部队赶赴前线。
由于长时间的连续鏖战,中国军队在日军凶猛密集的炮火轰击之下,遭受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军队的军力日渐衰弱,整体战斗力大幅下降,原本就艰难的战局开始逐渐向着不利于中方的方向发展。
恰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则消息传来:美、英、法等多个西方国家,即将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一场专门针对中日战争的九国公约会议。
对于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而言,这次会议无疑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机,寄托着无数人的殷切期望。
中国国民政府深知单凭自身力量,已经难以在战场上抵挡住日军海陆空强大攻势。
因此迫切期盼着世界强国能够挺身而出,通过外交途径和政治手段,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加以干涉。
并在谈判桌上迫使日本停止其野蛮行径,从而遏制住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以弥补当前日益危急的严重局面。
10 月 23 日,阳光洒落在华夏大地,但这一天对于正在经历战火洗礼的中华儿女来说,却充满了阴霾与危机。
就在此时,日军第 10 军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驰援淞沪战场。
与此同时,身处上海的日军也对大场地区再度发动猛烈袭击。
他们调来了各式各样威力巨大的火炮,以及数量众多的战机,对着大场展开了一场无差别的狂轰滥炸。
炮弹如雨点般密集坠落,爆炸声此起彼伏;战机呼啸而过,投下一枚枚致命炸弹。
短短时间内,大场方圆数里沦为一片熊熊燃烧的焦土,昔日繁华热闹的城镇如今已变得满目疮痍。
日军进攻的套路,便是派出大批轰炸机,像蝗虫过境一般疯狂地倾泻着弹药。
紧接着,停泊在外海装备着重型舰炮的舰艇,不断朝着大场地区猛烈开火。
整个天空被炮火映照得通红,仿佛末日降临。
面对强大的敌人,尽管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但终究还是难以抵挡日军主力部队凶猛攻势。
在经过数日艰苦卓绝的鏖战后,10 月 26 号,——大场宣告失守!
随着大场的沦陷,原本坚守在苏州河北岸的中央军顿时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困境。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忍痛放弃北岸和江湾等重要阵地,被迫向着苏州河南岸紧急转移。。
当全军开始撤退并朝着苏州以及南岸进发之际,蒋介石却下令,虽然眼下战略需要部队撤离,但苏州及其以北的阵地绝不能轻易地让给日军。
国联即将于 11 月初在日内瓦举行一场重要会议。
届时,中国将会向这个国际组织提出对日本侵略行径的控诉。
蒋介石心里很清楚,如果能在这段时间里展示出中国军队坚决抵抗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那么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来自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
经过讨论后,蒋介石决定留下少量精锐兵力坚守苏州河以北地区,一直坚持到国联会议顺利召开为止。
这一艰巨任务最终落到了第 88 师孙元良部 524 团身上。
而副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该团一个主力营进驻闸
北四行仓库。
最高统帅蒋介石最初的构想,是希望能够在苏州河以北的地域部署一个精锐之师坚决防守,如此一来,便能让整个国际社会清晰地看到中国在这场艰难抗战中的不屈不挠。
然而,集团军总司令朱绍良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在他眼中,如果只是做做表面功夫给外界展示一下,那么动用整整一个师未免太过浪费资源了,仅需保留一个团驻守便已足够。
就这样,朱绍良便下达指令给第 72 军军长兼任第 88 师师长的孙元良,要求其只派遣一个团坚守闸北这块重要阵地。
谁料想,这孙元良也是个脑袋一根筋,他心里琢磨着,反正都是摆摆花架子,他再次更改了留守部队的规模。
将原本计划的一个团直接缩减成了一个加强营,不过,虽然人数减少了,但为了确保指挥系统的高效运作,他特意安排了一位具备团级指挥能力的将领来负责统领这支队伍。
在反复斟酌、权衡利弊之后,孙元良发现麾下各个团营或多或少都存在人员缺失或装备不足等问题。
唯独 524 团的 3营不仅兵力相对完整,而且武器装备也较为精良。
最终,他拍板决定就让这个营留下来担负起固守闸北的重任,并派自已信任的老部下——524 团的副团长谢晋元留下来亲自指挥这一关键行动。
蒋介石下达了一道极为严厉的命令,这道命令被多次传达下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传达的过程中,这道命令竟然被一再地变通执行。
原本要求派遣一个师规模的兵力去执行任务,但经过层层传递和解读之后,兵力逐渐减少。
守军规模从师变成了团,又从团缩减成了营。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超出了蒋介石最初的预料。
然而,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仅仅只有几百人组成的加强营,他们在战场上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取得了让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辉煌战绩!谁能料到这么一支看似不起眼的队伍,竟能够创造如此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