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个夜晚为止,在这柳江河畔,一时看不到结果的这个故事,我和袁护卫之间的这个故事,只能够回到那龙潭边再继续了?
或许,也只能如此了吧?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可以确认,袁护卫还是单身一人;而且,他也不再把报仇雪恨当作成家立业的前提。
有一些人,总习惯于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其实,成家立业并不妨碍你建功立业吧?相反地,有了家室,对于那封妻荫子什么的,你更会涌上几分憧憬。说得形象一点,那样的憧憬,似乎就像夜行之人见到了北斗七星。
那么,这一次来到这城里,我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我看到了,袁护卫丰神俊朗、身手不凡,我对他深有好感,只不过,却不知怎么说出口;也隐隐地体会到了,人的祸福荣辱、得失成败,常常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我的眼界,也更为开阔了……
“这一切,其实,只是源于晓风姐姐不经意间的走出去……”在那漫天的思绪之中,柯晓雨不由得低声自语起来。
数天之后,蒙学政、柯晓风、袁护卫、柯晓雨一行,离开柳州城,来到晓风姐妹家所在的洛满。
那时候,柯氏兄弟已然是亭里有脸有面的重要人物,而金钗、银钗姐妹俩,也在劳作之余,辅佐各自的夫君,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而由于柯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因此,蒙学政除了在本职事务方面,需仰仗当地士绅鼎力相助之外,还下达了道里的密令:鉴于这一带地方仍有匪患迹象,着令柯氏兄弟等人,适时编练地方武装。与此同时,加强与监区的联动与联络,以确保十里八乡的黎庶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所经办的团练事务,在人手方面,由袁护卫相机遴选、编组、习练。
这一切事务分派完毕之后,柯氏大宅欢声笑语,酒肉飘香。
二十多天以后,由村屯前往渡口的路上,走着两位年轻靓丽的姑娘。
这两位姑娘,就是柯晨雪、柯晨霜姐妹俩。她们俩,就是柯仲武与银钗的双胞胎女儿。要说起年纪,她们比堂姐晓风晓雨要小一些时日,不过,若论相貌与心智,则是不遑多让。
那柯晨雪边走边寻思着:这些天,随着蒙大人和袁护卫的到来,这十里八乡的情况,更显出几分蒸蒸日上的景象来。而且,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晓风姐姐与蒙大人,袁护卫与晓雨姐姐,都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喜结良缘将是迟早的事情。
作为堂妹,我自然要为这两个堂姐感到高兴。只是,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瞬间,我也会闪过这样的念头:两个堂姐都快要喜结连理了,我总不能只想着待字闺中吧?当然,这种事情,心急不得。不过,再怎么说,也要把这件事情记在心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不解儿女之情了。
那么,这一次,我和晨霜妹子外出,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最直接、最容易说出口的原因,自然就是,到大河的那边去,去买一些镰刀,以便于以后收割庄稼。当然,也有一些心思,是秘而不宣的,那就是,到外面散散心……人的心思,还真像那海底针啊。一别数月之后,晓风姐姐“满载而归”,我和晨霜妹子,也开始做梦了?作梦就作梦吧,反正,心中有所想,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吧。如果连梦都没有,那心田,荒芜一片的,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从村里出发,沿着东南方向走上二三十里,就可以到达渡口了。再乘船过去,大河的那一边,有个集镇,单论繁华富庶,比我们这边强多了。不过,我也在这样想,到了那边,是不是也会有着某种际遇呢?就比如说,当初,晓风姐姐也只是到村子西南方向的驿站口走了一趟,见到了那驾马车,就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来。
当然,我也能够意识到,类似的际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或者说,换一个视角看,那“守株待兔”的故事,也让人感慨不已:野兔撞死在树下,纯属偶然吧?然而,对于刚好就在那儿的那个人来说,却成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那样的一天,他运气爆棚,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了。
然而,如果就此认为,每一天都会有野兔撞死在那儿,然后自己就可以放下手中的劳作,天天在那儿守候,等着前来撞树的兔子,那就显得极为荒唐可笑了。
当然,我不会像那个农夫那样,我路过的时候,遇到那种撞大运的事情,自当欣喜而欣慰;而如果没有,该做什么还得做什么……
“晨雪姐姐,”晨霜的声音响起,“你,你在想些什么呢?”
晨雪先是愣了一愣,接着就这样说道:“我,我在想啊,到了大河的那一边,我的晨霜妹子,会不会被那个少年郎君相中,就再也回不来了……”
晨霜听得出来,这是姐姐在逗她。
抿了抿嘴之后,她这样回应道:“真要被相中,那也是我的晨雪姐姐吧?”
“哦,这是为什么呢?”晨雪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晨霜皱了皱眉头,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语气俨然:“这,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的晨雪姐姐啊,长得那么漂亮的,如果不被某个翩翩少年郎相中,那倒是怪事一件了……”
晨雪把脸一沉,佯怒道:“晨霜妹子,这种话,可不能说得太满了。要是让人听见了,会让人笑话的。”
“听见就听见,有什么可怕的?”
“嗯,倒也是!那句话说,人正不怕影子歪;现如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了,人美不怕影子黑……”
“哦,看把你美的!”
就这样,姐妹俩一路说笑着,继续前行。
到了渡口之后,姐妹俩乘船渡河,到了对岸。
这大河对岸,也就是凤山了。
姐妹俩在洛满生活久了,每一次到达凤山,有意无意之中,就会将这两个地方暗自比较一下。她们的感觉是,若论集市的富庶繁华,凤山犹在家乡之上。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那儿的圩场更大更宽些,圩场上的物品,也就更为丰富一些。至于那些前来赶集的人们,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的,更胜家乡一筹。当然,这两个地方,分属于不同的县份。再加上路途遥远,又隔了一条大河,因此,最近这几年,姐妹俩能够前往凤山的机会,还是少了些。
不过,对于这样的一些情况,姐妹俩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想想而已,从来不作过多过细的对比。她们真正感兴趣的倒是,那儿所生产出来的一种糕点,用米浆作为主要原料,佐以精糖,一般做成方块。说起来,就像那薄薄的方砖和砖片。然而,真到了要食用的时候,如果沿着那些印痕,将它们撕扯成薄薄一片的,刚一入口,那一阵清香、甘甜,就在唇齿、口腔、喉咙之间荡漾着,继而沁人心脾。而且,由于是长条形的一片,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先是飘曳于云端,然后入口即化。也正因为如此,当地人将这种美食,称之为“云片糕”。
姐妹俩最为心仪的,就是这种沁人心脾的糕点了。于是,每次到这凤山来,别的食物,都可以将就一点,唯独这云片糕,那是非吃不可的了。而且,还要带一些回去,让更多的人都来分享一下。正因为如此,其母银钗时常打趣道:“你们这姐妹俩啊,如果以后不会别的营生,尽可以专门贩卖这云片糕了!”对此,姐妹俩也只是一笑了之。
吃过午饭,备齐货物之后,稍事休息,姐妹俩返回渡口,乘船返程。
回到了偏北一侧的渡口,已然是太阳偏西时分了。
本来,此次前往凤山赶集的人们,也有一二十个人的,不过,回到了对岸之后,姐妹俩也不急着返回住处,而是在大河北岸,驻足好一阵子。
“晨雪晨霜,你们不回去吗?”也曾经有人这样呼喊道。
“我们不急的,你们回去的时候,就这样说,这姐妹俩在渡口耽误了一下,再过一阵子,就会到家的……”柯晨雪这样回答道。
那些同路人心想,这一带地方,也不算太偏僻,平时也没听说有什么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事情,因此,也就先行离开了。
柯晨雪这样说着的时候,自己的那一颗心,就已经徜徉在这样的一大片天地之间了:这样的一个午后,我和晨霜妹子,为什么不急于返回家乡呢?是啊,一起前来赶圩的人们,都已经离开这渡口了。而且,也不难想象,到天黑之前,他们都能够平安到达自己家门口的。
这一切,仔细想来,都是人面不同,心思各异。
以前,我和晨霜妹子,也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既然已经回到渡口的这一边,离家园也就越来越近了。那么,再不回家,还会再等些什么呢?要说回家,自然也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前来赶集的人来说,渡口两边,凤山的圩场,都属于客路。或者说,我们只是路过而已。既然不可能在这些地方安营扎寨,那么,返回家里,返回自己所出发的地方,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然而,这样的一个午后,脚下的这一大片土地,就像那磁石一般,要将我们粘在这儿了?这一切,又将从何说起呢?有一种心思,就是那样的微妙:那家园嘛,反正都是在那儿的,她又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你什么时候回去不可以呢?顺着这个思路,你确实觉得,渡口这一带地方,倒不是你想来就能来,想留就能留的?
是啊,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在这样的一天,我真的就会到这儿来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就是我家乡的真实写照了吧?其实,别的村子,也是差不多的吧?真正的原因,似乎还在于,看惯了家乡的一草一木之后,对于异乡,不时会涌上某些新奇而新鲜的感觉……
看到同船返回的本乡人,一个个都没了影踪,晨霜不由得这样问道:“晨雪姐姐,你,你是不是想留下来,在这儿做一个渔娘?”
晨雪淡淡一笑:“那,那倒不至于……”
“既然是这样,为何不跟着大队人马回去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我突然冒出这样的一个想法,以前,”晨雪沉吟着,“我们都是跟着众乡亲一起回去的。这样的话,一路上确实会热闹些。不过呢,如果就只有咱姐妹俩同行,又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晨霜点了点头:“找点新感觉,也是蛮不错的。以前,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路,对于这渡口一带的风景,倒是没有认真领略过……”
“是啊,反正也没有别的要事。这个午后,就在这渡口,多逗留片刻,也未尝不可吧?”
“哦,听说有一个曲子,就叫作《渔舟唱晚》……”
“是啊,这样的曲子,如果不在这儿待上一阵子,我们此前就算是听过了,也不会有多少真切的感受的。”
姐妹俩再说了一阵子之后,就凝神静气,慢慢地观赏起这午后的河边来。
偏西的阳光,静静地倾洒而下。那原本翡翠似的绿波,到了这一刻,也透出几分金黄来。这波光,就像那一条条鲤鱼的鳞片,还不时跳跃着,闪烁着,甚是绚丽。
“哦,怎么不见打鱼的人呢?”凝视良久,晨霜这样问道。
长睫毛扑闪几下之后,晨雪回应道:“说来惭愧,以前,我们总是忙着赶路,来去匆匆的,从来就没想着要停下来,仔细地看一下,人家是怎样打鱼捞虾的……”
“是啊,这个午后,我们真正有心要看打鱼之时,依然没能见到。哦,也不知这一带的人们,他们喜欢在什么时候撒网打鱼呢?”晨霜接过话。
“没见到也好,反正,还有下一次。”
“是啊,到了下一次,我们再留意一下,说不定就能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