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劝,吃饱饭。
有田老师这个行业冥灯当例子,陈锋可不敢挑战审查尺度。
年轻时代的田老师,一出道就拿的男主角模板。
父亲是北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同时还是北影剧团的首任团长。
母亲是声名远播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曾经多次获奖。
而他在八十年代中期拍摄的电影,就赢得了好莱坞电影大师的赞赏。
巅峰时期,他是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诗人和老谋子都是小弟。
可后来头铁作了大死,在电影圈消失了十年之久。
像这样要人脉有人脉,要背景有背景,要名气有名气的天之骄子,尚且如此。
换做陈锋的话,恐怕连复出的机会都没有。
但直接当成港片的话,他又有点不甘心。
作为北影的学生,他一直都以内地电影人自居。
这是天然的归属感,源于自我意识的身份认同。
不过,形势比人强。
想要顺利拍摄完成,并通过审核,就必须去港岛。
陈锋回到公司,将这件事告诉了王宏伟。
这也算是天河影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开山之作。
他必须将艺术追求和商业票房之间的关系,进行妥善的平衡。
《心迷宫》是一部低成本电影,对票房方面的要求不高。
光凭海外版权,就已经实现了盈利。
新的电影项目,成本可没那么低。
如果质量不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陈导,现在就启动新电影,快了一点吧?”
本来王宏伟还挺高兴。
公司的台柱子,终于要出手了。
看了剧本以后,他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首先是审查风险的问题,这个显而易见。
其次,光看剧本就知道不是一部低成本制作。
未来能否靠票房收回成本,又是另一个风险。
双重风险的叠加下,这个电影项目很让人头疼。
“陈导,您要不再休整一段时间,换个剧本?”
王宏伟小心翼翼地提了个建议。
上一部电影拢共不到两百万的实际投资,一百万拍摄完成。
到了第二部作品,一下子跨越到数千万级别。
步子太大,容易扯到淡。
“你觉得这个本子没搞头?”
陈锋狐疑地反问。
这次的剧本,从质量上来说绝对超过了《心迷宫》。
尽管剧情没有那么巧妙,但戏剧冲突更强,主题更加深刻。
如果说《心迷宫》的剧本摸到了经典的尾巴,那么《寄生虫》的剧本就是经典之作。
这里面对人性的解析,对社会矛盾的反思,立题深远。
“老王,这个片子要是拍好了,绝对能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为咱们公司打响第一炮。”
陈锋耐心地解释着。
电影拍摄不是一句话的时候,牵扯到方方面面。
从投资到选角,再到拍摄申请……有很多琐碎的环节。
拍摄《心迷宫》的时候,实景场地是在农村。
拍摄申请下来以后,用不多考虑太多。
《寄生虫》是城市取景,每一场戏都要提前拿到拍摄许可,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拍摄不顺利,就要重新申请许可证,再次重拍。
当然了,这些都是剧组外联人员负责。
可拍摄场地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成本的区别。
“为了让电影能够过审,我专门请教了田老师,他建议去港岛进行拍摄,并在那里立项。”
听到这个消息,王建宏更是愁的不知说什么好。
在内地拍摄的话,还能压缩支出。
要是去港岛,光是成本就起码高出一半以上。
“陈董事长,咱们公司的注册资金是五千万,实际出资是一千万,现在账上只剩下五百多万,您这部电影的预算成本是多少?”
王宏伟忍不住了,开始汇报财务状况。
《士兵突击》的投资是一千二百万,八一制片厂投了四百万,天河影视与李大壮等三位煤老板共同出资八百万。
其中,天河影视只拿了200万。
租赁办公场地,配置办公设施,还有购买车辆,以及人员工资,运营成本、开业典礼和庆功宴……等开支,又是两百多万。
光是为陈锋和王宏伟配置的两台车,就花了一百三十多万。
到现在为止,账上的资金只有五百多万。
收入,约等于零。
《心迷宫》的票房分成,要到六月份才能到账。
如果这次陈锋的新电影预算能控制在一千万以内,即便资金有缺口,也很容易解决。
金熊奖导演的新作,有的是人愿意投资。
问题是,新电影的成本至少两三千万。
可能还不止。
04年内地上映的华语电影,票房过千万的不足十部。
其中,将近一半是港片。
票房过亿的只有三部,分别是周星星、老谋子和冯裤子拍摄的电影。
就连最顶级的华人影星房龙大哥,拍摄的《新警察故事》,内地票房也只有4300万。
以目前的国内票房走势来看,内地能运作数千万电影项目的导演,数来数去也不超过五根手指。
陈锋虽然是金熊奖导演,也不具备这个资格。
低成本电影和高投入的大片,有着本质的区别。
陈锋目前只有一部作品。
可参考的案例太少,不足以得到影视资本的真正认可。
更何况,这部电影还要全程在港岛拍摄。
未来能不能在内地上映,都没办法确定。
那些影视投资人只要脑子没进水,就不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
金熊奖导演的含金量非常高,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目前的电影投资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正规。
投资人会对电影项目做非常全面的考察,从主创团队到演员阵容,都会进行评估。
就算田庄庄亲自出山,也很难拉到数千万的投资。
像陈锋这种新人,连运作大项目的经验都没有,怎么可能得到投资人的信任。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老王,你什么意思直说就好。”
陈锋的眉头微皱,语气没什么变化。
他的脾气不好,可也不会随便乱发。
“陈董事长,我不同意《寄生虫》这个项目,不可控的因素太多,风险太大。”
王宏伟已经改变了称呼,直接以职务相称。
“作为总经理,站在公司发展的角度,我对这个高风险的项目持反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