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苏妙龄的小屋里,光影斑驳。苏妙龄坐在桌前,看着账本上的数字,眉头微微皱起。尽管这段时间生意逐渐恢复,可她心里清楚,仅靠在榕溪村售卖点心和药膳粥,收入十分有限,难以实现自己的美食梦想。“总不能一首局限在这小小的村子里,得想办法扩大生意。” 苏妙龄轻声呢喃,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甘与期待。
窗外,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她的想法而低语。苏妙龄望着窗外,思绪飘向远方,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 去县城售卖。县城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若是能在那里打开销路,生意肯定能有更大的发展。可这个想法刚一出现,诸多难题便接踵而至。
“去县城的话,交通就是个大问题。村里离县城路途遥远,我该如何把这些点心和药膳粥顺利运过去呢?” 苏妙龄陷入了沉思,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桌面。她想到了村里的牛车,可牛车速度太慢,路途颠簸,点心和粥很容易在途中受损。若是雇马车,费用又太高,成本增加了,售价也得提高,这样一来,顾客还会买账吗?
苏妙龄站起身,在屋内来回踱步,心中满是纠结。这时,苏逸飞摸索着走进来,听到姐姐的脚步声,关切地问道:“姐姐,你怎么了?是不是又在为生意的事情发愁?”
苏妙龄停下脚步,走到苏逸飞身边,摸了摸他的头,苦笑着说:“弟弟,姐姐在想,咱们的生意不能只在村里做,想去县城试试,可这一路上的交通和到了县城后的摊位问题,实在让姐姐头疼。”
苏逸飞歪着头,认真地说:“姐姐,要不我们问问张婶,她见识广,说不定能有办法。”
苏妙龄眼睛一亮,“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还是弟弟聪明。” 说着,她便拉着苏逸飞,朝着张婶家走去。
来到张婶家,张婶看到苏妙龄姐弟俩,热情地迎了上来:“妙龄,逸飞,快进来坐,找婶子有啥事呀?”
苏妙龄坐下后,把自己想去县城发展生意的想法和遇到的难题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婶。张婶听完,沉思片刻后说道:“这交通嘛,村里的牛车确实不行,不过村头的李二有辆驴车,他平时也会去县城送货,你可以找他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搭个便车。至于摊位,县城里有个集市,你得提前去问问管理集市的人,看看怎么租摊位。”
苏妙龄听后,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连忙问道:“张婶,您知道那集市租摊位要多少钱吗?”
张婶摇了摇头,“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不过肯定比咱村里贵。你去问问就知道了。”
告别张婶后,苏妙龄带着苏逸飞来到村头李二家。李二听了苏妙龄的来意,挠了挠头说:“搭便车倒是可以,不过我去县城的时间不太固定,而且这驴车也不大,装不了太多东西。”
苏妙龄连忙说:“李二哥,只要能搭便车就行,我少带点货,辛苦您了。至于费用,您看怎么算合适?”
李二想了想,“都是一个村的,也不用太多,每次给我二十文钱就行。”
苏妙龄心中一算,虽然费用不低,但比雇马车便宜多了,便欣然答应下来。
解决了交通问题,苏妙龄决定第二天就去县城集市打听摊位的事情。
第二天一大早,苏妙龄简单收拾了一下,便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一路上,她看着沿途的风景,心中既紧张又兴奋。
到了县城,集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苏妙龄西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管理集市摊位的刘管事。
刘管事坐在一间小屋里,苏妙龄走上前去,恭敬地行了个礼:“刘管事,您好,我想在这集市上租个摊位,请问有什么要求和费用吗?”
刘管事上下打量了苏妙龄一番,慢悠悠地说:“租摊位嘛,得看位置。好位置租金自然高,一个月五两银子,差一点的,三两银子。你卖的是什么?”
苏妙龄心中一惊,这租金比她想象的要高得多。她定了定神,回答道:“我卖的是自己做的点心和药膳粥,都是纯天然食材,味道可好了。”
刘管事哼了一声,“这年头,卖吃食的可不少,你这有啥特别的?”
苏妙龄连忙把自己制作点心和药膳粥的用心、独特之处详细地说了一遍。刘管事听后,微微点了点头,“听起来倒是不错,不过这租金可不能少。你要是能保证每天都出摊,东西又好卖,我可以给你留个中等位置,一个月西两银子。”
苏妙龄心中犯起了嘀咕,这租金还是太贵了,可又不想放弃这个机会。她咬了咬牙,说道:“刘管事,您看能不能先让我试摆几天摊,要是生意好,我一定按您说的租金租下,要是不好,我也不耽误您的地方。”
刘管事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行吧,就给你三天时间,这三天不收你租金,要是三天后生意好,你就把这个月的租金补齐。”
苏妙龄心中一喜,连忙道谢:“谢谢刘管事,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从集市出来后,苏妙龄走在县城的街道上,心中五味杂陈。虽然解决了摊位的燃眉之急,但未来的路还充满了未知。她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暗暗给自己打气:“不管有多难,我都要试一试,一定要让我的美食在这县城里闯出一片天地。”
回到村里,苏妙龄把在县城的经历告诉了苏逸飞和张婶。张婶鼓励道:“妙龄,既然有了机会,就好好把握,婶子相信你一定行。”
苏逸飞也在一旁说:“姐姐,我会帮你一起准备食材的,你肯定能成功。”
苏妙龄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很辛苦,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美食梦想,她愿意全力以赴。
夜幕降临,苏妙龄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思绪万千。她想象着自己在县城集市上忙碌的身影,想象着顾客们品尝她的点心和药膳粥时满意的笑容。她期待着那三天的试营业,期待着能在县城打开一片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