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人情
孙微见他应允,松一口气。免费看书搜索: 拉小书网
“多谢公子。”她说罢,苦笑道,“是我父女皆不曾学到祖父智慧。”
“话不可这么说。”庾逸道,“孙先生当年在建康,锐不可当,何等意气风发。若非历经坎坷,他亦不能甘于寂寞。女君和令尊仍存着心气,可见不曾像孙先生那样受过苦,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女君所托,于在下而言不过举手之劳。只不知女君打算如何将令尊劝回去?”
对于这个问题,孙微心中仍未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上辈子,即便他们一家受尽奚落,孙乔在书院被欺负,孙念也不曾萌生离京的意愿。甚至最后之所以回去,也是因为时局动荡,孙微令人强行将他们送回去的。
但仍免不得命丧黄泉。
“容妾再想想办法。”孙微道。
庾逸却道:“此事,女君不便出手,就交给在下去做,可好?”
孙微一怔,忙道:“且不论公子要如何说服父亲。这到底是妾的家事,怎能一再劳烦公子?”
庾逸道:“左右在下在家养病,除了著书,并无他事,王妃就当做给在下寻个事情做。令尊既然抛家舍业到建康来,可见心有执念。不过执念者,总有源头。在下与令尊谈一谈,看他所求为何,只要他能说出来,在下尽力成全,让他回去便非难事。”
孙微想了想,颔首道:“先生所言极是。可若是父亲想要的一官半职在建康呢?”
庾逸苦笑:“若果真如此,那在下恐怕无能为力了。毕竟在下如今也并无官职在身。不过将他安排到建康之外,在下倒有些余力。女君以为如何?”
这正合孙微心意。
就算不能说服孙念回安宁,只要他离开建康,也是好的。
“公子如此尽心,妾甚是感激。”孙微道,“公子恩德,妾必全力以报。”
庾逸却一笑。
“女君此言当真?”
孙微一愣,即刻察觉他话里有话。
“公子之意……”
庾逸道:“在下亦不过是卖女君一个人情,实在有求于女君。”
——
孙微辞别了庾逸,便前往船庐。
司马隽正在案前写着什么,见孙微进来,停住笔。
“夫人去伯悠处借书了?”他的目光落在她手中的书卷上。
“正是。”
“我记得夫人昨日说,想借本闲书,不知是什么书?”
孙微将那书放在司马隽面前。
他看去,只见封面上写着《西京食录》。
司马隽颔首,继续提笔写字:“夫人是对吃喝有兴致,还是对庖厨有兴致?”
“都有。”孙微道。
她知道,自己方才去见庾逸,司马隽必是知道的。她待得有些久,也需要个缘故。于是,她让庾逸给她找一本闲书来。
庾逸实在是翻箱倒柜,才翻出这么一本长得像闲书的。
他对孙微说,这书是朋友送的,他也尚未读过,不知书中写的到底是什么。孙微无所谓,将书拿了之后,就来见司马隽。
“如此,夫人恐怕要失望了。”司马隽却道,“这书写的是前朝高士徐椋与门客在宴席上的对谈。里面说的,皆是治国方略和用兵之法,文字颇为艰涩。夫人看这个,还不出从我书法里那本兵书去读。”
孙微:“……”
没想到,这人竟看过庾逸都不曾看过的书。
“原来如此。”孙微神色平静,“妾看封面,只以为皆庖厨之事,想必是易读的。罢了,回头,妾遣人还给庾公子便是。”
不待司马隽多说,孙微又道:“妾打算仍将阿茹留在身边,未知世子之意。”
司马隽道:“她本就是夫人带来的,留不留,自是由夫人。”
“如今却与从前不一样了。”孙微道,“从前,她是奴婢,如今她已经放了奴,若留在妾身边,便是佣人。”
司马隽抬眼,看了看她。
“夫人之意?”
“奴婢尚有每月俸钱,佣人当有数倍。”孙微道,“妾寻思着,阿茹的月俸,便按照世子身边侍从的月俸之例,如何?”
司马隽颔首:“到了建康之后,我让曹松按邓廉的数目发放阿茹月俸便是。”
孙微笑眯眯:“多谢世子。”
她说完之后,仍坐在那里,没有要走的意思。
外头,传来侍从们走在加甲板上的声音,愈发显得船庐里安静。
司马隽忍不住又抬眼看了看她:“夫人还有事?”
“这船眼见着就要到建康了,到时,必是要去宫中拜见太后。”孙微道,“妾在广州时,收了一匣上等南珠,想献给太后。却不知太后喜不喜欢,故而想请世子过目。”
说罢,她将仆妇唤进来,向司马隽呈上一匣南珠。
只见里面的珍珠洁白圆润,一观即知价值不菲。
“这不是我的生辰礼么?”司马隽道,“怎成了太后的?”
孙微:“……”
当初,她让陈茂将这南珠从番禺送来,确实是假托司马隽生辰礼的名义。但她知道,司马隽从来不喜欢这种东西,送他也是白送。
想来,是仆妇们口风不严,让司马隽知道了。
果然除了阿茹,没一个信得过的。
“妾原本是这般打算,可细想之下,世子从来不爱金银珠玉,世子便是收了也是扔在府库里,全无用处。”孙微道,“妾听闻,太后日常喜欢用珍珠碾粉保养,这南珠献给太后,反而有益。”
司马隽不置可否,却道:“如此说来,我那生辰礼,就这么算了?”
孙微一时无言以对。
他的生辰都过去两三个月了,现在来跟她扯生辰礼……
正当她寻思着该如何答话,却听司马隽忽而道:“夫人以为,伯悠如何?”
孙微的心一动。
“庾公子学识渊博,品性高洁,令人敬佩。”她说,“世子为何忽而问起这个?”
司马隽道:“昨日我与庾刺史闲谈时,聊起伯悠。他说,伯悠年纪不小了,一直闲云野鹤的,终身大事一拖再拖。他身为长辈,替伯悠着急。正巧宫中正在为新安公主选婿,刺史想请我入宫,向太后举荐伯悠。伯悠从小才智过人,又曾是太子伴读,太后对他青睐有加。庾刺史之意,若得我相助,这门亲事大约能说成。夫人以为,我该帮这个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