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二战风云-【德国-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
【面对这种情况,苏联最高统帅部倒是答应得很干脆,为什么呢】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北面,科涅夫的西方面军也被德军装甲集群打出了两个窟窿,也在请求撤退】
【面对这种情况,苏联最高统帅部干脆命令整体防线后撤】
【但是,似乎已经来不及了】
【10月7号,北面德国第三装甲集群第7装甲师与第四装甲集群第10装甲师成功会师】
【南面,第二装甲集群早在前一天就完成了对苏军第3、13集团军的包围】
【没错,才开战不到一个星期,苏联的主力又一次被围了】
秦朝
扶苏皱起眉头,满脸疑惑地说道:“这,儿臣实在是看不懂了。搜索本文首发: 看书佬 这德国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倒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德军的进展十分顺利。”
秦始皇微微眯起双眼,缓缓开口道:“你可有留意到其中的关键之处?”
扶苏连忙拱手作揖,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儿臣愚钝,请父皇明示。”
秦始皇背负双手,来回踱步,沉思片刻后说道:“这天幕所展示的内容看似详尽,但却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德军自身存在的问题。”
扶苏闻言,愣住了,小心翼翼地问道:“敢问父皇,是什么问题?”
秦始皇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地盯着扶苏,沉声道:“既然我们都已知道德军此次行动最终必定以失败告终,那么在此时,或多或少都会显露出一些导致其失败的端倪才对。然而,这天幕对此却是只字未提。”
扶苏恍然大悟般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心悦诚服地说道:“多谢父皇提点,儿臣经您这么一说,确实深有体会。想那天幕之前讲述大秦王朝时,每次都是只说一半!”
秦始皇不说话了,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他紧咬嘴唇,似乎正在强忍着心中的某种情绪。
【与此同时,德军装甲集群在保持包围圈的部队外,3个装甲军继续前进】
【此时此刻,对苏联来说十分危急】
【然而,天公似乎也有意来凑这场热闹】
【10月6日和7日的时候,天气就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而到了此刻,苏联大地上迎来了可怕的泥浆期】
【原本就不平坦的道路瞬间变得泥泞不堪,可谓是雪上加霜,让德军的钢铁巨兽们举步维艰】
唐朝
李世民口中喃喃自语道:“来了,转折点似乎就这么悄然来临了。
下方的房玄龄微微皱起眉头,语气沉稳地回应道:“陛下所言极是,但依臣之见,此番局势或许只能给苏联一个短暂的喘息时机。倘若渡过这段艰难时期,德国再度发动攻势,恐怕大局依旧难以扭转。”
李世民闻言,心中一动,仿佛捕捉到了一丝关键线索。
他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说道:“就算德军再次发起进攻,也怕是要到冬季吧?要是......”
话至此处,他突然顿住,脑海中猛地闪过一个可怕的可能性
【泥浆期介绍】
【这里要说的是,泥浆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在此期间,面对德军的攻势,苏军迅速将预备方面军并入西方面军,并任命朱可夫接替西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
【虽说名义上是一个方面军,但实际上其兵力仅有十万人而已】
【随着泥浆期的不断加剧,德军纵然能够凭借优势把苏军的防线打出三个缺口,可是,面对泥浆期的困难,以及苏军坚如磐石的顽强抵抗,几路德军被迫在前后停止了前进,双方只能诡异地相持着】
宋朝
赵德昭微微躬身,拱手说道:“父皇,依儿臣之见,如果换作是儿臣来应对当下局势,儿臣或许会......”
他稍作停顿,眼神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赵匡胤面沉似水,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难道,你想说投降不成?”
他的话语虽平静,却蕴含着一丝难以察觉的不满。
赵德昭脸色瞬间变得有些苍白,连忙摇头摆手,惶恐地回应道:“这......父皇,您这玩笑开得可真让人心里发慌啊!此等言论怎敢轻易出口。”
赵匡胤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道:“朕心中自然明白,在如此艰难困苦的境况之下,难免会有人心生怯意,发出投降的呼声。然而,身为皇室子孙,你们又怎能轻言放弃呢?”
听到这里,赵德昭身躯猛地一震,仿佛突然领悟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时间竟然愣在了原地,嘴巴微张,却再也吐不出一个字来。
赵匡胤转头看向赵德昭,语重心长地继续说道:“你且看看那苏联人民,面对重重困境,他们是如何奋勇抗争的。你应当以他们为
榜样,好好学习一番才是。最为关键的是,要将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下来,并融入我们自己的血脉之中。唯有如此,方能保朕大宋社稷长治久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德昭回过神来,再次躬身行礼,恭恭敬敬地应道:“是,父皇所言极是,儿臣定当铭记在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当下这个时刻,德军装甲部队想要进攻,只能选择等待天气变冷、地面变硬】
【这一局面的出现,无疑给了苦苦支撑的苏联军队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苏联方面紧紧抓住这一线生机,迅速加固防线,全力开启“爆兵”模式】
【但是另一方面,苏联的损失已经无可避免】
【10月23日,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宣告结束】
【苏军被俘虏了67万人,兵力总损失高达70到90万。对于苏联来说,这又是一次惨重的失败】
【反观德军,在台风行动第一阶段仅损失了5万人】
明朝
太子一脸凝重地说道:“此等速度,这般战损!依儿臣之见,如果德军的装甲部队始终保持如此强大而不被削弱,恐怕苏联早已战败。”
朱棣听后,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太子的看法,但随即又开口道:“然而,关键还在于苏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倘若它仅有法兰西那般大小,那德军早就冲出去了。”说到这里,朱棣不禁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惋惜之色。
太子闻言,先是一愣,随后若有所思地回应道:“这么说来,难道德军的这种战术仅仅对小国才有用处吗?”语气中带着些许疑惑和不解。
朱棣微微一笑,摆了摆手解释道:“倒也未必如此绝对。虽然面对像苏联这样拥有广袤领土和雄厚人力物力资源的大国时,其作用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你也看到了德国的战果,所以说,还是要看怎么使用。”
太子说:“儿臣受教了。”
喜欢这是一条神奇的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