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意思,只要我大明广泛播种这占城稻,便可令百姓们从此再也不用遭受食不果腹之苦?"
不知过了多久,燕王朱棣略显兴奋的声音猛然在牢房中响起,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其魁梧的身体不断颤抖着。
他的父皇朱元璋丰功伟业,不仅推翻了腐朽不堪的前元朝廷,更以雷霆手段消灭了盘踞在各地的割据势力,就连那在云南大理传承了数百年的"段氏"也沦为了过往云烟。
在此情况之下,只需朝廷一道政令,这产量充盈的占城稻便可在大明各地生根发芽。
至于占城稻口感略差的"弊端"在其充足的产量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朱棣越想越是兴奋,恨不得即刻将此事禀报给朱元璋知晓,顺便再将之前学到的"知识"卖弄一番。
"不是。"
沉默了少许之后,曹爽满脸淡然的摇了摇头,态度很是坚决。
呃?
闻声,牢房内外粗重的呼吸声顿时戛然而止,朱元璋脸上的兴奋和殷切也是一僵,内心深处不由得升起一股若有若无的火气和不满。
这曹爽刚刚铺垫了这么多,不断强调占城稻的好处,将众人的情绪都调动起来,结果现在说占城稻并不能完全改善大明的"粮食危机"?
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陛下,此子戏弄君上,死罪!"
像是猜到了朱元璋心中的不满,满脸褶皱的朴仁猛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准备给予朱元璋一个发泄的台阶。
但他万万没有料到,他平日里引以为傲的"善解人意"此刻却是失去了意义,朱元璋的脸色非但没有改善,反倒是愈发阴沉,并声音冰冷的训斥道:"莫不是忘了来时朕说的规矩?"
"不说话,没人拿你当哑巴!"
曹爽有没有戏弄他,他能不知道?
多管闲事!
瞧着跪在地上噤若寒蝉的朴仁猛,喉咙有些干涩的傅友德心中不由得一阵庆幸,多亏他反应慢了一些,否则此时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人,便是他了。
想到这里,傅友德便忍不住多瞧了一眼的凉国公蓝玉,待瞧见其脸上的幸灾乐祸之后,心中也是一动。
看来隔壁牢房说话之人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比他想象中还要搞啊。
牢房中,谈话还在继续。
见眼前曹爽的表情不似玩笑,心中有些懵逼的燕王朱棣便忍不住追问道:"那先生提及这占城稻的用意是?"
闹了半天,这占城稻并不能彻底解决大明的粮食危机,这不白高兴了吗!
"只是想告诉殿下,我大明虽是地大物博,但资源并非应有尽有。"
"海外诸国虽然疆域大小各不相同,但却有我大明未有之物。"
"唯有取长补短,我大明方才可傲立于世界之巅。"
幽静的牢房中,曹爽激昂的声音再度响起,清瘦的脸颊上也涌现了一抹耐人寻味的神色,隐隐约约间似在引导着什么。
后世众人皆知,燕王朱棣在靖难成功,御极称帝之后,曾先后七次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着规模庞大的船队下西洋。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后世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认为是朱棣为了强调自身的"文治武功",震慑海外诸国。
但不管怎么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壮举,足足领先了"航海家"哥伦布百年之久。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三宝太监多次下西洋的壮举非但未能为大明带来收益和回报,反而还掏空了国库,使得后世之君对"下西洋"闻之色变。
自此之后,大明便被迫"闭关锁国",直至隆庆开关之后,方才陆续恢复海上航线。
现如今,他有幸重回历史的转折点,势必要将大明这艘巨轮牵引至汪洋大海之上。
"先生的意思,孤明白了.."
几个呼吸过后,燕王朱棣略有些失望的点了点头,兴致显得有所下降。
闹了半天,曹爽所说的内容最后还是与海上贸易有关,有关解决大明粮食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仅仅是一个猜测罢了。
"不管怎么说,占城稻的产量远胜寻常粟米。"
"朱棣日后必然会详尽报予父皇知晓,为先生请功。"
很快,燕王朱棣便调整好了心情,毕恭毕敬的朝着面前似笑非笑的曹爽行礼道。
对他而言,刚刚的谈话还是有所收获的,起码让他知晓了占城稻以及占城国的存在。
"燕王是有些失望了?"
曹爽两世为人,心思何等缜密,一眼便瞧见了朱棣眼眸中转瞬即逝的失望和落寞,随即含笑开口。
"先生言重了.."
闻言,朱棣便是连连摇头,不敢流露出半点感情波动。
开玩笑,眼前的曹爽可是有真本事傍身的,他还指望着日后曹爽能够帮他...
"燕王殿下不必失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待到我大明的水师船队足够强大,或许便能在某次航行中,收获令人意想不到的硕果.."
就在朱棣想入非非的时候,曹爽极具蛊惑性质的声音便在牢房中响起,继而令朱棣稍有些失落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
"不说那产量充盈的占城稻,如今疆域与我大明接壤的安南国便盛产粮食,其国内水稻一年三熟.."
"闻听安南国自古以来便是我中华版图,只因唐末藩镇割据,这才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自成一国.."
"燕王殿下日后若有机会,大可派兵将安南收回我大明。"
"安南那地方,就是一个天然的粮仓。"
咕噜。
吞咽口水的声音骤然响起,燕王朱棣与一墙之隔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均是目瞪口呆,只觉往日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某些概念逐渐有了崩塌的趋势。
自古以来,历任中原王朝便以天朝上国自居,将边陲诸国视为蛮夷,从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此时闻听与大明接壤的安南国内水稻粟米竟是一年三熟,朱元璋内心不由得产生了些许追悔莫及之感,下意识看向眼前的蓝玉和傅友德。
昔日傅友德和蓝玉等人率领大军,收复云贵边陲,荡平北元余孽的时候,便曾与这安南国产生过不少摩擦。
这傅友德还曾为此专门上书,提议大军不若顺势南下,一举荡平虚张声势的安南国。
只是当时他念及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压力过大,以及朝中文官不断唱衰,这才没有命令大军南下。
可现在,曹爽却是告诉他,安南那地方不仅盛产粮食,且资源过剩?
早知如此,他何必在意朝中那些文官的"高谈阔论",干脆利落的派兵将安南国打下来就是,反正那地方自古以来便是中华版图。
至于此举会不会有"恃强凌弱"的嫌疑,则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中。
待到大明因此收获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之后,自有大儒为他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