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赋税与徭役

"敢问先生,那这第二条呢?"

好半晌之后,颍国公傅友德狐疑的声音于牢房外响起,也让怒火中烧的朱元璋逐渐恢复了一丝神志。搜索: 玩家书域 本文免费阅读

这位本就是负责替朱元璋打掩护的开国勋贵,适时履行起了应有的责任。

"这第二点,便与我大明的赋税有关了。"

"敢问两位老爷子,如今我大明的税率如何?"

因为并不了解这个时代的具体情况,曹爽的神情远不如之前那般自信,但仍是让朱元璋和傅友德二人郑重对待。

闻声,傅友德便下意识看向牢房中的朱元璋,而这位"事必躬亲"的洪武皇帝只是稍作沉吟之后,便满脸自信的说道:"我大明的税收制度与历朝历代并无不同,共计分为夏秋两次。"

"但在税率方面,我大明则是远低于前宋和前元,"许是事关自己一生中最为引以为傲的国策,朱元璋的声音明显激昂了许多:"朝廷规定,每亩官田收税五升三合,私田则是减少两升,仅收取三升三合。"

"不过针对于富庶的江南地区,朝廷在收取赋税的时候也会有所侧重。"

对于"刘三吾"口中提及的税率问题,曹爽因为没有切身体会,内心并无太多触动,前瞧其满脸激动的样子,也知晓这个税率是相对较低的水平。

至少在这洪武朝,应当还不足以出现像明末那等,百姓辛苦耕耘一年,收获竟是还不足以缴纳朝廷赋税的末日景象。

"如今我大明的田税,依然是以收取粮食为主吧?"停顿少许,曹爽转而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予以解决,也无法缓解大明的土地兼并,但他有必要让眼前的两位重臣知晓此办法存在的弊端。

"先生所言甚是,夏税收麦,秋税收米,至于些许杂税,则是可以由宝钞替代.."

犹豫片刻,朱元璋转而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

自秦皇统一六国以来,除却那偏居一隅的前宋之外,历朝历代不都是将"农税"作为朝廷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吗。

既然是农税,朝廷不收取粮食,那收取什么?

"这就对了.."

"地方上的粮食从交由官府,再到押送至京师,路途上势必会产生诸多损耗。"

"据我所知,朝廷为了避免这些损失,便将这损耗加到了百姓的身上,导致百姓实际缴纳的粮食,远远超过应收取的额度。"

唔。

闻听此话,朱元璋和牢房外的颍国公傅友德均是不自觉的坐直了身子,本是迷茫的眼神也渐渐坚毅起来。

他们二人都是穷苦出身,小时候没少被那些负责替官府收取的"差役"为难,深知这里面的水有多深。

其实像曹爽所说,百姓们额外缴纳部分赋税已然是司空见惯之事,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诸如类似的方法,还有所谓的"大斗进,小斗出",或者在粮食的成色上动手脚。

而这些通过层层关卡,额外截取下来的差额,便被地方上沆瀣一气的士绅和官员们联手瓜分,百姓们只能吃个哑巴亏。

若是赶上丰收年景,额外多出的这些差额至多也就是让人心疼些;但若是碰上了天灾,导致粮食减产,或者家中遭遇横祸的时候,这多出来的差额便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先生有办法解决这个弊端?"不自觉的,颍国公傅友德的声音已是有些颤抖。

这个困扰了无数王侯将相的问题,几乎是历朝历代的通病,无论中枢王朝对贪官污吏采取何等残酷的刑罚,也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暂时无法有效解决,但相信未来随着我大明自日本倭国凯旋,并将源源不断的白银反哺回国内的时候,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言罢,曹爽的脸上便是露出了一抹憧憬之色,并不自觉望向日本倭国所在的方向。

短短几天的时间内,他已是给眼前的"刘三吾"陈述了多条远征倭国的原因及必要性,相信足以令这位洪武朝的"百官之首"改变其"保守"的态度,立劝朱元璋出兵了。

"这是何等道理?"

吧唧了一下有些干涩的嘴唇,迟迟没有意识到关键所在的颍国公傅友德便忍不住朝着牢房中的曹爽问道。

但不待曹爽搭话,朱元璋有些沉重的声音便在傅友德耳畔旁炸响:"粮食可以损耗,可以在各个方面动手脚,但这白银可是实打实的.."

"那些贪官污吏们,难以上下其手,巧设名目。"

原来如此!

听了朱元璋的解释之后,傅友德本是有些狐疑的眼神顿时清明起来,暗道这年轻人的脑子就是好使。

虽说如今大明禁止民间百姓私下里通过白银交易,但仍不阻碍白银成为最受欢迎的"货币"。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硬通货,且几乎没有损耗的空间!

"说完了赋税,咱们再来说说我大明的徭役。"

停顿少许,曹爽清冷的声音再度于静谧的牢房中响起,但相比较谈论赋税时的淡然和恍惚,曹爽这一次的神情却是严肃了许多!

如若说在王朝末年,赋税过重通常是压倒民间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令人苦不堪言的"徭役"便是最为高效的催化剂。

对于绝大多数百姓而言,无论其能否自给自足,这徭役都像是压在其身上的一座大山,令其难以喘息。

"徭役.."

与满脸严肃的曹爽一样,朱元璋和傅友德在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之后,也是深吸了一口气,眼中涌现出了些许无奈。

大明疆域富饶,即便是不考虑因特殊情况临时征发的徭役,通常也会有征解税粮之役,土木之役,修建宫殿之役。

相比较"慢刀子割肉"的赋税,这不知何时便会由朝廷强加到百姓头上的徭役,方才是令其为之色变,乃至于走投无路的催命符。

毕竟这徭役所征用的对象通常都是正值壮年的男丁,各个都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是最大的劳动力。

一旦被朝廷所征用,便会耽误农耕,导致来年庄稼的收成降低,难以缴纳朝廷规定的税额。

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这也是历朝历代都难以杜绝的一个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