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互不相让

但李承乾到底心智浅薄了一些。

他只能意识到,自己唐突说错了话。

却没有反应过来,李世民正想着翻过此一节。

偏偏不争气的,跪在地上,揪着自己刚才的华,不断磕头认错。

“父皇恕罪,儿臣一心一意为大唐……绝非是……是刻意针对李凌……”

李承乾认错的话,也有欲盖弥彰之嫌。

李世民看到太子如此这般,脸色不禁越来越黑。

“陛下息怒,太子也是关心大唐局势,只是言辞有些急切。”

房玄龄见状,上前一步,拱手说道:“依臣之见,们李凌之事需从长计议。我们可以先派遣使者前往阔台城,与李凌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意图,再做定夺。”

杜如晦也附和道:“房大人所言极是,如今李凌在西域已然形成一股势力,若能和平解决,避免兵戎相见,对大唐而言是最好的结果。”

房杜二人,不愧是大唐文臣肱骨。

立马明白李世民的心思,站出来帮忙转移话题。

李世民听了两人的话,微微点头,脸色稍有缓和。

他将目光再次投向魏征,问道:“魏爱卿,你觉得派遣使者一事如何?”

魏征思索片刻,回答道:“陛下,派遣使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过,使者人选需慎重考虑,此人一定不能对李凌怀有敌意!”

他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李凌和大唐之间的间隙,越来越深。

李世民闻言不置可否,只是反问魏征道:“以魏爱卿的意思,是要派一个亲和李凌的人去?”

唐王语气平淡,脸上也看不出一丝喜怒。

但他此言一出。

群臣瞬间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很明显,使者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李世民的态度。

可此刻李世民这般发问,实在让人捉摸不透,他对李凌的真实态度。

哪怕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这等心思缜密、善于揣摩圣意的肱骨之臣,此时也不敢妄加揣摩李世民的心思。

魏征却神色坦然,丝毫没有被这凝重的气氛所影响。

他再次行礼后,说道:“陛下,并非是要派亲和李凌之人。只是此次出使意义重大,关乎大唐与李凌之间的关系走向,更关乎西域局势的稳定。使者应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以大唐的利益为出发点,与李凌进行坦诚的沟通。若使者对李凌怀有敌意,恐怕不仅无法达成沟通的目的,还可能激化矛盾,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魏爱卿所言,有一定的道理。”

李世民微微眯起眼睛,凝视着魏征。

但沉默了片刻,他才缓缓说道:“只是李凌如今在西域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挑战了朕的权威,也威胁到了大唐的利益,使者若无一定的强硬态度,又如何能让他知晓朕的决心?”

“陛下所言极是!”

“李凌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若使者过于温和,难免让他觉得我大唐软弱可欺。”

“因此,使者必须展现出强硬态度,让李凌清楚地认识到对抗大唐的后果。”

长孙无忌站出来,拱手对李世民说道:“在臣看来,使者必须以雷霆之威,震慑其心。”

魏征一听,眉头微微皱起,目光深深看向长孙无忌。

李世民微微颔首,接着询问其他大臣的意见。

“诸位爱卿,你们对此事还有何看法?不妨直言。”

“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一位年轻的大臣从队列中走出,壮着胆子说道:“李凌毕竟是圣上血脉,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以亲和为主,以彰显陛下之胸怀仁德。或许,能让李凌回心转意,重新为大唐效力。”

李世民闻言,笑了笑,并未作答。

他这笑容,看不出情绪。

只是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

长孙无忌见状,立刻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有合适的人选。中书舍人李义府能堪出使西域大任!”

实际上,长孙无忌心中另有盘算。

李义府与他私交甚好。

他推荐李义府,究竟有何谋划,则显得耐人寻味。

李世民目光落在长孙无忌身上,沉吟片刻,缓缓说道:“这李义府,朕略有耳闻。你且详细说说,为何觉得他是合适人选?”

“陛下,此人能言善辩,深谙谋略。进,则彰显我大唐天威;退,则凭借其巧舌如簧,说动李凌重新沐浴圣上天恩。”

长孙无忌信誓旦旦道。

“陛下,此人不妥!”

魏征闻言,立刻出声叫道:“李义府虽有口才,但为人曲意逢迎,见风使舵。派他出使西域,难免不会因一己私利做出不当之举,误了大事!”

“魏大人此言差矣!”

长孙无忌面色微沉,立刻反驳道:“此次出使任务,本就需要灵活应变之人。李义府对陛下忠心耿耿,又机智聪慧。定能在与李凌的周旋中,充分展现我大唐的实力与诚意,达成出使目的。魏大人无端质疑他的为人,是不是太过草率了?”

“长孙大人,朝堂之上,用人关乎国家大事,不可不慎!”

魏征看着长孙无忌,语气严肃回应道:“李义府平日的行径,朝中众人有目共睹。我们挑选使者,应当选德才兼备且立场坚定之人,才能确保此次出使顺利。”

长孙无忌皱起眉头,提高声音道:“魏大人莫不是对李义府有偏见?我举荐他,正是因为相信他有能口才和谋略,为何到了魏大人这里,就一文不值了?”

两人在朝堂上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其他大臣们纷纷面露难色,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表态。

毕竟长孙无忌和魏征都是朝中重臣,地位举足轻重。

他们的争论让气氛变得愈发紧张。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两人争辩,神色未露丝毫端倪。

过了一会儿,他见两人争得差不多了。

这才抬手示意两人停下,“二位爱卿不必争执,李义府到底是否合适,还需再做商议。”

李世民轻咳一声,探寻道:“诸位爱卿若还有其他合适人选,不妨一并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