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明令禁止

仿佛一张大网,笼罩了李世民。本文免费搜索: 看书地

令他看不清,西域的动向。

而这张网,就是李凌。

李世民固然因为李靖的战败而气恼。

但很快。

他就冷静了下来。

看着大殿之下,一众伏地而跪的凌烟阁大臣。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房玄龄身上。

“房爱卿,你且说说,李卫公这次,因何而惨白?”

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问题,瞬间绷紧神经。

他缓缓起身,郑重思考后,答道:“回陛下,根据前线战报,李凌使用了一种杀伤力极强的巨弩,才导致我军失利。”

“因此,臣以为,李凌能胜李靖将军,全因占了利器的便宜。”

“嗯……”

听到房玄龄的话,李世民微微点头,又看向房玄龄旁边的杜如晦。

“杜爱卿,你也来说说你的看法。”

被李世民点名的杜如晦,连忙起身。

“陛下,臣也以为,李凌此战,占了兵器上的便宜,加之又是偷袭,才险胜了李靖将军。”

杜如晦特意用了“险胜”二字,以弱化李凌的能力。

李世民闻言,又点了点头。

虽然他反应很平静,但气色却好了很多。

显然。

弱化李凌的能力,的确深得李世民的意愿。

接着。

李世民又看向了魏征。

“那么魏爱卿,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魏征作为出了名的谏臣,又是李凌名义上的岳父。

这种问题。

还真不适合问他。

但李世民却偏偏对魏征提问。

魏征只要起身,硬着头皮答道:“陛下,臣以为,李靖将军失利,皆因其大意。”

此言一出。

周围的凌烟阁重臣们,同时缩了缩脖子。

这个答案。

在他们心中是最正确的答案。

但也是不能说的答案。

也只有魏征,才敢如此大咧咧说出来。

只听他继续道:“李靖将军从伊逻卢城撤军,中途被西突厥大军所拦,两军对垒之际,李靖将军为何不顾及身后?”

“若是李靖将军提前防备身后的伊逻卢城,李凌哪有机会偷袭成功?”

“那什么巨弩也好,西突厥几万大军也罢……”

“都些都不是李靖将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说完。

魏征直直看向李世民,“陛下,这便是臣的看法。”

李世民闻言,脸色瞬间阴晴不定。

虽然。

魏征说的是事实。

但这事实,实在太难听了。

若是李世民首肯,那便是在指责李靖。

此刻的李靖,还在西域。

李世民还有任务,要交给李靖去办。

这个时候否定李靖,绝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

李世民只是瞪了魏征一眼,便扭头看向了长孙无忌。

“长孙大人,你说,朕该如何处置李靖?”

这是李世民直接问结果。

毕竟李靖打了败仗,而且是一场不应该败的仗。

于情于理。

李世民都要做出赏罚。

当然。

惩戒李靖是小事。

李世民真正想要的,是将李靖这次的失利,用来鞭策此刻正在西域作战的其他将领。

他就不信了。

难道猛将如云的大唐,就没有人能战胜李凌?

李世民的这个想法。

被长孙无忌很容易洞悉。

“陛下,臣以为,对李靖将军可小惩大诫。”

“哦?长孙大人,如何小惩大诫?”

李世民来了兴趣。

长孙无忌顿了顿,沉吟道:“李靖将军失利,本身并没有什么。毕竟李靖将军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

“而人,又最看重名望。”

“所以臣以为,对李靖将军的处罚不必太严苛,陛下只需摘去李靖将军‘大唐战神’的称号即可。”

长孙无忌的话,瞬间引起其他凌烟阁重臣的点头。

的确。

大唐现在猛将如云。

各个都十分爱惜自己的名望。

如果摘掉李靖的名号,自然能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避免以后的作战。

尤其是避免在和李凌的战斗中,掉以轻心。

而且。

李靖这次打了败仗,再带着“大唐战神”的名号,就有些勉强了。

毕竟,战神是不会败的。

李靖继续带着名号,说不定他本人都十分别扭难受。

那么正好。

借着所谓的惩戒,就顺手摘掉这个称号。

对李靖来说,也算是一种解脱。

所以长孙无忌的建议,十分深得周围同僚文臣的意思。

并且。

李世民也十分认同。

“长孙爱卿所言极是,摘掉李卫公的战神名号,其余将士一定能引以为戒,全力以赴对付李凌。”

“陛下圣明!”

太极宫内。

凌烟阁重臣们,纷纷符合李世民。

这场关于李靖战败的风波,算是李世民用最小的代价平息了。

只不过。

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而舒心。

他命令其他人退下,单独把长孙无忌留了下来。

“长孙大人,朕上次下令,所有大唐游商,不得前往西域售卖烟火爆竹,这事落实得如何?”

听到李世民问这件事,

长孙无忌当然明白。

这是李世民在听说李凌需要烟花爆竹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禁止的商人行为。

见李世民还惦记着这事。

长孙无忌立马回复道:“回陛下,臣近日看过边关传来的文书,他们尽忠职守,没有放任一个烟花爆竹商人,走向西域。”

“如此甚好!”

李世民立马点头,又补充道:“不管怎样,凡是李凌所需之物,定然有诈,朕绝不可掉以轻心!”

“陛下放心,朝堂上下,都谨遵陛下旨意行事。”

说完。

长孙无忌看了眼李世民的脸色。

见李世民眉宇舒展,便知李世民现在心情还行。

由于这段时间。

长孙无忌都在私下和太子李承乾联系。

李承乾最近在河西走廊,和一群塞外的商人接触频繁。

虽然太子爷口口声声,是和这些人做生意。

但长孙无忌发觉,李承乾三番五次,找他这个舅舅走后面,开具通关文牒。

起初。

长孙无忌只当李承乾是为了与塞外作生意,所以需要通关文牒为生意上的人开路。

毕竟有了通关文牒,才可以自由进出大唐的边关要塞。

但久而久之。

长孙无忌发现,李承乾给自己送来的书信中,索要通关文牒的次数越来越多。

但李承乾却从不提及,他做的什么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