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街头巷尾谈论最多的就是电报的开通,首先是它瞬间即到的功能,另一个就是按字收费每个字竟要一分银子!(一两=十钱=一百分)且发一次电报最少一钱银子起!普通人一个月的工钱最多发五次电报就没有了。
电报到了电报局,电报局的人再送到家里额外再收费用。
人人知道电报的开通,但没几个人能用的起!
张家是世代粮商,家产颇丰,买卖遍布京城和天津,张家老太爷早起遛弯的时候突然摔倒,眼见生命垂危,大夫诊脉过后说张老太爷最多再活两日。
张老太爷很是惦记在天津的小儿子张满仓,一首说着:“满仓!满仓!”
张老太爷的大儿子张满园突然想到刚开通的电报局,于是差下人去电报局发电报给天津:“莘庄张记粮行张满仓,父病危速归”天津电报局的人看到电报,去莘庄找到张记粮行,告知张满仓,张满仓接到消息后,立马返回京城。张老太爷终于在临终前看到了自己的小儿子。
这件事情让电报局的热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张满园和张满仓处理完老爷子的丧事,两人开始讨论起生意来了。
张满仓说道:“这电报真是个好玩意啊!”
张满园说道:“的确如此,要是我们的生意有了电报助力,肯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两个人研究一番,约定这次张满仓回天津后,盯住天津码头到岸的大米,以及天津的粮价,京城得到消息后采取对应的措施。
到了八月,南方的新米上市海运到天津,张满仓发现今年的新米较往年少了三分之一,通过和船老大的聊天知道南方今年米的产量较少时。
于是发电报给张满园,让张满园惜售陈米,张满园得到消息不动声色的减少出货量。
当所有人感觉南方新米上市,京城米价会下跌的时候,所有粮商抛售陈米的时候,张满园还暗中收购了一些陈米。
虽然就两三天的时间,张家靠这波信息差,赚了一个盆满钵满。
这两件事情让所有的人意识到电报的好处。一开始抵触洋人设备的守旧派心里也开始松动。
南方战事的顺利,加上清国的政策,慈禧等一众官员的态度,琼记洋行投资电报局的成功,让原本观望的洋商们纷纷有了投资清国的计划。清国慢慢成了投资者的新宠,而京城、天津、唐山则成为了投资者的热土。
京城、天津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百姓,百姓从西面八方聚集而来,但往往进得了这个城进不了那个城,因为路凭往往只写一个目的地。
更多的百姓怎么开路票都不知道,只是听说出去打工能赚钱,就一窝蜂的出来了。一边是想工作可没有合法身份不能打工,另一边是企业想用工却招不到人。
慈禧、议政王奕?、和七部尚书商议后决定颁布新令,京城、首隶内的居民每个人都颁发身份证明,凭身份证明可以在京都、首隶自由出行。
外省也逐步给每个人都颁发身份证明,外省发的印票只要目的地是首隶、京城任何一地,也可以在首隶京城通行。
一时间奉天(今辽宁)、热河、山东、蒙古、山西、河南各地的人口涌向京城和首隶。
随着人口的增多,各种问题也逐渐多了起来。
京城之前滞留的没有工作的人就多,虽然修路吸引了一批人出城,但架不住涌入京城的人更多。
京城内到处是游逛的无业游民,随之而来的抢劫偷盗问题层出不绝。
张三就是从大同过来的饥民,抱着一个求生和致富的信念,张三一路讨饭从山西走到了京城,可一连找了三天工作没找到工作。到了京城发现讨饭都不好讨了,因为讨饭的人太多了。
张三想要不先找个饭店当当店小二混个饭饱,攒点工钱再去天津那边。
这日上午客东来饭店刚打开门板,张三就来满脸谄笑的走过来,问开门的伙计:“小哥,小哥,劳驾问一下,你们这里招人吗?”
开门的伙计一脸嫌弃的看着张三说道:“你看看大街上都是找活的人,给工钱的工作也轮不到你。白干你干不干?”
张三知道现在饭店也不缺人,能给口吃的先活下去吧,张三又谄笑的说道:“能干,能干!有没有剩饭先给我一口,我己经一天没有吃饭了!”
开门的伙计说道:“饿死你拉倒!就是你们这样的人太多了!老子工钱又降了,白干都干!呸!”
张三忍着伙计的白眼,眼里的泪水继续谄媚着笑着说道:“求求大哥先赏口吃的吧!”
伙计说道:“路票交给我,然后先把桌子擦一遍,地扫一遍,一会吃工作餐,没干活就想吃饭?哪有这好事儿?”
张三拿起工具就开始打扫卫生,伙计心里说道,老板真是的,知道这些饥民吃几天饱饭就会一走了之,可还是尽量安排这些人工作图什么?
伙计骂骂咧咧的指挥着几个饥民干活,而更多的饥民连干活的机会都没有。
王五己经三天没吃饭了,望着刚出锅的馒头,王五狠狠的咽了咽口水,饥饿的感觉压倒了一切,他抓起
一个刚出锅的馒头塞进嘴里转身就跑,老板叫喊着追过来,可又能怎么样?一身烂衫就是王五的全部身家,老板也不敢用王五,一个夫妻店的小铺也用不起伙计。
抢劫的案子、入室抢劫偷盗的案子让顺天府的衙役们连轴转,可破案率低的可怜。
夜晚到来,马路的边上到处是倒头就睡的流民,随着降雨的来临,屎尿横流,臭不可闻。
不得己,醇郡王率领新军在京城入口仔细盘查外来人口,如果仅仅是因为找工作来京城一概不允许入城,让这些人首接向东去参加东部的建设。
户部在京城外部建立了许多施粥的店铺,让在此中转的人们得到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