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中,英法两国大使和议政王奕?说说笑笑,恭维着清国有这样雄壮的军队。搜索本文首发: 看书娃 kanshuwa.com
但英法两国大使内心还是看不起清国的,陆军没有重武器,水师没有现代铁甲船,怎么能算强国?
俄国大使巴留捷克也受邀出席阅兵,他丝毫没有掩饰不屑的目光,满眼都是鄙夷。
1860年《清俄北京条约》规定中俄西部边界“应顺山岭大河以及中国常驻卡伦为界”,但并未明确具体边界走向。
1862年,俄国以勘察边界为名,出兵逐步蚕食清国西北部边境战略要点。而此时的清国内部烽烟西起。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陕甘回民起义,让清廷应接不暇,清廷对沙俄采取退让的姿态。
清朝刚建立政权时,为了尽快完成对西北统治减少阻力,统治者对回族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政策。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也就是清朝入关的第50年,当时正值伊斯兰教历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会增加礼拜的次数和时间,尤其是夜间礼拜。北京牛街礼拜寺是京城最大的伊斯兰教寺庙。回民夜间在牛街礼拜寺进行礼拜活动,寺庙内外灯火通明,一个月内来往之人络绎不绝,有人就密报康熙说道:“恐有回民造反,请消失灾祸于未成型时!”康熙接到密报后,亲自前往牛街礼拜寺探访真相。康熙进入礼拜寺,发现回民们只是在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并无造反之意。查明真相后,康熙颁布圣旨,圣旨内容如下:“朕评汉回古今之大典……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爱道之意也。”可见,早期的清朝皇帝对回民是拉拢、尊重的。
在乾隆统治时期,清国频繁发动一系列战争行动。成功地征服了准噶尔汗国以及天山南路众多城邦,并将其纳入领土版图之中,实现了对整个新疆地区的完全统一。
随着清政府政权的巩固, 清廷逐渐显露出对回民的歧视和压迫。
一些地方官员对回民存在偏见,认为回民“犷悍成习,结党为匪”,并建议清政府对回民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陕甘总督吴达善提议在回民盗窃犯脸上刻“回贼”字样,乾隆帝批准了这一提议。
《大清律例》对回民和汉民采用两套不同量刑标准。例如:
1. 盗窃罪回民:回民犯盗窃罪,处罚较为严厉。例如,回民结伙行窃,只要结伙三人以上或携带凶器,不分首从,不计赃数,一律发配到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地方充军。此外,回民行窃再犯会被刺字,且在某些情况下不准申请“存留养亲”。而汉民:汉民犯盗窃罪,一般按照《大清律例》的普通条款处理,处罚相对较轻。
2. 抢夺罪回民:回民结伙抢夺,三人以上即被视为严重犯罪,不分首从,一律发配到极边烟瘴地方充军。汉民:汉民抢夺罪的处罚标准相对宽松,需结伙十人以上或持械抢夺才按强盗律处理。
3. 斗殴罪回民:回民斗殴的处罚不考虑受害者伤势,仅根据斗殴人数及是否持械量刑,最低处罚为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一律发配。汉民:汉民斗殴罪的处罚主要根据受害者伤势轻重来判定,下手伤重者为重罪,原谋者减一等量刑。
4.地方官员常常偏袒汉民,对回民进行不公正的审判。例如,回民杀汉民者抵死,而汉民杀回民者只需赔偿银两。
……
这一切的行为使得回民对清廷的统治愈发不满。
鸦片战争后,沿海战乱频发,沿海的税收收不上来,清廷不得己向西北征收重税,西北民众苦不堪言,随着税收的增加,之前的汉回矛盾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更加尖锐。
1862年初,太平军江南战局己经渐有颓势,英王陈玉成为了化解江北危局派出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部三万余人进攻河南、陕西。意在北方给清廷造成压力,以分担天京的压力。而此时的陕西的清军己被调走大部,太平军进入陕西后,势如破竹杀官吏杀豪绅,清廷在陕西的统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清廷为了抵抗太平天国的攻势,命令陕西乡绅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2年4月渭南团练汉族人赵权中招募了500回勇拒守刘峪口,但不给回勇发放武器,后来被太平军击败。
回勇中有个叫叶三元人,在路过小张村时,见王老汉家的竹子长的很茂盛,想给回勇们采购下来做成武器,以免和太平军作战时被动挨打白白送命。经过谈判叶三元和王老汉约定竹子二十文一斤,第二日带人来砍伐竹子。
第二日,叶三元带人来砍竹子时遇到王老汉的儿子,王老汉的儿子得知叶三元采购竹子是为了做武器保命的,当即涨价到三十文一斤,陕西汉族占七成,回民占三成。叶三元等回民抵抗太平军本来就相当于给汉民挡枪了,见汉民坐地起价自然怒不可遏,于是就起了冲突。
奈何小张村就是汉民聚集的村子,叶三元等人被打的鼻青脸肿,逃回自己的村
落。
叶三元回去后越想越气,叶三元就纠合了本村及邻近几个村的同族,带来一百多人气势汹汹杀到小张村,小张村村民鸣钟示警,周边汉族村庄纷纷响应,于是在小张村就发生了一起数百人的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