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枚罕见的稀有金属小行星已经很近了,在这个距离上靠舷窗的肉眼就看大约一个指节大小的银灰色不反光的表面,坑坑洼洼的,应该是在碰撞当中导致金属内芯曝露的那种小行星。
领航员空间站上的大型光谱分析器表示,这个长度在61.2公里,宽度在27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有着丰富的稀有元素储量,而现在达到近距离之后,舰载的雷达和光谱分析出了更为精确的数据,准确说这是一颗完全的金属小行星。
不过,这种东西在太阳系也并不罕见就是了,最主要的小行星种类除了石墨冰陨星和岩石陨星外,就是以铬铁小行星为主的纯金属构成的小行星,只是这些小行星表面都被一层层厚厚的石墨、冰构成的太空尘埃覆盖,真实的小行星表面就好像是有一层软薄的绒毛一样。
那是被引力吸引来的微小的太空尘埃在数以千万年计算的时光内积累的一层壳子,当然,这层壳子很脆弱,不管是碰撞还是从其他小行星周围掠过都可能被扯散,然后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重新聚拢成团。当然,这个时间尺度就不是人类可以观测的东西了。
而眼前的这颗小行星已经完全呈现出金属的色泽,说明它是刚刚暴露出来的,很可能是某几颗小行星激烈碰撞的时候崩飞出来的金属内核——在太空很常见的东西。
就是这么大的比较罕见,而且还全都是稀有元素构成的,甚至里面还发现了一些陌生的光谱信号,属于未知元素的。
联合政府就下令让最近的一只小行星捕获舰队出发,这些舰队负责在通过土火小行星带和柯依博带的时候,尽可能的捕获这些小行星,为地球补充燃料和消耗掉的质量,同时避免这些足以摧毁地壳结构的大型小行星砸在地球上。
不能捕获的就直接安装核弹摧毁,将大块的陨石拆成小块,然后引导它们撞击地球,之后再去捡那些燃烧殆尽剩下的核心金属矿物就行了。
“核共振爆破管就绪。”在张开的十字状捕获钳的中心位置就是带有可组装式延长钻杆的核共振爆破管,每艘飞船带4~5枚,在接触到小行星的表面之后,就会钻孔,将这些串联核弹一枚枚安装到小行星的内部去。
在小行星的各个断层扫描的脆弱点安装,然后逐层起爆,将星体逐次剥离,从而减少星体的体积大小,保留核心的矿物。但是,现在这个小行星,明显全是稀有元素构成的,就不能用这种方式了。
“设置为浅层钻孔”爆破组长将爆破管的钻探深度设定为5米,这样核弹就会在近乎于表面起爆,不会摧毁星体,而是产生一个侧向的推进力,就好像是一个冲击凿子一样。
通过串联核弹的逐次起爆,推动这个星体进入地球的捕获引力圈,利用引力跳板减速,直到整个星体停泊在地球轨道上,再由轨道上的那些核动力的开采船进行分解,精炼和处理之后投送到地表,变成维系发动机和地下城的宝贵资源。
由于整个航程上补充质量的机会只有内小行星带、柯依博带和目标星系的外围小行星带一共三次,内小行星带补充的资源主要侧重于核燃料,以完成加速时代。
而柯依博带提供的资源则用于在星系间黑暗地带航行的漫漫长途消耗,最后目标星系的资源则用于减速所需,等停泊到目标星系之后,就可以用飞船正常的开采其他行星的资源来补充地球在这场慢慢长旅当中消耗的质量和资源了。
“相对距离320公里,相对速度5.5米每秒,释放勘探舱”飞船侧面弹出一个夹具,将一台电视机大小的方块释放进太空,向着目标小行星坠落,勘探舱会在落地之后释放振波进行勘探,以获取目标小行星的地质结构数据,从而寻找恰当的降落点。
而从320公里外到接触的16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是给捕获组的宇航员们的最后休息和准备时间,也是数据分析的时间。
他们可以在这个时间里面,吃饭,睡觉,并整备物资和装备,因为一旦降落在目标点上,开始深钻和拖曳的时候,就是没有什么闲暇的时间了,基本上就是24小时连轴转,一旦出现任何一点小问题,都会导致航道偏差,到时候需要补的课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为了避免疲劳作业,这个时间,就需要所有人好好休息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面对接下来的繁重工作和艰难考验。
“呼~”船长长吐一口气,“如果一切顺利,这大概就是我最后一个执勤周期了吧?”
“终于可以放假了是吧?”爆破组长递过去一根太空用香烟,说是烟,其实根本没有烟雾,只是一种由多种化学物质合成的具有兴奋和提神作用的类似糖棍的东西,含在嘴里就能慢慢生效。
对于身体当然有相当的副作用,但是吧……在这个时代,没人觉得自己可以长命百岁,光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