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的深绿色精金装甲板和“白垩”高强度水泥当中的电浆反应堆。
星界军常用的野战反应堆,输出功率可达到20gw的程度,反应堆的周围的蓝色指示灯逐一亮起,黑色的粗大电缆连接到不远处建造完成的野战司令部上。
这座同样被白垩和精金装甲板包裹的如同城堡一样的建筑物顶端是一台超大型的引力波雷达,它可用于引导轨道空降的精度,让轨道空间舱落在刚刚修建完成的六边形的巨大空投接受基地上。
“嗡嗡嗡!”超大型的钻机一点点将珍珠色的地面钻开,瑰丽的五彩粉末四溅,伴随着转机的工作,直径超过450米高度在50米的巨型六棱柱一点点沉入大地之中。
在第一节六棱柱沉入之后,第二段就从轨道空投下来,制动火箭和引导系统的作用下,准确的落在钻机架中央,在短暂的自检之后,再次顺着之前的那一段六棱柱下层。
一共三节舱室共同拼凑出一个大型的地下仓库和基地,同时自动化的钻机在利用了海星的轨道交通系统之后,将这些地下基地和仓库和刚刚完成的野战司令部彼此连接在一起。
一座兼具城市中枢系统的营地就在这种不断的空投和工程下顺利在凯派星球站稳,它会在之后监控城市周围的战况,进一步驱赶和打散那些海星,同时,开始接受更多的步兵和物资,就地生产战斗载具,向着最近的另外一座海星城市发动攻击,协助当地的空降部队完成对城市的控制。
就这样一步步把海星的地面部队和殖民者逐一挤压向赤道其他位置的城市,迫使他们要么选择钻进闷热潮湿的丛林里面去,要么选择乘坐飞船撤离这颗星球,从而最大限度的削减海星族在本地的可用人力和有生力量。
凯派星轨道,这里已经可以称之为飞船墓地了,双方的战舰、民用飞船和后勤运输船在这里纠缠在一起,大块的残骸周围布满了被引力吸附过来的细小残片,但是,转瞬就会被各种武器所蒸发或者破碎成更小的碎片,不断有碎片坠入大气层烧光。
从轨道上看,地面上不断有一个个起火点被点燃,滚滚的浓烟遮蔽了天空和云层,每一个在地面上的海星或者人类都能抬头看见完全烧的透红,分不清清晨抑或黄昏的天,不管是城市、城际交通线路还是郊区的各种生产基地要么被炮弹化为废墟和弹坑,要么就是被坠落的残骸砸成一片火海。
赤道的浅海当中,巨大的飞船残骸在盐蒸汽的笼罩下慢慢冷却;在沼泽当中,泥浆吞没残骸和碎片之后,就被泄露的辐射和高温可燃物烧成一团封闭的干涸砂砾,不管是海星还是人类的地面航空部队都在时不时出动投掷灭火和辐射消除泡沫来减少环境伤害。
这个举动也让海星们意识到人类并不打算摧毁这颗星球,而是准备相对完整的占领下来这颗气候宜人,生态丰富的星球,当然,海星们也不打算摧毁这颗星球,既然敌人不会摧毁这宝贵的资产,他们自然也不会摧毁——因为这不过是海星们数十个殖民星之一,一次失利还没有到需要玉石俱焚的程度。
他们很自信也很期待等援军或者说主力舰队抵达之后,重新夺回这颗星球的时候。
但是,未来的事情,并不能改变他们现在正在被人类压着打的事实,鲲鹏级坠落的城市当中,人类以飞船为据点不断和海星防卫部队围绕着城市当中那条巨大的撞击疮疤激烈的交火。
海星试图摧毁这艘迫降的飞船,远程炮火覆盖被证明无效,修复的鲲鹏级的装甲不是地面部队的“小管子”打得动的,而行星防御炮塔的巨炮则是俯仰角不够,完全打不到几乎堵在自己炮座下面的鲲鹏级。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地面推进过去,毕竟它的护盾已经崩溃了,可以抵近道近距离攻击或者让爆破部队安装超压炸弹摧毁舰船外壳和结构。
海星也有借助这个机会了解一下人类的科技的打算,通过这艘迫降的飞船来获取人类的科技信息和技术机密,最起码也能获取人类的战术和战略信息。
但是,围绕鲲鹏级建立防线的人类部队就让海星们打得非常的头秃,加达里的飞船根本不是什么装甲防御的选手,可再怎么说它装甲薄弱,都是建立在以一艘太空战列舰的角度来衡量的。
对于地面部队来说,那层至少五十米厚度的多层三钛合金和胶质缓冲层,还有内部高强度纳米骨架构成的装甲,完全就是一堵厚实到让人想吐的城墙。
人类只需要防卫那些因为撞击出现的薄弱点和没有被装甲覆盖的连接处就可以了,至于说装甲带,别说爆破部队,海星就算是搬来超大型的激光钻机都得钻两小时才能钻开——嗯,以上是以地面部队能够携带和部署的装备大小和强度的标准来的。
那些单兵武器、坦克、机动火炮,甚至一部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