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续播种做准备。
但是,他们不能理解这壁画一样的雕刻到底是给谁看的?
冰柱滑行了数百米后,就被粗暴的抛入爱因斯坦-罗森桥的时空涟漪之中,在多次中继之后,出现在阿瑞德斯的轨道上,随后被重力俘获,向着已经从橙红色变成了钠黄色的行星表面坠入。
星球的表面已经出现了少许的白色云层,主要在靠近极地的位置,而在赤道附近则是大片的扭曲的临界水蒸气团,大大小小的黑色斑块就是地表的水体,还未形成蓝色的海洋。
与来自地球的“冰-盐海水冰体”一同坠入的还有来自柯依博带和海王星的古老冰体,后者主要轰击赤道的蒸汽团,甲烷冰和干冰会加剧温室效应,并冷却这些蒸汽团形成持续性的降雨为地表降温。
冰块在大约100公里左右的高度解体,行星的超级风暴就好像是一台巨型粉碎机将冰柱扯成不足百米直径的小块,并进一步的拆分。
“轰!”冰块坠入赤道附近的金属沙漠,溅起橙红色的沙浪,150度以上的铁镍基金属砂砾与硅酸盐尘埃重新落下,在冰块表面发出嗤嗤的冷却声。
储存在冰晶体内部的先行者装配机顺着撞击点飞快的涌出,将地面上的砂砾改造成无数的微型蜂巢储水结构,避免白昼的高温将水分尽数蒸发,同时,也利用赤道的高温和高辐照让自己持续的充能。
两极的情况相对温和,新生的海洋泛着铁锈色的泡沫,无数的铁氧化颗粒在海水当中沉浮不定,泛着荧光的冰体伴随着超过三十米的大浪崩解为小块。
无数的纳米装配机在海洋当中团聚在一起,好似荧光的水母般飘荡,它们会将铁氧体包裹并沉淀,形成类似锰结核一样的海底矿物结核,并利用这种资源在海水下面形成大量的网状种植槽。
根据轨道上的赫尔墨斯号的观测数据,海床在以每天两厘米的速度抬升,远远无法和每分钟上涨接近10厘米的海水相提并论。
“咻!”圆筒型的帝国投送箱掠过赫尔墨斯号的侧翼,向着极地海洋坠入,里面装满了伊普西龙根据黄金人类的科技制造的“盖亚创造器”
一种基因改造的细菌,它会干掉所有多余的气体并释放出氧气,将大气当中的过于丰沛的氮气凝固为各种氮化物结构,在降低行星大气浓度的同时,也为水藻和土壤转换提供肥料。
这些氮化物会沉淀在海底,被后续释放的改造藻类变成数量庞大的化学肥料,将贫瘠的,由金属砂砾和金属结核构成的铁锈色海床变成肥沃的海底土壤,接下来就是珊瑚虫、海藻、海草和各种“基础生命改造包”的活儿了。
与此同时,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第一批抵达的联合政府的工程团队敬畏的躲在半球形的地面工程站内,注视着整整65万立方公里的甲烷冰与干冰通过跳桥投放。
每一块都在大气层当中炸开如蛛网般的冷凝轨迹,终于,一滴直径至少半米的滚烫的雨滴裹挟着硅酸盐粉尘砸落在地上,形成一块小小的池塘,随即就被太阳烤干,然后是第二滴雨。
根据观测报告,地表的温度已经从287度降低到了89度,冷凝暴雨有效,但是由于始终没有形成足够多的云层,所以,依然高温。
赤道更是完全笼罩在一团临界蒸汽雾当中,随着冷凝冰锥的下降而变成临时性的开水暴雨,雨水落地不久就会再次蒸发,如此往复,在行星湍流的作用下,也为两极和温带地区带去了大量的暖湿气流,在接触到当地的冷凝冰块形成的冷气团的时候。
完全由星球水循环而非人为干涉的暴雨就随之而来,雨水的温度从一开始的开水雨降低到现在的60度左右,用某位胆子颇大的帝国工程师的说法就是,带上呼吸面罩出去享受一下热水淋浴的感觉是真的不错。
沙漠的表面出现了大量的黑色的沟壑,雨水在沟壑当中汇聚,将砂砾冲进位于两极的海洋当中,而那些金属岩丘也在暴雨的冲刷下露出真容,洗净了一身的尘土之后发现,那是曾经坠落在地表的大块的金属陨石,不少甚至是夹着硫化铁结晶的高纯度钛铁矿脉。
到了第四个月的时候,至少在极地和温带地区,暴雨已经变得冰冷刺骨,扩张到17%面积的海洋咆哮着不断吞没更多的陆地,浪潮当中翻涌着先行者纳米装配工制造的人工珊瑚礁的基座,还有帝国的那泛着诡异黄绿色的海藻痕迹。
之前的工程站现在已经是一片海洋当中的孤岛,变得充裕的水和适宜的气温让站点管理人员不得不再是重申外部环境还没有稳定,不要脱离护盾保护前往外界观赏这地球上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观。
然而,这个警告没什么卵用,帝国人和联合政府的人都在这个方面表现出了一种不怕死的特征(原著里面过小行星带还有人出去看流星雨,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