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3

,便是十载。

时间悠悠,所有的不平事随着权力、地位、好处的提升似乎消散去了。

这其间,她嫁得良人,家中姊妹也各自欢喜。

三房杳无音信如旧,静王藩地也很平静。

唯有楚王在京中名声鹊起。

虽然他因错没能接任太子之位,可是皇帝十年间也从未立过太子,其余皇子尽皆平庸,朝堂上下都看好他。

六娘子盛菡作为楚王妃在京中自然也是受人吹捧。

作为王妃,她过的真不错,成婚五载育有三子,虽有妾室却无侧妃,王府内院握于她手,可谓是得意之极。

盛葶想到盛菡那时的煊赫,心里也不羡慕,她是个不求上进的,只盼着求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虽然盛菡看她夫君不起,但是她过的随心随意,自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不想贪心多求。

况且楚王虽爱盛菡,甚至为她做出忘恩之举,可后来还不是出巡江南带回绝色?而且没过多久他就亲自上奏请封为侧妃。

对于这个侧妃,盛葶知道的不多,只是隐约听说她懂得甚多,像是修路的水泥、攻城的武器、多产的粮食,都是她说给楚王的。

她记得清楚的是,盛菡每每提起这个侧妃,无不恨的牙痒,这人多少城府竟都溃于一旦。

因为这位侧妃,楚王和王妃闹了许多矛盾,生出许多嫌隙,关系甚至一度降至冰点。

她曾听爹娘说过,盛菡因妒害的侧妃小产,楚王怒要废妃,还是秦太后力保,盛菡才只是被送到郊外山庄休养。

而那个侧妃,则掌管了府中中馈,成为楚王府实际的女主人。

光阴转瞬而过,为庆贺皇帝五十大寿,各地藩王前来祝寿。

谁都想不到,藩王齐聚京城,竟是又一次惊雷响起的前兆。

也是那时候,毗邻草原而居十载的三房,竟然也回来了。

盛葶想,她只要还有记忆在,便是再重生几辈子,都忘不了再次见到盛苑的场景。

第三十一章:两个人眼中的盛苑(中)

脂玉为肤,秋水为骨;体态丰腴,气韵非凡。

这是盛苑出现在眼前时,盛葶脑子里冒出的话。

她怎么都想不到,昔时圆乎乎的可爱团子,竟然变得如此倾城倾国,说是“明眸潋滟,星目如珠”也不为过。

阳光下,她那双水眸熠熠生辉,眼波流转能讲千言。

人群里,她眼角上挑若有深情,幽幽凝视一眼万年。

盛葶恍惚记得,御宴之后,盛苑之貌名扬京城,连盛宠之极的皇贵妃谢氏都曾赞曰:遥望其人,月华凝绕;咫尺近看,肤光朦胧。

极受皇帝重视的安贵妃也夸她:极具牡丹之华贵,又兼芍药之风貌,更有茶花之婀娜。

而最让盛葶铭记的,还是继任皇帝效唐凌烟阁建的远洲阁对她的形容:

抬眸回视百花惊艳,朱颜一展千红羞惭;百褶宫装娇妍尽显,银光甲胄威严更添。

又想到远洲阁陈列的画像中第二位就是盛苑,盛葶心里复杂极了,脑海里不免浮现出她号令十万精兵的场景。

盛菡输的不冤。

轻叹一声,她继续回忆。

风波似乎是从楚王侧妃失踪开始的。

侧妃乃楚王在意之人,既是心尖儿好,亦是臂膀助力。

她无故失踪,让楚王惊怒之余派出所有门人,令其全力找寻。

一番苦寻下来竟发现很可能是静王动的手。

楚王虽然势大,奈何静王是他皇叔,又已就藩,在藩地还颇有威望,故而不敢妄动,只能连夜进宫请旨。却不想景和帝那里尚未发话,静王竟已暴毙。

几乎是瞬间,京中民间就爆发出各种各样的谣言。

有说源头是出于叔侄争美的;有说侧妃是皇帝安排的棋子的;更有夸张的说法是先帝早就对太子不满,所以安排静王辖制,还说静王手里有先帝诏书,可以废帝重立,这次静王遇害,就是现任皇帝和儿子联手所为。

这些谣言,盛葶听过许多,虽然她和夫君对此不以为然,但是京中藩王却感到唇亡齿寒,纷纷上书想要归藩。

景和帝怎么可能就这样让弟弟们离开,若不弄清原委给个交代,藩王归藩的那刻就是诸王离心的那天。

盛葶想着夫君后来对这段时间的评价,心里深以为然:景和帝的想法没错,奈何搅动京中局势的势力太多,以至于藩王在京多呆多错。

景和帝派出多部门联合查办,没想到证据隐隐指向远在京郊的楚王妃盛菡。

要不是后来盛葶知晓真相,她都要以为罪魁祸首是盛菡。

毕竟要论她恨谁忌惮谁,自然当属楚王侧妃,还有现在的静王妃盛蒽。

大概景和帝也是这样想,所以在派人搜查静王府、询问王府属官、约谈静王妃和府中其余女眷之后,便着人押解楚王妃回京。

可谁都没想到,押解人员尚未到达,楚王妃所在京郊的院子就付之一炬。

景和帝闻言险些旧疾复发,可是不等他缓口气,在京的几个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