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海里瞬间出现两种景和帝的形象,盛苑感觉眼皮在抖。
看来,她要把让皇帝表叔满意的意见通过充满仁义道德的言语详述出来。
当然,这可难不倒她。
心里有了腹稿,盛苑将思路匆匆写于草稿之上,这个过程很快,真正需要时间的,是等会儿的修文。
届时不仅要将文章内容补充完善,更要让文采飞扬于文章之间,这是最考验功底和能力的。
殿试考试虽说只有一天,但是考虑到考生的答题情况,殿试是给烛的,不过只给一根,烛息收卷不再通融。
据说,大多数殿试者是要耗到用完蜡烛才交卷的,不过很显然,灵感可溃堤的盛苑,好像用不着这根蜡烛咯。
不到申时,盛苑已经展开考试正卷,准备誊抄答案。
殿试考卷的规格有些特殊,简单说,就是折叠的奏本样式。
考卷大小和半叶笺纸等同。
完整的笺纸是十二行,每行可以书写二十四个字;所以半叶笺纸刚好一半儿,是六行,当然,每行可写字数仍然不变。
考卷上下封皮是由两张半叶笺纸大小的硬纸板制成,封皮里面折叠了六张完整的笺纸,以给考生书写文章之用。
盛苑手里的这本答卷,封面最右只有一个字“应”,而正中间则写着“殿试举人”四个大字。
而盛苑则需要在“殿试举人”之下,靠近“人”字一捺的位置上,写下小两号儿的“臣”字。
而后,再在“臣”字底下,用大其一号儿的字体,写下她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答卷的封面。
至于底下的封皮,就不需要她书写了,因为其上正中印着“印卷官”三个朱色的特大字。
而在“印卷官”三个特大字的下面,以这三个字为界,书写了两行字号略小的文字,分别是“礼部官职+臣(字号略小)+人名”的格式。
仔细瞧着,和封面的格式有些近似。
盛苑填好封面,翻开,在第一页正式笺纸上,开始填写她的个人信息。
同样,在这页笺纸右边第一行第三个字的位置上,要明确写下个“应”字。
第六百七十六章:殿试(下)
盛苑用极认真的态度写完“应”字之后,另起一行,从第二行第二个字的位置写下“殿试举人+臣(小一号字儿)”几个字。
然后,盛苑蘸好墨水,一口作气,于“臣”字之下,书写:“盛苑年一十七岁,京都顺天府人,由官学生应景和六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景和七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
写到这儿,一直不自觉的憋着气的盛苑,终于吐了口气。
而后自然又是另起一行,只写“一(空格)三(空格)代”三个字。
再起一行,分别写下父祖名字:“曾祖盛久、祖盛徊、父盛向浔”。
至此,这半叶笺纸算是填写完毕。
若此张纸算第一页的话,那第二页则是整张笺纸的另外半叶。
而这另外的半叶笺纸却须得留白,这是要留给阅卷官写评语的地方。
盛苑的草稿是要誊抄在第三页上的。
当然,策问答题正文书写之前,还要恭恭敬敬的在首行添写“臣对”两字。
所以盛苑的文章开头是这样的:“臣对:臣闻王之道,在于攘外安天下也;德之道,在于广传圣贤之教化也……”
很好,首句开门见山,盛苑的真实意图毫不遮掩的呈现出来。
盛苑在答题中很自然的表示,与邻友好的关键,在邻而不在我。
因为“我”是友好的、善良的、真诚的!
要想达到真正的与邻友好,需要所有邻居配合。
最简单的,就是说邻居们不要好战、不要无知、不要暴躁。
当然,外邦小国这些邻居,不可能都识大体、知大义、懂文明,因此这需要“我”这个天朝上国热情帮扶。
弯弓射箭怎能胜过善歌善舞?舞刀弄枪哪里好于广读诗书?
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大楚怎能任凭邻居们野蛮生长?
文明和礼仪、文化和教养,就是大楚要展现与邻友好的第一步。
虽说大楚本国讲究仓禀足而知礼仪,但是对邻居们这些急需圣贤教导的文化空地,可以试试仓禀不太足却谨遵礼仪。
没办法,既然落后多了,步子就要迈得稍稍大些。
若是真扯着了……咳咳,就当是进步要有的阵痛了。
宁可饿肚子也要追求内世界的充实,可是好邻居的标配属性。
说实话,盛苑写这些时,也认为不大厚道。
可是这不厚道,也要拿谁当参照哈。
要是跟那帮战略研究人员比,她还是很有良心的哩!
这样想着,盛苑自信不少。
她写到这儿,文章进入最关键环节,就是给出具体建议。
盛苑的试卷约有一千二三百字之多,在此自然不好详述。
若是概括起来,大概就是围绕着【以我之真诚付出,换你之真诚融合;以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