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同僚处得不错。
不过盛苑摆摆手:“交情是交情,大义是大义;他真要是有问题的话,我倒是要仔细想想,当初的交情,是不是另一种别有用心了。”
安屿见她丝毫不为同僚之谊所动,愈发感到钦佩。
苑姐儿果然适合在官场行走啊!
默默称赞一句,安屿的思绪再度回到话题上来:“若是假设成立,粮食又沉到江底……是不是可以认为,当初的运粮就有问题!”
说到这儿,他眼眸一亮:“可以从齐州的粮食查起!他们就算把粮食偷梁换柱,定然也不能藏远了。”
“就是不晓得南地和齐州有没有关联了。”
盛苑虽有猜测,不过最多就是把猜测送到御前,再多的也不归她管,她现在最关心的是,南地那边儿灾情怎样,那边儿的官员有没有掺合赈粮遭抢一事。
“咱们派去南地的人有了回信,说是午后就能赶到驿馆,到时会和咱们汇报。”安屿在等盛苑的这几天,派了两拨人进入南地,后进去的人和第一拨人接头之后,很快便撤回了,听意思,最早进入的那拨人应该有所收获。
盛苑点点头:“咱们进驻驿馆前,估摸着南地那边儿就能听到风声,你让咱们的人注意些,打好掩护,免得让某些人紧张。”
……
“齐州!前齐?竟然又和前齐有关?前齐难不成就那样好,让他们前赴后继的抢着复国?”延平帝看着案前两份奏疏,愤而拍桌怒斥。
这两份奏疏,一本是盛苑递送,一本是内卫呈上,两本儿奏疏内容虽略有不同,但是主旨基本无差。
“前齐早已过往烟云,我不认为真有人热衷那样沉寂的朝廷,怕是有人利用其名,借布陈之刀混淆视听。”盛蒽等他冷静下来,轻声发表自己意见,“咱们之前不是还说要查查桃归书院结业学子的去向?刚好都没出了齐州十二郡哩,好好查查,说不定有收获。”
延平帝想到江山社稷之内,竟然还有股不稳定因素在,很是有些急迫。
只是他刚想唤内卫指挥使觐见,就觉眼前一黑。
“陛下!”盛蒽吓出一身冷汗,连忙上前扶住。
“没事儿,许是起的猛了。”延平帝晃晃头,发现没有不适,顿时松了口气。
盛蒽却不放心,非要宣召御医前来把脉。
延平帝拗不过,只能随她安排。
待御医前来,认认真真抹了两只手的脉,确定延平帝无有大碍,只是情绪激动所致,盛蒽才长舒口气。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前情以及现状
南地本名泽州府,仔细追溯的话,它在大燕时期就是燕齐争夺之地,直到前陈文帝将其纳进版图。
大概是因为泽州府位于前齐之南,所以前陈文帝定策收复时,常以“南地”代称。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南地之名就这样传袭了下来,直到大楚现今,朝堂上下还是这样称呼。
当然一地之名怎样称呼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此地靠山临海,内陆河海江湖支流丰富。
这里不仅常年潮湿温热,雨水更是丰富到河水暴涨。
像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溃堤这等气候灾害,当地人真是屡见不鲜。
因此上,朝廷也好、当地府衙也好,其实都有救灾备案,负责官员对于救灾程序早已轻车熟路,不管是以工代赈、还是调度粮食,都有可以直接搬用的先例。
按理说,朝廷方面其实不用派出巡抚赈粮的。
然而,之前盛产粮食的彭州,爆出官员勾结豪强以陈粮换新粮,又将其倒卖的惊闻。
于是,朝廷从那时起,就对巡抚赈粮作了严格规定,不管当地有无能力对灾情作出处理,朝廷都要委派巡抚前去,既是赈粮、也是监督。
当然,南地这次也的确需要朝廷的粮食支援。
原因还是在于彭州。
彭州惊闻因灾情而起,虽说朝廷派出内卫和驻军联合调查,严肃处理,一时之间不法官员和豪强的人头滚滚落地,可处理过后,当地缺粮的问题仍需要解决。
朝廷只能从各地抽调粮食库存援助,南地自然也是调度目标之一。可谁承想,南地竟然又发生了几十载不遇的洪涝。洪水决堤,无数良田淹没其间,种好的秧苗十不存一,更有许多粮库遭到冲击。
彭州那边儿大旱造成粮食减产,即使朝廷免税,当地产粮仍旧勉强维持百姓生计,根本无力偿还之前各地援助的存粮。
因此,南地洪涝需要粮食救济时,周边能调度的粮食很是有限,若不是之前抽调粮食援助彭州的名单里没有齐州十二郡,那打头阵的杨温农侍郎也不能那么快出巡南地。
当然,话说回来,若是齐州十二郡没有粮食可借,说不得杨温农侍郎一行不至于在江上遭遇劫匪,损失严重了。
也是因为杨温农侍郎一行殷鉴不远,所以盛苑出巡之前,就特将户部抽调粮食计划作了修改。
用她的话说,周边地区即使有粮,也库存不多,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