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重要的是:秦王殿下这一退,倒是赢得了几分回护。
明睿帝的态度,其实也是这两年才转变的。
赵公公侍候这么多年,自然知道明睿帝的心思,此时便跟着夸了起来:
“三位殿下攻打南曦国,其中缴获无数战利品,但唯有秦王殿下,每次都是拿出一成赏底下兵卒,一成赏带兵出战的将领,三成收入库房,剩下五成悉数送往京城……由此可见,殿下虽然心里有气,可对您的孺慕之情却没变。”
明睿帝闻言便笑了起来:“这倒是正理!不贪财、不好色,前些年后院里不成样子,如今七个孩子都养住了,倒也是沉稳了很多。”
赵公公便顺着又夸:“要奴婢说,都是您眼光好,秦王妃贤良淑德,不仅给您添了两对龙凤胎孙子孙女,还把另外三个也平平安安养大了。”
明睿帝听他说起秦王妃,自然而然便想起了虞贵妃,毕竟元香雪是虞贵妃赐下的人。
想起虞贵妃……明睿帝的表情柔和几分,却没有一会儿去见见旧人的想法,只感慨一问:“贵妃如今可好?”
赵公公低眉顺眼,轻声道:“娘娘一切都好,只每日面向东方坐,抚琴烹茶,似是……”
明睿帝摆摆手打断道:“不必再说,只是不可短了缺了翊坤宫的份例。”
赵公公便不敢再说,只应声:“是,奴婢省得。”
“继续说吧,还有老十这个混账东西。”
“征西军杀良冒功一事已经查清,淳王殿下知情,但没有阻止。”
赵公公虽是个太监,可在司礼监也是读了书的,尤其要读忠君爱国的书。
因此,他最看不上淳王一系,杀良冒功这种事都做得出来,就算以后荣登大位了也不是个好东西!
相比起其他皇子的种种问题,贪财好色、能力平平都不算什么,至少人品过得去啊!
赵公公也不怕在明睿帝表露这种情绪,因为他知道,明睿帝其实也恨极了此事。
若非杀良冒功一事,苍月国怎么可能打上京城来?
果然,明睿帝面若寒霜,虽然没骂出声,但想来气得很。
因为一大杯黄连水,他眼都不眨地就喝下去了。
“皇上,您消消气,如今平王、恒王正在赶来救驾,那苍月小国,这几天频繁攻城,不也正是怕了吗?”
明睿帝撂下空杯子,吐出口气:“去把殿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宗人府宗令、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叫来。”
赵公公心神巨震,这个时候叫这些人来,为了什么不言而喻。
他赶紧退出御书房去,吩咐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去请人。
不一会儿,本就待在政事堂办公的大臣们陆陆续续过来,赵公公一一行礼问好,先引进了隔壁的暖阁里,等一会儿人齐了再进御书房。
先来的是宗人府宗令、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这三个比较闲的,他们这职位吧,说事儿多,那确实多,但都能交给底下人去办,需要他们出面的还挺少的。
现在这情况被叫来,心中都有猜测,不过因为站队不同,倒是没什么交流。
很快,殿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八人联袂而来。
赵公公这才进了御书房通禀。
而门外等着陛见的几人,则是面面相觑。
殿阁大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奏章。
但一般而言,能让殿阁大学士亲自拟定的诏书,起码得是封后这种大事。
翰林院掌院学士——总领翰林院,掌国史笔翰。
也就是说,重大事件时,翰林院掌院学士要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以后要编写进史书。
那么,今天是什么大事?
第254章 啥也没干
众大臣毕恭毕敬进了御书房,行过礼后,明睿帝赐座。
因为是早已想好的,明睿帝此时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道:“今次召尔等前来,系为立太子一事。”
众大臣都心道果然,凝神听着。
明睿帝看了一眼已经提笔蘸墨的殿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慢条斯理道:
“今朕年逾五十,知天命也……
御极二十五年以来,虽不敢自谓明圣之主,亦是夙兴夜寐、从不懈怠……
朕之九子毓景……”
凝神细听的众臣觉得自己耳朵出了点问题。
怎么会是秦王殿下???!!!
这满朝的大臣,压根就没谁提过秦王的大名!
明睿帝其实也无奈,他倒是想随便立一个,或者立十五皇子,可现在是为了稳固国本啊——
安王腿部有疾,平王好色无能,诚王无所作为,恒王绝情冷漠,淳王品行卑劣。
十五皇子年幼,不足以安定人心。
看来看去,唯有秦王,能力暂且不提,至少没有过大的劣迹。
起码在京城百姓眼里,秦王殿下留给他们
的印象不坏。
诏书草拟完毕,明睿帝立刻当着所有人的面加盖玺印,但却没有下放至司礼监预备着早朝宣读,而是叫宗人府宗令、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这三处先预备起来,随后便挥手让人散了。
这意思便是:你们也明白朕的心意了,明日早朝看着办吧。
第二天,早朝上。
除了户部尚书颜玉懋,吏部、兵部、礼部、工部、刑部,五位尚书纷纷上书,请立秦王殿下为太子。
消息灵通的毫不惊讶,消息不灵通的简直惊掉下巴——什么情况,秦王殿下不是退了吗?怎么突然就拉拢到了五位尚书为他背书?
而且,这几位尚书不是一直中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