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那么,国子监是不是也应该设立女祭酒?

其三,激将法。

都说巾帼不让须眉,尔等不同意,难道是怕自家的儿孙,在科举场上考不过女子吗?

(话说,这个还真的是。)

大略就这些,但殷春山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纸……

富贵当时看了,立刻叫她赶紧删减删减,父皇最不喜字儿多,嫌弃浪费时间。

于是,今天的殷春山揣着薄薄三页纸的折子,送到了司礼监。

说实话,殷春山的论调其实并不如何新颖,但她是今年的状元,还是当朝第一个驸马,官职虽小、份量虽小,但无人敢轻视。

而女子做官一事的推进,其实早在当今提出来的那一刻起,文武百官都清楚拦不住。

毕竟他们都清楚,当今想要做成什么事,向来不以赞同的人数多寡为基准。

但殷春山在其中还是出了一份力的,毕竟她其实可以代表长乐公主的态度,也就代表皇后的态度。

女子做官一事通过后,也没谁就走马上任了,而是隔年于京城开启了试点——第一届女子科举考试,考题与男子的无异。

为表身先士卒,三位公主都坐在了考场里,京城贵女们也纷纷下场。

考完后的答题卷子还被展示出来,让京城人一睹为快。

其中,云梦拿了魁首,富贵进了前十,瑶光堪堪中游。

知道内情的,都调侃一句富贵:有个状元驸马就是好啊,瞧瞧,补课两三月就能考进前十了。

虽成亲还不到一年,但京城人士都知道:长乐公主与驸马那是相当恩爱,还臭味相投。

这夫妻两个,不仅逛青楼,也逛南风馆,还喜欢办文会诗会、赏花宴,最近更是搞了个以诗文会友的局,不论男女,只要诗好就能入场谈论古今,算是把文人墨客的圈子给立起来了!

当然,这其实有搅风搅雨的嫌疑,毕竟这种现象久了,那是个人都要想方设法融入其中,然后扯大旗招摇撞骗去……

而且,诗文好又不代表能做好实事。

于是会搞事的公主与驸马又新组了个局,叫做实践出真知。

反正就是一种打补丁的手段,姑且不提这其中的乐趣,倒也确实有几分作用,但也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短短几年下来,朝廷众臣便发现,这朝中竟然多了一个派系——平时看不出来,但一旦有事,长乐公主的声音总是特别大。

有个别朝臣不免杞人忧天起来:如今女子亦能为官,那若是长乐公主对那个位置有意……

只能说,权势这个东西,不管多还是少,果然都令人多思多想。

富贵当然是没那个心思的,虽然她感觉如果她说有,那母后肯定会说服父皇给她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但真的,起不来,富贵还是更喜欢睡懒觉。

而且,这些年她与殷春山越来越合拍,已经彻底没了再找男宠的想法。

如此一来,还是让平安弟弟辛苦辛苦顶上吧。

第307章 平安

景元二十一年,十月。

景元帝颁布退位诏书,传位于九月十二日刚过了而立之年的太子殿下。

大名梁湛,小名平安的太子殿下就这么上位了。

登基大典是早就准备好了的,短短半个月,这大梁便换了一个主人。

而太上皇也不讨人嫌,大典一过便带着太后旅游去了。

平安坐在龙椅上,听着耳边的“万岁”声,心里一片平静——

毕竟,在他及冠那年,父皇就想要传位于他了,只是他有自知之明,当时的几大摊子大事,他根本没那个威望压住。

这一拖……准确来说,是平安这一学习,便直到今时今日才真正接过了玉玺。

平安将年号定为【兴平】,其一:寓意大梁在父皇的治理下兴盛,他算是承接,也当不改父志,继续让大梁兴盛下去;其二:苍月国、南曦国都服顺恭敬,寓意大梁已是承平之年。

说实在的,平安觉得自己的皇帝其实没多少事情干,小事确实很多,但大事也真的没有。

就算是碰上了天灾,在现如今道路通畅,官员廉政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太大的伤亡。

当然,平安也没有因此懈怠政务,毕竟他很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他这个领头的皇帝都耽于享乐了,那底下的大臣也清廉不了太久。

不过话是这么说,平安还是觉得,他比当初的父皇要清闲许多。

过了年,大梁正式进入兴平元年。

今年是科举年,三月殿试时,平安觉得,他可能和当初的父皇一样,终于遇见一见钟情的人了——

平安十八岁便成亲了,那时候他已经被立为太子,因为他没有喜欢的姑娘,母后还为他在宫中办了一个赏花宴选妃。

当时,平安凭着眼缘,选了云氏女为正妻。

如今后宫之中,皇后云氏,膝下育有大皇子、

二公主、五皇子;淑妃万氏,膝下育有二皇子、四皇子;丽妃路氏,育有大公主、三皇子;另有李昭容、武修仪、周充容、刘充媛。

于女色上,平安不热衷也不排斥,有大臣劝他选妃,他也懒得选,反正皇子皇女也足够多了,总不能这么多个还教育不出来一个合格的吧?

但平安觉得,真就是造化弄人。

他对后宫众人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相处这么多年,也不过有了几分默契,当然,更多的还是别人来迎合他,但也无所谓了。

可偏偏,在金銮殿上,他看上了他亲自点的女状元——赵望舒。

平安没有立刻行动,甚至心思也没有表露出分毫,因为他知道,赵望舒是来一展宏图的,不是为了进他的后宫生儿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