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个时代,无数个文明更迭的长河里,男女之间的关系,始终被赋予无数种意义。首发免费看书搜:一起看文学
它是浪漫诗篇中吟诵的灵魂契合,是宗教神话里注定的神圣结合,是法律条文下规训的社会契约,是经济学家笔下的资源交换,是心理学家试图解构的依恋模式,是生物学定义的繁衍本能,亦是权力游戏里最深邃的筹码之一。
但当一段关系被剥离掉情感的幻想,被剥离掉世俗的道德评判,被剥离掉所有外在赋予的意义,它究竟还剩下什么?
郭依宁与何承睿的婚姻,便是一种残酷而精确的实验。它不是爱情,也不具有婚姻所谓的“神圣性”,它甚至无法用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去衡量。它是资本、权力、肉体、计算,是一种去浪漫化、去道德化的“纯粹”。
让-鲍德里亚在《拟象与仿真》中提出,现代社会的一切关系,早己被符号与消费主义所污染。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己经无法找到“真实”的关系,而只能在符号的体系中构建认同。
如果婚姻只是一种符号体系的一部分,那么它究竟在模拟什么?
在这个故事里,郭依宁与何承睿模拟了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他们在神父面前交换誓言,他们在世人眼中是相互扶持的伴侣,他们共同掌控资本,巩固家族的帝国。但他们在私底下,又是彼此的猎人、彼此的盟友、彼此的工具。
如果婚姻是一种拟象,他们所扮演的,是婚姻的哪一种形态?
是父权社会定义的婚姻——以血统与权力为纽带的结合?
是消费社会定义的婚姻——以资本、名望与利益为基础的交易?
是精神哲学意义上的婚姻——彼此认同,共享某种深层次的价值观?
还是,这一切都只是对婚姻这个符号的某种精妙挪用?
“爱情”在齐格蒙·鲍曼的定义中是一种流动的现代性产物。他在《流动的爱》中指出,现代社会的爱情己经变成了一种消费品,它不再是一种稳定的、神圣的存在,而是一种短暂的激情体验,是可以被更新、被更换、被取代的产品。
何承睿的世界,就是一个“流动的爱”的世界。他拥有数不清的情人,有合法的妻子,有私生的孩子,有隐秘的情人,有随时可以替换的女人。他的感情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唯一的。对他来说,爱从来都不是一种承诺,而是一种随时可以调整的选择。
但这样的人,真的不相信爱吗?或者说,他是否只是相信另一种形式的爱?
阿兰·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提出,“爱”是对世界的一种再创造,是让彼此以全新的角度去观看现实。
如果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那么何承睿对郭依宁,是否也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爱”?
他欣赏她的冷静,他敬畏她的算计,他对她感到强烈的兴趣,他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探索她的身体,甚至愿意在她的世界里成为一个长期的玩家。这是否也是一种“爱”?只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而是另一种未被定义的、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的“爱”?
郭依宁呢?她是否也在以另一种方式爱着何承睿?如果她在他的床上感受到激情,在他的掌控里找到快感,在他的游戏里甘愿扮演猎物或猎人,这是否也是一种“爱”?
或者,这不过是资本的幻觉?
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中,提出了一个概念——“纯粹关系”。所谓的“纯粹关系”,是一种不受社会、经济、法律约束的自由关系,是完全以双方的感情与满足为核心的关系。它不存在婚姻的束缚,也不存在社会道德的规训。
这种关系,是否可能存在于何承睿与郭依宁之间?
显然不是。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混合关系”——它包含了性、利益、计算、资本,包含了世俗赋予的社会意义。
他们无法单纯地只作为彼此的情人,他们的每一次触碰、每一次亲吻、每一次结合,背后都隐藏着一层更深的意义。他们无法在床上彻底放纵,因为他们在床下,依然是彼此的敌人、彼此的竞争者、彼此的棋手。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纯粹关系”?或者,这一切不过是人类的幻想?
在这场婚姻里,伦理的边界被彻底打破了。婚姻不是忠诚,性不是爱情,关系不是承诺,欲望不是依恋。
一切都在混合,一切都在交易,一切都在流动。
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关系比普通人的关系更加低级?还是,恰恰相反,他们的关系比普通人的关系更加真实?
如果爱情终究会被时间磨损,如果婚姻终究会被现实腐蚀,如果承诺终究会被条件取代,那么何承睿与郭依宁的关系,是否反而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纯粹?
他们放弃幻想,不再欺骗自己,不再用世俗的道德观念去掩盖本能的欲望和资本的算计。他们达成了一种协议,一种去伦理化、去道德化、去虚假化的协议。
在这场协议里,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清醒。
你可以指责
他们冷漠、可以指责他们残酷、可以指责他们将婚姻变成了一场资本的游戏。
但你能否确定,世俗里那些以“爱”之名的关系,真的比他们的游戏更纯粹?
如果一切都是交易,那么,谁比谁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