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下蛊的土司 作品

第264章 他埋头制作银器

第264章 他埋头制作银器

尹德芳憧憬着自己银匠工坊的开业仪式,他积极筹备着开业仪式前的所有工作。

在尹德芳的内心里,他觉得自己已开业,肯定门庭若市。而且,他制作的银器,销售一空。

而且,他坚信他制作的银器,艺术性,完美性,无与伦比。绝对是大师级的作品,定制他制作银器作品的人,排满了他以后所有的日程。

而且,他乐观地盲目的自信——他认为,他制作的银器作品,将一件难求!买他作品的客商,排在他银匠工坊的客商,可以绕地球一圈。

这些自信来自哪里,来自河南济源,来自云南,来自西藏。因为他那时制作的银器,一件难求。

可是,他太高估了自己。

这一切,只不过是他一个人的梦想而已!

······

尹德芳是一个极为细心而全面的人,他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做到完美至极,做到这个世界独一无二。

这也许是一个搞器具制作的人,搞艺术的人,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对自己最为极为苛刻的要求罢。

在现实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人关注文化,文学和艺术,以及古老的器具制作技艺。

尹德芳,这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在制作每一件银器的时候,无论是银壶胚胎制作,还是在银器表面錾刻各种图案和花纹,以及落款的完美。

他都极力要求自己,必须集中个人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把每件胚胎,器具,以及器具上的图案和纹饰做到极致,以达完美无缺为自己的此生的唯一追求。

按照现实世俗的眼光看待,不赚钱的行业,他这样孤掷一注。这无疑是中国现今唯一的傻子,天下最大的傻瓜,没有之一。

西藏老银匠李润泽,最欣赏尹德芳。无论是在银壶上錾刻的图案和纹饰,还是在壶底錾刻的落款,他都做到尽善尽美。做到极为丝滑和完美,不留任何一点遗憾。

老银匠觉得,自己见过无数的师傅,见过无数的银匠学徒,没有一个人达到尹德芳这种境界,包括自己,也达不到徒弟尹德芳这种精益求精的境界。

尹德芳的三任师傅,济源的康大器师傅,云南的寸祖仁大师,西藏的李润泽大师,对他制作银器器具,每一件都做到了极致。因此,只要把每一件器具交到尹德芳的手里,他们都特别放心。

尹德芳制作的银器,每一件都可以说巧夺天工。器具呈现在众人面前都是——圆润,大器,典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不管过去多少年,尹德芳制作的银器,不管放在哪一个博物馆,国家的或者是地方博物馆,都是稀有的馆藏精品。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制作的银器作品,越来越稀少。

似乎每一家博物馆,都以收藏他制作的银器作品为荣。

这个世界,只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的艺术家,银器制作银匠,但凡看到尹德芳锻造的银器作品,无不伸出大拇指赞赏。

尹德芳的每一件银器作品,都让每一个欣赏者,把玩这件银器的玩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他作品的哪个方面,都得到极致的体验。

然后,每一个藏家,都毫不犹豫地把这件作品,好好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

除非好友观览,才舍得拿出来与朋友共同欣赏。这和当年的苏轼创造的作品差不多。

即使是苏轼在茅厕创作的作品,他的作品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皇宫内,民间,都竞相收藏苏轼的作品。尹德芳制作的银器作品,也出现这种情况,这可能成为新千年的艺术奇观!

尹德芳做事,他一定要做到井井有条,哪一步该怎么做,他都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把那块匾额“掌馨工坊”做好,这个是在别人那里定做,不用尹德芳动任何脑子。

只要做匾额的铺子,按照他的要求做就行了。尺寸大小,他按照自己老爹小五金作坊门楣的尺寸做,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可是后来,尹德芳仔细一想,这不对,匾额是对外宣传的,不能按照门楣大小比例做。

因此,做匾额前,尹德芳拿着尺子,搬着凳子,站在凳子上量过老爷子作坊的门楣宽度。

他觉得一块银匠工坊的匾额,不能太小,必须显眼。因此他按照门楣的尺寸,要求做匾额的师傅,扩大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做这块匾额。

尹德芳把自己制作的那方印章,给制作匾额的铺子看了,他一再叮嘱,他要做两块匾额,一块挂在室外,一块挂在室内。

挂在室内的那块匾额,一定要按照他刻的字体做,也即按照篆刻字体做;一块按照正楷字体做,挂在室外,这块匾额的尺寸要求大一些。

尹德芳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做一些工艺银壶,一些金银合金的杯子,以及其他银器,然后,把这些银器陈列在架子上。等待顾客上门选购。

然后,选择一个吉日,邀请好友前来,开始挂牌营业。

“掌馨工坊”的扁牌制作好了,并不等于在门楣上挂上扁牌,就可以开业了。

尹德芳还要把老父亲那间小作坊进行一个整理,把不合适的工具清理掉,该粉刷的粉刷一下;该购买陈列银器的架子,要重新购买。

举办银器工坊的开业仪式,尹德芳夫妻俩都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尹德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既然是开业,最关键的是,架子上必须有银壶摆放在那个架子上。

如果陈列架上空空如也,顾客来了,他们来买什么银壶产品呢?

让尹德芳发愁的还是经费,蓝彩霞提醒尹德芳,还是再找尹德芳的发小,借一点启动资金。

购买制作各种银器的工具需要钱,购买银锭也需要大量的钱。尹德芳目前,还欠着一大笔外债。

购买那把韩国工艺银壶欠了一部分,去河南济,云南新华村,西藏学艺又借了一部分钱。虽然云南的师傅寸祖仁扶持了尹德芳一部分资金,但他在西藏日常的用度和给师娘购买礼物,以及回家给家人们购买礼物,身上的钱早已经花光了。现在,尹德芳几乎又是身无分文,还欠了不少的外债。

尹德芳创办银匠工坊,准确地说,他是从负数开始。等等他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呢?

尹德芳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他认定要做的事情。即使撞上南墙,他也不肯回头。

坐在自己老爷子的五金小作坊里的尹德芳,得到发小楼贵根资金的支持,他购买了自己需要的五金制作工具,购买了银锭,开始制作自己心中的理想的工艺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