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中雪 作品

第23章

没想到吧、其实宪宗皇帝朱见深也是个炼丹爱好者,嘉靖这叫孙承祖业。本文免费搜索: 看书地 kanshudi.com

朱佑没那么热衷,可李广也给他引见过方士,可见对此他也不反对。

“炼丹?”

张宛并不觉得奇怪,走过去一看,几个传统意义上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自不必说。

炼丹之术,源远流长。

汉武帝时,信奉方士,烧炼金石一类矿物,物为石药。

广泛流传于南北朝的“五石散”也是一款著名的丹药。

以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等炼制,其药性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

所以两晋南北朝才有那么一大堆不穿衣服到处跑的疯子。

炼丹,有点儿像化学 ,是无机化学。还有点儿像医学,但似乎都不太靠谱的样子。

不过,在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二岁的明朝皇帝中,朱厚熜这个天天炼丹吃药的居然活了六十……

可是,在皇帝平均寿命五十三的清朝。

痴迷炼丹、在位十三年连炉火都没有熄灭的雍正,却在五十七岁时暴毙?

“炼丹果然是个玄学。”

作为朱见深的儿子,朱佑虽用过一些方士,但并不入父亲热衷。

赵鸣之所以开始搞这个,主要是不想上朝。

大搞炼丹术和不乐意上班,简直是完美的一对搭配。雍正那绝对是一个意外。

而且,赵鸣肯定会炼出一些东西来。

比如抗生素,再比如消炎药,是不是十分合适。

赵鸣很有自知之明,面前这些人,很多都是青史留名,自然也都是人中龙凤。

他想要玩过他们?

就算有皇帝的身份也不可能,只能依靠这些玄学了。

赵鸣兴致冲冲地跑过来,给她怀里塞了一个东西。

“这是……红薯?”

张宛:???

“这炉子里烤的?”

“是啊,炉子里烤出红薯来,这不是很合理么。”

“炉子里把红薯烤熟是很合理。”

——你要是丢进去红铜、矿银、黑铅,最后烧出来一颗“包治百病”的抗生素金丹,也合理。

反正大学士博观古今,但他也不认识抗生素。

张宛啧啧:“但是你要是丢进去红铜、矿银、黑铅,最后烤个这个出来,怕是没人会信的。”

他们虽然不认识红薯,但也不是傻的。

他们是想忽悠大臣没错,但这步子可不能迈的这么大吧。

这年头,变化的太快,学校的课程也和社会脱节。

你大学学什么专业,以后也不一定会从事相关的工作。

比如赵鸣有个舍友,就去考公了。

领导一看到他专业,激动的无以复加。

“材料科学,这个好啊,赶紧来写材料,我倒要看看你写的能有多科学……”

没错,赵鸣是学“材料科学”的。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

“材料学本来就和炼丹差不多。”赵鸣把红薯掰成两半,“炼丹玄,材料也玄,玄之有玄。”

很多材料的发明都源于偶然性,比如不锈钢。

单层石墨烯更是搞笑。

在尝试了化学剥离法、气相沉积法、机械剥离法都不管用后。他们直接用胶带给撕出来了,这还拿了诺贝尔化学奖。

就是因为玄,所以赵鸣都先给炉子诚心实意地磕三个头再操作。

“所以……”张宛指着旁边一个正在搭建的炉子,“你是想要在这儿——”

那个炉子明显和传统的炼丹炉不一样。

炼丹炉不用那么高,这个炉子却已经有四五米那么高了,还没封顶。

“没错。”赵鸣点头,“炼钢。”

第17章 土法炼铁 大基建的一片蓝海

赵鸣觉得,他要是跟内阁六部那帮老家伙搞权斗,那真是落入圈套了。

谁玩的过他们啊,他又不是朱厚熜。

这些时日,张宛和赵小照也不在,他只能翻出藏起来的《明史》,摸黑补课,简直是临死抱佛脚。

在这个大明材料学的领域,他如果说自己是第二,那保管没人敢称自己第一。

冶金也是属于材料,反正这些炼丹炼金化学医学都有相通之处,如今就把它们给一锅炖了。

当然,古代的炼铁技术也不差,并且一直在发展。

秦汉时期,冶铁业就是最重要的手工业。

汉代的百炼钢,隋唐灌钢法,明朝的苏钢法都是生产技术的革新。

赵鸣叹气:“老子也没想到,学材料居然真的要来炼钢,早知道干脆直接学冶金算了。”

不过,就算是学冶金的也是进钢厂,可不是造钢厂啊。

工业化社会,大家都只是一颗螺丝钉而已。

开飞机的是开飞机的,修飞机的是修飞机的,造飞机的是造飞机的。

“材料毁一生,冶金穷三代”。

还不是因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放缓,土木不行,他们也不行啊。

“这下可好了。”赵鸣喜极而泣,“这可是来到了基建的一片蓝海啊。”

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以后内阁要是给他讲政治,他就给他们讲炼丹炼铁。

主打一个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驴头不对马嘴。

他指给张宛看:“现在的苏钢法其实也是高炉冶金,以木炭为燃料。”

因为于江苏地区诞生所以被称为苏钢法。

具体操作流程为,在炉口以火钳夹住生铁板,使之熔化后流入火炉熟铁中不断翻动,就可以得到成分均匀而杂质少的钢材。

洪武期间官办厂产铁量为9200吨,宣德年间民间为1.3万吨,嘉靖年间4.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