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徐辞言望了一眼石县令,见人凝着眉一副思考的样子,才继续开口,“大人学问渊博,学生今日能得大人指点文章,可谓是难得,故而才选了府试题目来一试。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

所谓的截搭题,就是将不同章节的句子强行截搭成题,上句还是《论语》这章,下句忽又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对于考生来说,遇到这种题,就像是高考遇见偏题怪题,只能傻眼骂街。

但这种题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科举制度发展的结果。

徐辞言仔细琢磨了一下,还挺能理解的,毕竟四书五经就那些字,几朝几代考下来,早考出花来了。

再不整点新活,恐怕有考试提前押题背些佳作,考场上默写一通。只怕到时候恐怕科举比得不是才学,而是谁更有本事找佳作背佳作了。

这样下来,寒门学子如何比得上那些世家大族?

眼下乡试,会试等等科举考的文章虽难,但题也不是乱出的,哪怕截搭,也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截搭。

祁县县试考的这种无情截搭题,就是那种莫名其妙的搭法。

像去年考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此谓知本”,半句来自论语半句大学还毫无任何关联的,简直让人难评。

“你说得倒是不错。”

石县令正统进士出身,自然看不上这种割裂经文胡乱取义的行为,颇为赞同地点点头,“都说文章时读时新才好,可也不能乱读。”

“时下有些文章搭得,都不知道在胡乱云些什么。”石县令提起朱笔,对着文章就要批改,临了说了一句。

“祁县地远,在京都江南这些地方,已经开始不许无情搭,你以后若是考到后头,也该时时注意才是。”

“学生受教。”徐辞言恭敬行礼。

改一篇文章需要些时间,自然也不能让他就这么在石府的书房里面木愣愣地站着。

屋内安静下来以后,方才的小厮就进来把徐辞言引到院外石凳上坐着,还上了碟点心并一壶茶水。

“还请小郎君在此等等了。”小厮笑着开口。

“有劳了,”那碟点心一上桌,徐辞言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香味,仔细一看,不由得“咦”了一声。

“这是牛舌饼?”

“小郎君认识?”小厮一愣,“这是我家老爷从北面带来的做法,还以为在南边没人认识,小郎君倒是好眼力。”

那还得感谢前世便捷的快递服务,徐辞言心底默默回应。

粗瓷碟子上齐整地摆了六个饼子,形似牛舌。和南方普遍偏甜软糯的点心不同,牛舌饼酥皮咸馅,里面加了椒盐,光放在盘子里就是一股子咸香。

这辈子徐辞言还没吃过咸口的点心,一时间颇有兴致,捻了一块尝了一口,入口酥脆内馅椒香,果然好吃。

那小厮上了点心就下去了,他一个人坐在这,慢悠悠地吃着点心打量石府。

石县令质朴,搬进这座宅子以后也为大加修改。院内的花草石木还是昔日黄县令在时的样子,只是往廊下新移了一簇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院无竹,大启的读书人十分

喜欢在院内种上点竹子,显得格外雅致。

徐辞言也喜欢竹子,但是他更喜欢竹笋。

多好吃啊。

想着想着,竹子后面就冒出来个人影。小厮满面笑容,端了个漆盒连带着一包油纸包好的点心,递给徐辞言。

“小公子,文章老爷已经改好了,就在这盒子里。”他又指指那包点心,“这是老爷特意让给小公子的。”

“有劳小哥了。”徐辞言擦干净手,恭恭敬敬地接过盒子,又看着小厮笑。

“这您就折煞小的了。”小厮心下欢喜,一边引着徐辞言往府外走,一边夸赞,“我可是听老爷说了,小公子这篇文章做得好。”

“想来您将来是有大出息的。”

好话谁不爱听,徐辞言笑意越发明显,等出了门,等在外面的学子见他这样子,连忙走起来。

“徐弟!”来人笑着招呼,抬起手朝他行了个读书人的礼。

这人姓陈名钰,祁县有名

的才子,是城里陈员外的儿子。

陈员外和徐父有些来往,徐辞言也和陈钰有些熟识。

“陈兄。”徐辞言还了个礼问,“石老爷把文章都改好了,不知其他学子眼下在哪?”

“你跟我来,”陈钰爽朗地笑笑,揽着他往街上一家茶楼里走,“人都在这等着呢。”

徐辞言年纪小,和祁县的学子没多少联系。

因此,他做好文章以后就托陈钰联系祁县的读书人,等到石县令改好文章以后大家一起看。

这家茶楼就在县学附近,来往不少读书人,只是今日格外多些。小二上完茶就蹭到掌柜旁边,好奇地发问。

“刘掌柜,今日怎么这么多人来?”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掌柜拨拨算盘,颇有些自得,“我都打听好了,说是县令老爷要给改篇文章,这些读书人等着看呢。”

“县令老爷亲自改啊!”小二瞪大眼睛,“那得写得多好啊!”

“嗨,我又不懂什么文章的,怎么知道。”掌柜眯眯眼睛,“行了,快去把笔墨这些准备好了!”

“待会这些人保准要要呢!”

他算盘打得叮当响,县令老爷改的文章,全县的读书人都会跑来看,也不能贴官府门口去,那自然得找个地方放着。

放哪就是个学问了。

上一任黄老爷刚来的时候,也有那么一遭。

那时候掌柜还在别家茶楼里面当小厮,眼睁睁看着因着那篇文章,整个月里都有读书人络绎不绝地来看,赚了个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