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半晌才松了口气,远远地汇报,“殿下,不是疫,只是着了水受了寒,小儿体弱,这才发起病来。搜索本文首发: 进入她 ”

“药我们带的有,”萧璟点头,立马安排下去,“有牢沈太医写下方子放药。”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防大疫,是要派人熬些预防的汤药给百姓喝的。

一直在难民营待到了晚上,萧璟才到了住处,是被砍头那知府的宅子,地方够大,布置也精巧。

饭才吃了两口,常庄又来报了,说是扬州府里的那些富户要给官府捐粮捐钱。

当着萧璟的面,常庄忍不住诉苦,“殿下有所不知,朝廷赈灾粮到之前那久,下官也派人去找过他们,都不是要,是以官府的名义借,都一个个推诿得!”

“若此次来得不是殿下,怕他们还不肯呢。”

这事情是早被报上去了的,萧璟心底不虞,扬州世家大族众多,平日里侵占土地田庄就算了,大事之下还敢如此。

早几年他不屑于用这些心计,眼下却熟稔于心,萧璟搁下碗笑了起来,“你去和他们说,本宫感念他们的恩德,待灾情平定后,自会派人收录府内诸家的事迹,以承天子。”

这是要他们大出血啊。

常庄心底戚戚,前头官场还有人说本朝东宫品行出众心系于民,就是手腕上硬直了点。

果然捕风捉影之话,不可多信。

他应下之后便出去了,萧璟接着处理其他的政事。

常庄此人,没有前任知府油锅里捞银子使的胆大妄为,也差了几分主政的果敢和决断,赈灾诸事上,他除了沿用惯例的那些,其他的都没敢多管,等着上官来处理。

大到粮食的筹备、河堤的修建,小到一灾一民的安排,都要萧璟重新抉择。

第92章 明枪暗箭 夏来雨水多,河面上……

夏来雨水多, 河面上涨飞快。

此次决堤的浦河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流经扬州府内五县十三乡,亦是扬州水运线路上的一大通路。

与重要的地位不同, 浦河的堤坝是数百年前所修建的了。

乾顺帝一直有心想要重建,但这些年来浦河一直安安稳稳的,莫说大的汛灾, 就是小灾都没闹过,朝廷便把重心放在了黄河流域的治理上去了。

谁曾想这次闹了个大的。

徐辞言带着河工在水里泡了一天一夜, 才把情况摸排清楚,等到上岸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面色惨白唇色青紫, 配上湿漉漉的长发,活似水鬼上了岸。

主司的工匠姓刘, 刘朴,年过半百, 在水利一事上钻研多年, 是朝野上下公认的大家。

刘家上下都学这一块, 这一次前来的,除了刘朴, 还有他儿子刘格。

天公不作美,他们来到河边没多久就下起了大雨, 倾盆大雨打在脸上,打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好在刘朴这些年四处河水里泡惯了,还算适应。

一开始他还担心这位以文才出名的徐大人受不了苦,还托自家儿子小心照应。

等到上岸的时候,就见刘格神色奇异地冲他使眼色,再点点一旁捞着袍子挤水的徐辞言。

“爹, 你看那!”刘格悄悄一指,刘朴应声一看,正见徐大人露出来的裤脚破开,露出被水泡得肿胀的一指长伤口。

“大人,您受伤了!”刘朴大惊失色,赶忙上前搀扶,“大夫,大夫呢?”

“无事,回去了让大夫帮忙看看就行。”

徐辞言低头看看,那伤口是被水底的碎石刮的,看着可怖,但被水泡了那么久,只剩下麻木的感觉了。

他看着面露疲态的刘朴,柔声开口,“倒是刘大人,本该安享天年的时候,还为了朝廷奔走,实在令人钦佩。”

“河水寒凉,待回去后本官请太医来为您诊脉,还请大人不要推辞。”

“如何敢当。”刘朴有些羞愧,到底知晓自己的身子骨,没有多加推辞。

徐辞言对他好言自语,他也愿意多和这人说两句,到时候陛下问起来,他也有得答。

“如何修这堤坝,下官倒是有点想法了,只是还需要演

算一下能不能行。”

“总不过还要等水退下去才能动工,”徐辞言叹气,“本官对算学倒是有点心得,若是大人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开口。”

“是吗?”刘朴一愣,设计一整个河堤,对他来说确实是个大工程,其中要计算的地方不计其数。

如果徐大人愿意帮忙,说不定要更快一点,更何况这徐大人六月及第,文采出众,虽然前头没听说过,但在算学上应该也是大家。

“那老夫就不客气了。”刘朴点点头,“若是河堤能成,老夫向陛下汇报时,自然不会少了大人的功劳。”

徐辞言笑笑,等到一行人坐上了马车准备回去的时候,刘朴突然听他开口。

“刘大人,”夜色里年轻官员神色看不真切,语调飘忽,令人有种说不出的毛骨悚然,“您看这河道决堤,是天灾,还是人为?”

“大人怎么会这么想?”刘朴一愣,有些不可思议,但还是认真答了,“河道坚固,若是人为,除非是用到火器,不然绝不是一两日功夫能做成的。”

“老夫看了,这决堤的地方不远就是农田,每日里往来农夫无数,众目睽睽之下,谁又有本事做出这样的事来呢。”

“是吗,”徐辞言笑笑,没有多说什么,“是我想多了。”

…………

回到知府宅邸的时候已是半夜,主院里依旧灯火通明。

“殿下在做什么?”徐辞言收拾好伤口,换了身衣服出门,随手拉了个小太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