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司试了,这些粒子都可以作种,凤安气候不够暖,一年只能一熟,臣估量着若是在南方温暖地带,能多熟。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
“亩产多少,怎么吃,能饱腹吗?”乾顺帝抓住关键点。
“能达四五百斤,”徐辞言道,“煮、烧、蒸都可以,臣在凤安府小范围推广了一下,虽然百姓接受度不如麦、粟那么高,但是适合作应急粮。”
大启天寒,平均气温比后世低了不少。南边多种水稻,亩产四石原粮,舂成米约有300来斤,而北边夏麦秋栗,平均下来亩产只有200来斤。
这个产量和历史上的明代差不多,徐辞言记得,玉米就是在明代开始种植,但没有经过选育的种子,产量比不得后世那么高。
他最开始还有些担心找不到种子,只能按照记忆交代崔钧多多注意和外番交易的类似种子的物品。
徐瞻生下不久,崔钧的包裹就到了,里面一堆零零碎碎的物件里,惊奇地出现了一小包玉米粒。
商贾们不知道这东西能吃,见它金灿灿的看着吉利,才当着珠子收了进来。
得了消息,崔钧找了人再问,却是再也没有了。
徐辞言慎之又慎,取了一半种了下去,派经验丰富的老农日夜照顾着,
那些种子结了果又种下去,才长出一亩来。
接下来这一亩种子要怎么种,怎么推广,就得交由乾顺帝来决策了。
“四五百斤,四五百斤……”乾顺帝呢喃出声,眼神一亮,“来人,宣户部四品以上官员觐见!”
大启并没有专司农业的衙门,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粮食自然也归其管。
眼下正是上衙的时间,不一会,大大小小的官员就都进了殿,有些好奇地看向那筐子玉米。
四百来斤的玉米看似很多,但要在全国各地试种,选出最合适的栽种条件,这么一分下去每地也只能分得一点。
一群官吏吵吵闹闹,争来争去,直到天色黑尽才拟出了章程。晚膳的时候,御膳房取了点玉米按照徐辞言的说法磨成浆烤了饼,供官吏们试吃。
比起京官们常吃的山珍海味,饼子的味道简直朴素得平平无奇,但能吃,能吃饱,这就是民间最大的期望了。
第91章 赈灾 粮种的推广是个隐蔽活,……
粮种的推广是个隐蔽活, 并不广之于众,在一切尘埃落地之前,对于有功的崔钧, 徐辞言两人也不能加以封赏。
但军功不同,天下隐有纷乱之迹,西北一带饱受五大部骚扰劫掠, 这时候,正需要一个将才安定天下人的心。
颓败多年的崔家, 因崔鸿一人又显赫起来。
崔鸿进京后,不仅得了陛下御赐的宅邸良田无数,就连后宫的婉贵人, 也被越级封赏成了婉妃。
上奏折子上,崔鸿为自己的外甥, 岜王萧衍请实职。
自从几年前萧衍因为吏部事被乾顺帝斥责之后,便一直当个闲散王爷, 同批出宫建府的恭王, 当时虽然只领了个国子监的职, 但好歹有份活干着。
这么一来,萧衍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他过够了万人之上的日子, 眼下重生回来事事受挫,早就憋闷在心, 时时给远在陕西的舅舅写信哭诉。
崔鸿爱屋及乌,对外甥心疼不已。
乾顺帝收到折子,也反思了一下自己。
他饱受夺嫡之苦,和一群有权有势的兄弟们斗得头破血流才成了大业,到了自己儿子那,心思就开始活络了。
具体表现在他的偏心上面, 除了皇太子萧璟,乾顺帝对每一个儿子都是平等的冷淡,争取让他们早早绝了争储的心。
左右萧璟那孩子纯善,等到日后他为皇,没了夺嫡的仇,还能苛责自己兄弟不成?
乾顺帝这主意其实算不得错,特别是这几年萧璟开始参与政事,爱民惜政,手腕不俗,得了大多数朝臣的欣赏。
东宫既有能耐,其他皇子自然是越平平无奇越好。
但眼下崔鸿的折子都上来了,他又不能没什么表示。
乾顺帝头疼了两天后,终于下定决心,给萧衍安排了个不大不小的职位,实在是他看自己这儿子看得很明白,本事不足,你敢给他干大事,他就敢给你捅大篓子。
顺手地,他给另一个儿子,恭王萧逸也升了官。连带着受母家牵连的七皇子,也放出宫去建府了。
消息传出去以后,几个皇子都乐开了花,纷纷设宴庆贺。
不是他们夸张,历朝历代,做皇子做成他们这样的,也是少有了。
徐辞言一场宴席都没去,他回京以后事务又繁忙了起来,每日处理礼部大小事情,再加上又是一年科考大年,礼部尚书大手一挥,把会试的事情压在他头上去了。
当考生考试的时候不觉得,等到当考官了,才惊觉这考务工作有多难做。
到了夏来科举事毕,新科游子们开始打马游街了,江南一带又突然爆发了水患。
扬州府内河堤坍塌,决堤的河水一连淹没了数百里,百姓流离失所,哭嚎满天。
而当地官吏赈灾不力,油锅里的银子都敢捞起来花,逼得百姓写血书告官。
十里扬州繁华之地,能在那当官的,谁背后没有几个权高位重的靠山,此去赈灾之人,能力,地位,一个都不能缺。
五月初二,乾顺帝下旨,命太子萧璟至扬州赈灾。身为詹事府少詹事,太子属官,徐辞言放下礼部事随行。
官船从京城出发,沿着运河一路向南。
“老师。”萧璟整理完思绪,抬腿迈出屋外,就见徐辞言一袭青衫,站在甲板上看天,眉目凝重,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