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这般之下,无论朝中人怎么夸赞,崔鸿对徐辞言都一贯有些高高在上的不屑,不屑于对方只能通晓些笔墨,不似自己,御马横枪,上阵杀敌。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要知道大启有才的文臣多如牛毛,而堪用的武将屈指可数。

直到这人伴驾东宫出行后,崔鸿才意外得知自己受到乾顺帝重用的真相。

一篇从凤安来的《论将策》,让乾顺帝下定决心。其中对他的分析,中肯又全面,让崔鸿自己看了,都有些心惊。

先前的恼怒和鄙夷,一下子都化成了愧疚和羞涩。

“徐大人不认,下官也没什么好说的,”崔鸿沉声开口,“他日若有机会,自会相报。”

徐辞言轻笑一声,并不言语,眼睫抬起,目光长长地落在城外叠峦的高山上,“本官听闻鞑靼不安定,想来崔大人不日就要领兵出征了吧。”

“夏日水草丰茂、马匹也正是身强体壮的时候,”崔鸿叹了口气,目光倒毫无畏色,“五大部贼心不死,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正好,待陛下一声令下,我便整装戎马,将其打得屁滚尿流,不敢再犯!”

“大人果然豪情,”徐辞言坦然一笑,朝他拘手行礼,“本官提前在此,祝大人凯旋!”

“一定!”崔鸿回礼,一转身,又大马金刀地走了。

“这崔将军真是脾气古怪,”被挤走的几个同僚一连莫名地凑过来,看向徐辞言的目光有些感慨。

“你都不知道,这些日子咱们上朝都难过了,说不准什么时候他就在那冷言冷语两句呢。”

“对你倒是亲和。”

徐辞言笑笑,“这么看我这些日子不在朝,倒是躲过一劫。”

他对崔鸿说的那个人情倒是没多在意,至少眼下,他还用不到这个人情。

某些意义上来说,崔鸿派人把萧衍管得死死的,对他反倒是有些不利了。

毕竟萧衍再怎么样也是皇子,他不自个做些大的,徐辞言想要下手,

还得筹谋一下呢。

萧璟这孩子对他实心眼,可他也不能在这位日后帝王面前直摆摆地说,我要杀你兄弟吧。

怕是活到头了。

…………

鞑靼的动作是早就有预料的,谁也没想到这动作会这么大。

五月中,还没到崔鸿领命出征的日子,西北便八百里加急,哈里怯汗遇刺身亡,南部归顺于五大部,鞑靼十万大军临城,边关失守。

一夜之间,满朝震惊。

乾顺帝下令,封崔鸿西北总兵,封镇国大将军,并将太原、宁夏、固原三个军事重镇的精兵重新编排,和崔鸿手里原来的人一起充作定西军,迎击鞑靼。

而远在东南打海盗的崔钧,也被一旨召了回来,乾顺帝大笔一挥,将其封为广威将军,随叔出征。

崔家一门两将星,一时间风光无两。若非崔鸿早年丧妻后一直鳏居,家中并无女眷,只怕是门槛都要被人踏破了。

就连崔钧的夫人也不堪其扰,称病闭门锁户地过日子。

作为崔家女之子,萧衍便成了第一等得意人。

他一得意,便又开始跳脱起来,崔鸿派来管他的长随被他找了个错处丢了出去,到底是王爷,那长随无法,只好又托了个武官,混在萧衍身边。

那武官正是护国寺内,仗势拦门、骚扰女眷的蒋大武。

身为崔鸿身边的亲信,这次出征,崔鸿却没把他带去,早让蒋大武心有慌乱,这次得了差事,又知晓崔鸿对婉贵妃的看重,便把希望都寄托在萧衍身上。

只要外甥求情,崔鸿还当真会一直冷着他不成?

蒋大武算盘打得啪啪响,对萧衍便是百无不应,一句重话都不敢说。

萧衍便以为是舅舅支持自己了,他心底得意,一改之前低调模样,开始宴请群臣,招揽门客了。

百官可不知道邑王和崔鸿之间的那点小九九,见此情况,只以为是崔鸿示意,一时间心底嘀咕起来。

一个成年王爷,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真是让人不敢细想。

更火上加霜的是,西北那边传来线

报,崔鸿桀骜,因为一点意见不合,竟然逼迫当地长官给他下跪求饶。

这是要反啊!

御史台官员胡子都气翘起来了,纷纷上折子开始喷人,喷来喷去,朝里竟然多了股声音,叫乾顺帝削减军费的。

谁想到徐辞言先站出来了,他这一站出来,百官们才纷纷想起,这人身上还挂着个御史台的职呢。

谁提议要削减兵力,徐辞言就喷谁。

“崔将军在外领兵,守的是我大启河山,护的是我大启百姓,诸位躲在人后头,不加以支持就算了,怎么还带落井下石的?”

又一日早朝,徐辞言手持笏板站在礼部尚书后头,以一敌十。

“徐大人此言差矣,什么叫我等落井下石!这崔鸿虽奉命领兵,但陕西布政使黄大人亦是奉陛下之命,得吏部任书护佑一方民生!”

“本朝自太祖以来,驻守边关的将领何其之多,有谁像他一样这般轻贱同僚、藐视君主的!”

“说到底诸位大人不就是怕自己落得和黄大人一个下场,”徐辞言轻笑一声,上前奏事,“陛下,大将军言行无状,自然不能轻饶,但削减军费一事万万不可。”

“鞑靼士兵骁勇善战,我朝军队本就不占优势,此时若是再后方不定,做出削减军费的事情来,怕是要边关失守啊。”

乾顺帝也很是头疼,他自然明白军费是绝不能减的,不仅不能减,还要削削别的经费再给军队凑上一笔。

别看眼下朝里声音大,那都是些零散小官在叫嚷,真正的老狐狸们,可都闷声不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