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战斗家 作品

第134章 各有各的规矩

第134章 各有各的规矩

扬州会馆。首发免费看书搜:读阅读

二三月京城科举,陆仲恒高中新科进士,扬州会馆很是热闹了一段时日,一直到最近才消停了些,薛岩来拜访,然后知道了合作的事。

聊起这王信,陆仲恒倒是感慨,于是派人去请,约定日期相聚。

最近太过风光,实在惹人注目,为了保持低调,陆仲恒也没有再请别人,只是要与王信聊一聊,还有恩师林如海的事。

第二日。

王信如约而来,陆仲恒没有亲自出门去迎,在里头等候,见到了王信,主动提出歉意。

王信没有怪,理解陆仲恒的为难。

新科进士也只是新科进士,前程远大,也是前程远大,当下要低调做人,以免惹出是非。

不过陆仲恒进了翰林院,与那梅翰林不同。

王信知道梅翰林。

梅翰林年纪大了,不是说梅翰林就不重要,而是相比较陆仲恒这样年轻的翰林,未来有资格入阁,所以陆仲恒的地位就变得重要了起来。

对于一方势力而言,有这样的后起之秀犹如有一根定海神针的存在。

一个是重要武器,一个是核武器。

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

同样规模的势力,一方有这样的陆仲恒,一方没有,没有的那方,连说话的底气都会不足。

陆仲恒在扬州会馆的超然地位说明了一切。

王信跟在陆仲恒身后,两人在一间单独的房间里,桌子上开始上菜。

陆仲恒亲自为王信倒酒,两人出自一门,倒也没必要太过客套。

与别人所想不同,陆仲恒不光是因为同出一门的原因,对王信也有格外的刮目相看。

外地官入京原本有住房提供,后来因为房屋被占,朝廷也扩建了几次,等到朝廷无钱的时候,于是变成各人自己想办法解决。

如此不负责任的做法,带来的弊端与后果,朝廷也心知肚明。

就如将领蓄养家丁,实际为将领的私兵一样的道理,本质上还是朝廷无钱,只能当做没看见一样的道理。

京城一房难求,房价又贵。

俸禄低的小官连租都租不起,俸禄高的官员,需要养活的人也多,加上大周风气奢靡,人情往来通达,导致官员们没一个靠着俸禄能维持生活的。

“你的俸禄高,需要养活的人也没有几个,为何不趁机在京城置办一套宅子。”陆仲恒问道。

王信露出苦笑。

自己在河西小营做的事,与别人养家丁并无不同,只不过别人养个一二百,乃至数百家丁,而自己养了两千。

也因为房子的事,营里的许多外地军官在京城难以落脚。

比如赵雍,刘通都是如此。

包括张灿。

乃至于新提拔起来的一批校官,目前只能以营为家,赵雍有家室,家室不在身边,还有有家室的,总之,自己许多时候不呆在营里,让很多人松了口气。

否则自己在营里,每个人都要紧绷着,时间久了并不利于军心。

简而言之,自己已经是游击将军,不再是以前的都司,更不是当年的佐击。

王信如实说道:“我倒是想过去租房子,不过租房子的租金高,会影响我攒俸禄买房的速度,原本三年,租房的话至少要五六年了。至于买房的话,我钱又不够。”

陆仲恒大惊,连忙问道:“你买卖做的不小,我在薛岩东家那了解过,怎么如此窘迫?”

“与商号的合作是公事,我自己怎么可以拿?我要是拿了,手下的人是不是也能拿?”王信解释道。

“不至于此。”陆仲恒摇了摇头,在他看来是两回事,笑道:“你对自己太过苛刻了。”

王信不认可,直言说道:“因为我自己是将军,所以我能拿,别人不是将军所以不能拿。那日后我要是升了官,手下的人升了游击将军,他们也是将军了,是不是可以拿,也可以借助自己的权力去做生意。”

陆仲恒平易近人,因为他看得起王信。

从小神童出名,骨子里傲气的很,有些无法理解王信的心思,纳闷道:“如果不是靠着你,你下面的人能出头?不感激你倒罢了,如何还不听话上了。”

王信理解陆仲恒的想法。

不是陆仲恒不聪明,而是他从小生活的圈子太高,不能理解下面人。

有些事三言两语说不清,说了陆仲恒也不一定理解,于是王信简单笑道。 “做事要正,让人无话可说,军队经商是无奈之举,为的是养活士兵,自己行的正坐得直,下面的人才能严格的按照自己的规矩来做事,自己定的规矩,总不能自己去毁掉。”

如果是张吉甫,他倒是有可能理解自己。

听说此人最讲规矩。

陆仲恒是聪明人,没有在谈不到一起的事情上争论,而是说起了林如海,“林公不久后会升任应天户部尚书,可惜了,如果没有张吉甫的横插一脚,林公应该回京真正的肩负一部。”

同样是户部尚书,京城的户部尚书,与应天的户部尚书截然不同。

林如海没入京,损失最大的应该是陆仲恒吧,王信内心明白,朝中有人好做官,陆仲恒已经是许多人眼里的大腿,可他还不是真大腿。

林如海当了部台,有林如海的关照,陆仲恒在翰林院的路走的才稳。

他们的这条路,看的不是谁走得快,而是看谁走的稳。

只要稳就能一直走下去,道路的尽头是位极人臣,功盖天下。

“京城是个漩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信安慰道:“林公不来,说不定是好事。”

陆仲亨竟然笑了,王信一头雾水,不知道陆仲亨所笑何事。

原来陆仲亨呆在朝廷中枢,消息灵通,知道许多天下事。

比如四川那边闹民乱,巫山县民因追缴历年积欠,聚众数千,毁衙劫库,匪首王某等假托白莲教余孽,煽惑乡愚,已据险要,竖旗称乱。

虽经调派镇筸兵五百往剿,然贼踞大巴山险隘,剿捕未竟全功。

还有陕北军士闹饷,又有国库亏空等等。

陆仲亨笑道:“别的不提,林公离开盐道其实是好事,都把盐道当无底洞,却不知两淮盐课去年光盐商就倒罢二十一家。”

“何至于此。”

王信从江南回来没多久,倭患虽然对民间经济影响很大,却也没到伤筋骨的地步。

“就那张吉甫,老家田亩不下二十万。”陆仲亨感慨,“一场倭患养肥了多少人家,朝廷当然收不上来银子。”

王信无话可说。

穷人想变富,富人想更富,这本是人性,谁能阻止的了,大势所趋罢了,倒要看看有没有人出来改革,连陆仲恒都晓得,朝堂如何不知。

改革可不是简单的事,王信自问自己没这么大本事,还是带好自己的兵吧,尽自己的本分。

与陆仲恒交流了一通。

史平和同伴们趴在水池边,数着假山上的猴子,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猴子,上回没功夫细看,也不敢多看,如今底气足了,脸上有了些傲气,带着同伴在此看得仔细。

“将军。”

“看够了,走吧。”

王信还是更喜欢这些少年,史平等人当即抛下猴子的事,拥着自家将军离开。

五百杆鸟铳,二十门佛郎机。

薛岩也亲自赶来营中。

武器被一一摆放在校场,不光有军士,还有薛家的掌柜和管事们。

“火药很早被我们的先民发明出来,又有最早的火器也是如此,包括大宋发明的突火枪,是此类管状发射的祖宗。”

王信笑着向手下们介绍这些武器。

火器没有安装火药,人们手里都拿着一把,又或者围绕佛郎机四处抚摸,听到将军的介绍,张灿笑道:“倒是奇了怪,既然是咱们的东西,怎么到了外国人手里。”

“大宋不是被打败了么,元朝把宋朝的工匠集中管理,也带着那些工匠一路西征,沿途失落了出去,各类技术也就不断流入西方,包括大宋发明的突火枪,流入了阿拉伯,阿拉伯人入侵西方几国,其中就有这佛郎机国。”

王信指了指佛郎机,又笑道:“这些个国家后来把阿拉伯人赶跑了,但也把阿拉伯带去的一些技术学会,其中又有突火枪。”

“真如将军所言,岂不是徒弟超过了师傅。”赵雍不可思议。

“所以古人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能盲目自大,要善于学习,就如这些个火器,别看现在的样子,我敢说要不了多少年,以后就是这些武器的天下了。”

众人半信半疑,也无法亲见。

他们这河西离京城不到四十里,可不敢随意发射火器。

薛岩在远处听到王信的话,内心委实佩服,更加确认眼前的年轻将领不是寻常的武夫,如此的见识和眼界,未来必然可期。

“你们这些日子先学着我交给你们的东西,每天十题。”王信向将领们吩咐道:“我去找兵部申请,全营去香河试火器。”

香河到通州百里左右,又能训练军队携带火器的行军,增加行军经验。

今日进步一点,明日进步一点,强军就是这么带出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