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1

还真没见到过。”

姜双双对这事不是很好奇,连见都没见过的陌生人,自然不会引起她的注意力。

她更好奇的是另外一件事。

见王主任端着茶杯去倒水,她紧跟着站起来跟了上去,“主任,我有事想请问一下。”

“你说。”王主任对着小姜就忍不住露出温和的笑意,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姜的名声传了出去,最近这段时间他们管辖的区域一直很安静,住户之间那是一片和睦,连着好几天他们都没出现场了。

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小姜特别旺街道办,除了入职的第一天忙得不行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特别地清闲。

她想着要是能一直这么清闲到她退休,那得多爽啊。

所以很难不对小姜露出笑容,还主动道:“你要是有事就尽管跟我说一声,不忙的时候就当你出现场了,毕竟谁家没有个私事要办呢,你说是吧?”

“谢谢主任。”姜双双道谢道的那就一个快。

这不明显这就是“带薪旷工”嘛,不过这次她倒不是为了请假的事,她问:“主任我想问一下,如果给下乡的知青一个工作指标,那她能再调回来吗?”

王主任皱了皱眉头,她没马上说话,而是把人带到了楼梯口才小声道:“你是替你大姐问的吧?”

姜双双点了点头。

王主任一看心里就叹了口气,不过也是人之常情,之前就知道小姜的对象上门做客,对象都带进了家门那大喜事肯定也是迟早的事。

人家又是部队的兵,小两口肯定不会相隔两地,要不然一年都见不到几次面,前些日子她和熊萍就聊过,说是小姜肯定在这待不长。

可没想到会这么快。

倒也能理解,如果小姜真的要去随军,她的工作指标总得有一个人来接,她大姐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只不过,这个事还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她说着:“这两年下乡的号召喊得越大执行起来却越困难,想要你大姐回城并不是有个工作指标就能行,西城那边的邹家和你的打算差不多,他们办了整整三个月到现在还没有把手续办下来……”

去得容易回来难。

知青办现在的工作量比他们大得要多,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太敢下乡。

尤其是下乡知青们一封一封信寄回来,是个人都会害怕自己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发生什么意外。

而且农活也不是那么好干的,不说他们这一辈,就说现在城里年轻人哪个是干过农活的?

但凡下乡的知青就没有不诉苦。

没去的不想去,去了的想回来。

要大批量的知青又回城,那这个号召还有什么用?

所以原先确实有过程序,只要在城里有工作指标也不是不能回,但是这一项要求想要完全落实下来真的太难了。

从地方上的大队到公社再到市里,程序都不知道要走多少回,那边走完了还得他们这边再受理,先推一天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办得了。

就像邹家,到现在三个月都还没办完手续。

再来小姜和邹家的情况还不同,在小姜大姐把手续办完之前,小姜还不能离开,她这个岗位属于特殊性,她和街道办其他员工不同,她是属于公安局来这里坐班的,也就她一个人。

这个岗位要是空着那就没人了。

所以小姜大姐什么时候把手续办好,小姜才能跟着去随军,运气好半年左右,要是运气不好拖个一两年也不是没可能。

所以她特意提点了一下,“刚刚陆家大儿子的事你应该听到了吧?如果想要回城快现在就两条路子,第一就是去部队当兵,第二那就是病得没法下地干活。”

知青下乡那是为了建设农村。

但你病得连床都下不了,总不能还让大队的乡亲们反过来养着你吧?

陆家大儿子就属于这种情况,户籍都还没调过来人就已经被“赶”了回来。

会这么着急除了他不能干活之外,也是担心一个不好人在生产大队没了,到时候还更不好交代。

所以生产大队就直接开了介绍信让人先回来,手续也是过后补办。

不说其他地方,就他们这片区少数回城的知青要不就是病、要不就是伤,反正都是没法继续待在乡下干农活。

至于走其他路子的,那还真没有。

像这种情况自家肯定会有些门路才能把手续办全,可是要有这些门路的家庭从一开始就不会把儿女们送下乡。

不过她觉得现在的趋势不是太好。

自家儿女不得不忍心送下乡,可个别领导们的儿女却全都留在城,时间一长迟早会出乱子。

王主任不好说得太详细,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具体的情况你还得去知青办问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