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心中满是冷笑,朱高燧想的那些,他确实还猜不到。
如今他不过是刚回来,又没有渠道去知道那些,但他知道一点,那就是朱高炽劝他回来,必然是假的,是别有用心的。
其实他反而还有些不懂朱高炽这么做的用意了,在朱高燧做了那件事后,他又在外面,可以说朱棣根本就没有其他选择了,只要朱高炽不是太过于过分,朱棣都只能让朱高炽为太子。
而且朱棣对朱瞻基自小就看好,虽然隔辈,但朱棣与朱瞻基也有很高的期望,可以说即便没有朱高炽,朱棣恐怕都会立朱瞻基。
现在朱高炽劝他回来,他要是真回来了,朱高炽的地位反而会受到挑战,起码有了他可以争一争。
朱高煦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朱高炽要破坏他的名声,因为出去是他自己想的,大明都已经将他出海的大义宣传出去了,致使他在大明有很高的威望与名声。
而如果他回来,这些名声都会反噬他,甚至是朱棣都不会那样想他了,对他的疑心将会彻底加重。
这些问题他不信朱高炽想不到,既然朱高炽能够想到,还劝他回来,这是真的要把他彻底打死啊。
朱高煦甚至敢说,昨晚他与朱棣的彻夜长谈,绝对让朱高炽心里面有想法了,什么朱高炽太忙了不知下面人的那些议论,这种理由纯粹就是糊弄人,真当他会信?
朱高煦心头一阵感慨,身居高位的人,心都脏,朱高炽完全说明了这个问题。
至于朱高燧,虽然不知道朱高燧究竟是怎么想的,但这个助攻,他认了,难得有朱高燧这番话,这次可以好好架一架朱高炽了。
能多迁移一些人过去,大不了刚开始时再苦一苦,只要熬过最开始的日子,后面的日子将会无比顺畅。
尤其是还能多得到不少物资,蚕这个问题,他还真的是疏漏了,没想到朱高燧帮他补上了。
而朱高燧听着朱高煦没有答应回来,反而架起了朱高炽,心头松了一大口气,他是真的怕朱高煦点头答应。
朱高炽的那些坏心思,他都觉得坏,这个人怎么能坏到这种地步呢?
朱高燧此刻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一个劲想着朱高煦能够识破朱高炽的那些坏心思。
“老大,老二都这么说了,你这个当大哥的,得给个态度了。
老二是什么样的人,老爷子清楚,你也清楚,老二可以说从来没有这样求过人,如今老二都这样开口了,可以想象老二在海外有多难。
你也从我那大侄子那里知道了,老二在外面过得苦,这个大明都是你的了,现在你帮不帮老二吧。”
朱高炽此刻心头很是窝火,无比的悲愤,他甚至都想知道,朱高煦与朱高燧什么时候这么聪明了。
尤其是朱高煦,朱高燧他丝毫不担心,他完全镇压得住,只有朱高煦,自从出现变化后,是越发的让人难以捉摸了。
此刻朱高炽很是为难,被朱高燧这么一架,朱高煦又这样求他,他即便拒绝也没有什么,但是传出去后,他的名声都得被毁。
身为大哥,连出海的弟弟都防备,在有心人的推动下,他别想有什么好名声。
尤其是朱棣那关,他要是真的敢拒绝,朱棣对他的意见会更大,成见会更深。
朱高炽无比的心累,早知道他就不劝朱高煦回来了,但身为大哥,他劝朱高煦也是为朱高煦好,这人怎么就不懂呢?
朱高炽看着朱高煦,最终一叹。
“老二,朝廷也苦啊,你从来刘家港回来的路上也看见了,大明的百姓,过得苦,朝廷正在想办法改善。
不过你是我亲弟弟,我是大哥,又怎么能不管你,看着你在外面吃苦,我心里于心不忍。
这样,人口我给给迁移五十万过去,这事我去和老爷子说。
桑苗和棉花种子的事情,我已经让人在开始准备了,年后应该就可以装运一批先给你运过去。
至于蚕和棉花,我也准备一些,多的就真的没有了,明年老爷子就要发起北征,出兵瓦剌,大明国内也需要治理。
老二你也为大明的百姓考虑考虑吧,大明不容易啊。”
“老大,我也知道大明不容易,老大你还给我准备这么些,我心中感动。
身为大明汉王,我也有责任承担起义务来,我那里有一些黄金,也有一部分白银,金有八万两,白银有十万两,虽然不多,但也是我的绵薄之力。
老大你都说大明这般艰难了,我又怎么能轻易从大明拿这些回去,这些钱,过后我就让人运过来。
老大你就收着,这是我身为大明汉王,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当为大明百姓多考虑!”
朱高煦说得大义凝然,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看得朱高燧心头乐开了花,此刻朱高燧真的很想笑出声来。
朱高燧很想给朱高煦比一个大拇指,但考虑到朱高炽还在,他不想再去刺激朱高炽了。
这一刻朱高燧只觉得他的二哥真损,朱高燧是真的佩服朱高煦了,这种法子也能想得到。
朱高炽此刻却是很
想骂人,他是真的想揍朱高煦,但发现他既不能揍,他还揍不过,真打起来,基本是自己挨揍。
但朱高煦说的这些话,在他看来是真的可恨啊。
这又是用之前那套来恶心他,朱棣知道朱高煦在外面苦得很,他也知道,满朝群臣知道,天下人都知道大明的汉王为了大明安稳去了海外。
人人都知道朱高煦在外面穷困潦倒,哪怕如今朱高煦弄出火绳枪、盐、糖这些,起码在朱棣那里,朱高煦依旧穷苦。
他说大明百姓苦,只是为了防止朱高煦后面还要狮子大开口罢了,虽然也有一定的私心,想要表达出朱高煦为了自己不顾大明百姓。
但他没有想到,朱高煦这人能用这些黄金、白银来恶心他。
朱高煦虽然说拿出来,他要是真收,朱高煦肯定也会真拿,但他敢收吗?
不过就八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银罢了,这么点钱他要是敢收,当天他就得被朱棣叫过去谈心,同时还会成全朱高煦的名声,他朱高炽就成了一个小人。
朱高煦就是打定他不敢收来恶心他呢,这样一来,朱高煦的名声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反而会更高。
这就真是好处全让朱高煦拿了,他朱高炽成恶人了。
很快,朱高炽就不断安抚着自己不要生气,不要气愤,朱高煦在这里的时间有限,大不了给就是了,朱高煦也折腾不了多久,反正不管怎么折腾,朱高煦都在海外的。
等后面,等他上位,如今朱高煦折腾他的,到时候他都可以折腾回来。
大汉国?大汉国也是大明的广南行省,有这一层身份,就足够了。
朱高炽看着朱高煦,一脸的关心。
“老二,说这些做什么,大明虽然穷苦,但还能坚持,你那里更加艰难,这些黄金、银子,你就自己留着,好好发展大汉国,将大明的广南行省发展起来。
这些百姓去了广南,你也需要银子来安置他们,将这些钱,都花在百姓身上吧,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让他们少受些苦。”
朱高煦看着朱高炽说得忧国忧民,一副为他考虑,为百姓忧愁的样子,他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朱高炽做得是真的好。
能够在这电光火石之间想到这些说辞,想到这样做,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他这些黄金、银子看似没有送出去,其实已经花出去了,那就是用在这些迁移的百姓身上。
他要是不用,就是他朱高煦不在乎百姓了。
不过还好的是,他也没有想过这些钱自己留着,他也肯定是要在这些百姓身上花的,毕竟后续的安置以及吃食,他都得负责。
只不过这样一来,成了他被朱高炽架着去做的罢了。
尽管心中凝重,但朱高煦的神情无比的感动。
“大哥,这事你放心,他们过去后,不仅是大明的百姓,更是我大汉国之人,我身为大汉国国王,岂能让他们受苦,定然会将他们安置好。”
朱高煦这番话,就是在表明,他那里虽然是广南行省,名义上归属大明,但更是他的大汉国,在大汉国内,他就是天,百姓就是他的子民,他自然要为自己的子民考虑。
三个人一番交锋下来,只有朱高煦得到了实惠,凭白又多得了二十万人,还有优质蚕与现成的棉花,可谓是赚麻了。
朱高煦心头感叹,真是多亏了朱高燧啊,要不是朱高燧那番话架了一下朱高炽,他哪里会得到这么多。
今天他过来本来就是来催朱高炽快点的,没有想到竟然还有意外收获,朱高煦整个人都无比的高兴。
朱高炽与朱高燧也没有再说这些,有些事各自都明白就可以了,说破了,对每个人都不好。
三人一起喝着酒,又聊了一会家常,朱高煦找个借口就走了。
什么许久未见一起聚一聚,不过都是说辞罢了,彼此人心不和,又有什么好聚的。
朱高煦走后,朱高燧也跟着走了,直接理由都懒得找了,他和朱高炽完全就是不对付,没话可说。
朱高炽送走两人,自己回到房内,也在静静地思考着。
他在思考着今后要怎么应对朱高煦了,不能再和以往那样去应对了,已经不行了。
“老二啊,之前虽然觉得你变了,本以为是变好了,如今看来,还是我错了。
出去建国不到一年,火绳枪,盐,糖,你究竟还会多少呢,你的大汉国,藏了不少好东西啊。
既然会这些,为什么在大明的时候却是没有任何展现呢,一直以莽夫的形象自居。
老三心眼多,但比起你,老三可真的是差远了啊。”
朱高炽的神情无比的凝重,他对朱高煦的前后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直到如今,他才发现啊。
在京城时的朱高煦,刚改变时的朱高煦,再到如今在海外建国后回来的朱高煦。
在这之前,他对朱高煦还停留在刚改变时的朱高煦那里,致使他处处被朱高煦钳制。
如今想想这些,整理出来后朱高炽都觉得可怕,朱高煦的大汉国,有问题,有秘密啊。
朱高炽双眼精光闪烁,朱棣不让他查,他能够理解,大明的体量在这里摆着的,朱高煦不可能翻身。
但随着这些改变,朱高炽觉得自己有必要开始做准备了,大汉国他虽然不能收回来,但朱高煦的那些秘密,他必须要了解才行。
有朱棣在,一切都能把控,但朱棣不在了呢?
而且他自己的身子他自己清楚,即便不为他,也要为朱瞻基提前准备才行。
纵然朱高煦还只是一个小国,朱高炽都决定要慎重对待才行。
实在是这次朱高煦回来,所展现出来的,让他都有些忌惮了,尤其是这次的人口填充过去后,朱高炽很清楚,起码能有数万军,若是再狠一点,那就是十万军左右。
这个大军数量,哪怕就是在海外,加上火绳枪,都已经很强了。
而且,他知道的有火绳枪,不知道的还有没有呢?
除了朱高煦自己,谁又能够知道啊。
他一直控制人口迁移,就是也担心这一点。
“沿海的大军,尤其是备倭军,看来真得增强了,不然将来难以应对冲突。
可惜老爷子如今将军权牢牢握在手中,连陈恭、谭忠他们都用上了,老爷子你怎么就对我这么不放心呢。
那陈恭之父陈亨,与老二有着如此深的关联,老爷子你都放心让陈恭过去,您真的对老二就那么放心吗?就因为老二的出海吗?”
想着这些,朱高炽心中都很是悲凉与悲愤,想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大明,处理大明国事,如今人得罪了不少,身体也被掏空了,朝堂上的人,是他故意去拉拢的吗?
都是因为他监国需要人手,才不得已提拔起来的啊,结果因为这些被朱棣猜疑,如今为了平衡他,军权完全不让他染指。
这都没有什么,但朱棣对朱高煦却是不设防,连亲近朱高煦的人都这么用,就为了这么防备他吗?